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辣丁之战

时间:2022-05-07 06:49:47

你如果不知道新津黄辣丁,那你肯定不是四川人。

你如果没吃过黄辣丁,那你肯定不是新津人。

这是在四川被普遍认可的逻辑。黄辣丁,常见于流水河中的鱼类,在水城新津,它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南河水清,产出的黄辣丁肉质鲜美,蜚声全国,依河而兴的邓双、蔡湾两镇,遍布以黄辣丁而闻名的鱼庄,历经20多年不衰。此地距离成都市区有30多公里之遥,但驱车奔波而来只为一品美味的食客络绎不绝。

今天,这场盛宴与张明希毫无关系,已经很少有人记得,时间往前推二十几年,张明希就是黄辣丁的代名词。

发迹

故事的起点,或者说,张明希的命运的转折点,只是源于一次游泳。

二十出头的张明希,还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街坊邻居眼里,是个游手好闲的家伙。夏天,他打发时间的主要方式,就是邀约三五好友去南河边游泳,小伙子们顺便带上口袋,在河里摸黄辣丁。黄辣丁个头很小,通常只有2寸长,最大的也不过6寸长,因为肉少,吃的人很少,也根本没有人想到卖黄辣丁。这天,张明希捞了一大盆黄辣丁,用沸水煮熟,按照家常鱼的做法放了些作料,难以下咽。几人商议了一番,各自返回家中,而后每人带回了一样作料,共计有老泡菜、油、辣椒面、花椒面等。可是早先已把鱼折腾熟了,并下了些料,张明希只好将就着把材料都扔进盆里,烧开油,径自淋下,最后撒上一把辣椒面在油上。黄辣丁还未入口,就闻得沁人心肺的香味飘散出。

张明希想,如此美味,可能有人愿意花钱买吧,他想到开餐馆用自己独创的厨艺卖黄辣丁,可没多少积蓄啊。没钱有没钱的办法,张明希的家是旧式砖瓦房,位于五津镇上临街处,他曾自己搭了一层木板,改造成楼上楼下,但一共也只有60多平方米。张明希拆了自己的木板床,腾空房子,搬进几张桌椅,在门前挂了个小木板当招牌,这是新津县第一家黄辣丁餐馆,张明希自然便是日后风靡一方的黄辣丁的创始人。

那时,五津镇位于新津县到成都市区的必经之路,镇上餐馆屈指可数,过路的司机很容易被黄辣丁的新奇吃法吸引。司机们回到成都市和新津县之后,不免要宣传一番,又为这偏居镇上、价格不菲的黄辣丁带来了大量客源。其中,一位从市区到新津办事的老板,用完餐后将装有数十万元现金的包落在了店里,张明希主动送回,老板感激之下,邀约数十名朋友,开了好几辆车,来为张明希“扎场子”(当地俗语,即捧场――编者注),这些都是有消费能力的人,一传十、十传百,新津黄辣丁的名气借此打响了。

对垒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下海”风潮一浪高过一浪。见张明希门庭若市,五津镇上突然冒出了10多家跟风的黄辣丁餐馆。镇上的消费能力低,餐馆们瞄准的都是县上和市里的顾客,他们几乎都是开车来,为了揽客,后来者们都将店址选在公路旁,然而,他们哪里拼得过名声在外的张明希?距离张明希的店500米之外、位于公路桥头的“乐大姐”很快便关门了。“乐大姐”是店名,也是老板的名字,她倒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再度出击,将张明希家对面的住房租了下来,学着张明希简单腾挪了一番就再度开业了。这一招居然收到了奇效:张明希生意太好,挤在小屋里的几张桌子怎么够呢?乐大姐便招呼那些等得不耐烦的客人,靠“捡客”赚些小钱。张明希自然不将乐大姐放在眼里,但他也明白,这60多平方米的简陋房屋,严重阻碍了自己的发展。此时,张明希已经完全不缺钱了,他在两公里之外的蔡湾镇,物色了一间1000多平方米的店面,而后招兵买马、敲锣打鼓搬迁了过去。

这个决策,让局面彻底改变了,并且再也无力扭转。在上世纪80年代,广告尚未成为商家们惯用的方法,信息也很闭塞,张明希放了鞭炮、关了大门便一走了之,但成都、新津的吃客们,并不知道,他们脑海里对于黄辣丁的印象,还是停留在五津镇。一批又一批的顾客赶来五津镇,吃了闭门羹,又寻不到张明希,见对面的“乐大姐”,灯火通明,十之八九在这里用餐了。当初,张明希只是无意间发明了黄辣丁的全新做法,但在厨艺上,并没有秘密可言,后来人估摸着调味的“山寨版”,其实也八九不离十。顾客选择张明希,更多是出于习惯。张明希的搬迁让顾客不得不选择乐大姐,乐大姐趁机在营销上做足了文章:顾客多是驱车而来,她便赠送水果和烟,让顾客回程的时候能打发时间。

张明希在蔡湾的豪华店面,生意相当冷清,他发现,自己辛苦积累了几年的优质客户,几乎都被乐大姐“接收”了。一怒之下,张明希以“侵权”为由将乐大姐告上了法庭。张明希的店并没有注册商标,而“黄辣丁”作为一种鱼类,也不可能为某家店独有,法院判决张明希败诉。说起这场官司,直到今天,行内的人还记忆犹新。因为乐大姐胜诉后,摆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流水席,上万响的鞭炮,从法院门口放到店门前,盛况空前,堪称后无来者。

因为这场官司,张明希与乐大姐的恩怨,也从台下摆到了台上。

落败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张明希虽然折戟蔡湾,但多年的积累,还是有东山再起的实力。当时,从新津至成都修起了一条高速公路,途径五津镇的老路风光不再,而在这条新的交通枢纽上,邓双镇成了必经之路,同样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张明希先发制人,在邓双镇的公路边盘下门面,开了家黄辣丁大酒楼。而仅仅一个星期之后,对面就新开业了一家三层楼、上千平方米的“乐大姐黄辣丁”。双方都离开了发源地五津镇,眼看硝烟重燃不知鹿死谁手了。但是,出乎张明希意料,“乐大姐”每天都是高朋满座,而且都是熟客!为何自己带不走客人,乐大姐却能做到呢?

其实很简单,乐大姐并没有关闭五津镇的老店,她安排了厨师和服务员留守,还配了一辆引路车。有老顾客来了,愿意在老店吃,立即上菜,想到新店去,专门配备的跑腿人便开车带他们到新店。又过了两年,乐大姐撤去厨师和服务员,只安排一名跑腿人在老店里,专门为客人指路。这样,“乐大姐”的老顾客一个也没有流失,还因为店面的扩大、档次的提高,吸引了更多顾客。

而张明希,逐渐淡出了这个行业。南河水挨着城墙根缓缓流过,轻柔得就像拂动着的绸缎,南河孕育了黄辣丁,黄辣丁为鱼庄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以“乐大姐”为龙头的大小几十家鱼庄已成为当地的特色经济,而这其中,再也觅不到张明希的影子。

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所涉人名、店名均为化名。

上一篇:儿童餐厅有童话 下一篇:把男士内衣卖给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