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技术在隐形骨折鉴别中的应用分析

时间:2022-05-08 12:35:14

磁共振技术在隐形骨折鉴别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 目的 探究和分析磁共振技术在隐形骨折鉴别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来我科治疗的隐形骨折患者100例,并对其进行相关的诊断治疗。 结果 所有患者先进行X线平片检查,并未发现有明显骨折现象。再行磁共振技术检查,发现有82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骨折症状,占总比例的82%,而无骨折症状的患者仅占总比例的18%。故磁共振技术与X线平片技术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磁共振技术;隐形骨折;应用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60-01

隐性骨折是指用常规X线检查难以发现或者难以及时发现,经过一段时间或者用其他影像学方法才能发现的骨折。包括有隐性应力骨折和隐性创伤骨折。这类骨折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可能延误治疗,影响治疗效果,给患者带来本可避免的、精神上和身体上的痛苦。为了找到快速准确的鉴别方法,现回顾2011年1月――2013年6月来我科确诊的100例隐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来我科治疗的隐形骨折患者100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22-73岁,平均(58±8.2)岁。病程为3h-25d,平均(7.2±3.2)d。患者均以有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不便等为主诉。所有患者骨折部位分别为:股骨外侧髁部30例,内侧踝部20例,胫骨内侧平台10例,胫骨外侧平台20例,胫骨上端20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24h内行X线平片检查,检查结果均未发现骨折现象,然后在X线平片检查之后的两天之内采用MRI检查。并根据常规进行冠状位和横轴位以及矢状位的扫描。机器的翻转角为180°,扫描的层间距是5mm,间隔为5mm,分4次采集信号,总共扫描15层,矩阵采用的是300×300,其分辨率为1.20×1.20。

1.3 隐性骨折的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几项:①有明确创伤史,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相关临床症状;②常规X线平片检查未发现明确骨折线;③MRI检查可见T1相骨皮质内低信号影,边界不清,T2相高信号。

2 结 果

所有患者先行X线平片检查结果平片均未发现有明显骨折迹象,但其中有20例患者在观察临床症状时因症状明显而列为疑似骨折病例。所有患者均伴有明显的软组织肿胀、疼痛且活动受限。这些患者经磁共振MRI检查后,发现有82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骨折症状,占总比例的82.00%,而无骨折症状的患者仅占总比例的18.00%。故磁共振技术与X线平片技术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隐匿性骨折又称微骨折或软骨下骨挫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损伤部位的疼痛及压痛,而无畸形、无骨擦感及异常活动等典型的骨折征象,又由于这种病理改变并不能改变局部骨密度差异,故X线平片不能显示隐性骨折的异象,这是一个困扰广大医生的一个问题,然而MRI检查具有多平面成像和软组织分辨率比较高[1]。现在,MRI在诊断隐性骨折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隐性骨折与其他类型骨折的发生机制基本相同,而膝关节的韧带的损伤还不足引起X线的衰减系数发生明显的改变,所以通过X片检查基本不能看出什么异样,因此MRI的应用显示了价值。

磁共振技术(MRI)是指利用磁共振现象原理所开发的一项检查技术。其原理是固体在高频交变电磁场和恒定磁场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对高频电磁场的共振吸收现象[2]。由外加射频信号中止至其完全放出动量并恢复旋进状态所需时间称为T1,而由自由感应信号开始放出到发射结束共需时间称为T2。MRI同X线和CT检查有以下优势:①其对隐性骨折的敏感度较好,所以其检出率较高;②检测方式多样性,可行多平面、多方位以及多参数的成像,故其应用的范围较广。MRI通过多方位断层成像,使得解剖分辨率得以明显提高;③对骨骼病变部位定位准确,可多部位筛选及定位、定量诊断;④磁共振技术较安全、无辐射、无创伤,更易于被患者所接受。

综上所述对于入院的骨折患者,我们可以先行X线平片或者CT检查尤其是X线平片,从而筛除明显的骨折患者。对于那些以上两种检查阴性但存在有关节部位持续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者,可以进行MRI进一步检查以明确对隐性骨折患者的正确诊断,从而避免临床漏诊现象。

参考文献

[1] 庄志雄.MRI在椎体隐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临床研究,2012,10(15):125-126.

[2] 胡丽萍.磁共振技术在隐性骨折鉴别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0,8(24):24-25.

上一篇: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B超诊断效果观察 下一篇:香附在本院中医门诊处方中的配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