小学生计算能力调查分析及教学改进策略

时间:2022-05-08 12:59:36

小学生计算能力调查分析及教学改进策略

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以来,不少教师发现计算教学越来越难教了,学生的计算速度不断下降,错误率不断上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应该如何改进我们的计算教学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新课标下小学计算教学作了一次调查,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为了深入了解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笔者从口算、笔算和估算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调查。本次调查抽取我校低、中、高三个年段中的二、四、六年级学生各60名,共180名。调查方法采用测验法和观察法。为了尽量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测试没有限定时间,允许学生做完,但中途记录每位学生实际完成各部分内容的时间。

二、调查结果

(一)计算速度的结果与分析。

以下是学生口算、笔算、估算三个方面的调查情况汇总表。分别从各年级学生计算用时进行统计。

根据以上三张表格,可以看出从学生各种计算形式所用时间来看,估算所使用的时间最少,口算次之,笔算最多。从各年级总体计算速度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基本达到要求,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计算速度较慢,甚至个别没有达到新标准提出的计算速度要求。

(二)计算正确率的结果与分析。

以下是分别对二、四、六年级学生计算口算、笔算、估算各部分正确人数进行统计。

各年级学生计算正确人数百分率分布图

从图中不难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口算的正确率反而有所下降,而笔算与估算的正确率在四年级之后也是呈现下降的情况。另外将各种计算方式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笔算能力最强,估算能力最弱,口算能力略微弱于笔算能力。

三、原因分析

(一)计算基本功较差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的错误很多都是由于概念不清、算理不明、口算不熟、笔算不准等原因造成的。例如,笔算加法计算法则是由“数位”“个位”“相加”“满十”“前一位”“进一”等数学概念组成,如果学生没有弄清楚这些概念,就无法依据计算法则进行笔算。这些归结起来都属于学生计算的基本功较差。

(二)心理品质欠缺

造成计算错误,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是不能忽视的。我们常说学生“粗心”,其实“粗心”大多是由学生感知、情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因素造成的。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对试题的感知往往比较粗略,不够精确,表现为把试题中的数据抄错或看错运算符号等。另外也常常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现象。

(三)计算习惯不良

1.书写不规范。

课堂上,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能够动手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再加上教师缺少正确引导和重点强调,学生往往以为只要速度快,字写得差点没关系。于是出现了学生的字迹分不清0和6、3和5、4和9、1和7、+和÷。字迹不清晰、书写不规范直接导致了计算的错误,或者是教师无法识别的情况。

2.不会正确使用草稿纸。

学生中存在的另一种常见的计算习惯不规范的现象表现为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草稿纸。不少学生认为草稿是给自己看的,所以写得横七竖八也无所谓,或是在草稿纸上“见缝插针”,又或是为了节约草稿纸,反复利用等情况都在学生中普遍存在。殊不知,由于草稿纸上其他数字的干扰,仅仅是将正确答案抄上答题纸的步骤也会一不小心发生错误。

四、改进策略

(一)提升计算基本功

计算基本功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因此对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几个策略中,首要的是提升计算的基本功。

1.理清算理,加强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化基本题的训练,由于教材中的练习题量严重不足,教师可视班级实际情况的需要在每节课中补充一定量的练习。同时适当提高达标要求,要求每一位学生熟记20以内的加减法和九九乘法口诀,这是一切计算的基础,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因为无论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都是10以内、20以内若干组口算的组合,而乘除法是乘法口诀和20以内加减法的组合。对于20以内加减法及九九口诀,不是能背就是“熟能生巧”,而是指在计算过程能熟练运用,脱口而出。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一直影响着今后的数学学习。具体细化到各学段,要求如下。

2.教给方法,经常训练。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基本计算练习时,不能单纯地依靠“苦练或强记”,而应该让学生掌握一些灵活的口算方法和规律,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与技巧,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如像2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方法――凑十法、平十法、破十法……乘法口诀与口诀之间的联系,乘法与加法的沟通,求商时的基本方法等。计算是一种智慧型技能,技能的形成需要适当的强化练习。要使学生具有比较熟练而稳定的计算技能,我们必须组织学生进行不同方式、不同数量的练习。

(二)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粗心、三心二意这些心理品质方面的陋习,其实都可以通过注意力的集中而彻底摒弃。

当然,对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并非一时之功。培养孩子集中精力的好习惯,教给方法比端正态度重要。教师三令五申,生硬地告诉学生要集中注意力,有时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不妨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如在教学中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探究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可比单纯的知识讲授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无形中也就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了。

(三)纠正不良计算习惯

我们在教学中在注意培养学生的“大智慧”的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小规范”。如书写规范。对学生的日常数学作业的批改,教师不仅仅是写上优秀、合格等就结束了,还应注重对作业态度、作业习惯作出激励性的扼要的语言评价。对优秀数学作业进行展评,通过PPT、投影或贴在墙上让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要强调为什么他们的作业能展示,让其他学生明确自己哪些地方写得不够好,下次只要按照要求做,自己的作业也可以展示。

另外,针对学生因为不会正确使用草稿纸而产生的问题,笔者也相应制定了一些比较具体的规范。

1.草稿本的准备。

(1)必须使用专用草稿本。

(2)课前准备时必须把草稿本拿出来放好。

2.草稿书写要求。

(1)保持草稿纸的整洁,字迹清楚端正。

(2)书写时规范有序,行列分明,写上题号。

(3)草稿打错要划去或者打上“×”。

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还需要教师在各方面的指导,包括一些具体细节上的指导。总之,改进小学计算教学策略,提高计算教学实效,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反思,并不遗余力地为之探索、实践。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党山小学 311200)

上一篇:1―8月软件业经济运行情况 下一篇:数学课堂探究活动“四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