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特早茶低产园改造技术

时间:2022-05-07 05:05:53

平阳县特早茶低产园改造技术

摘要 介绍平阳县特早茶低产园改造技术,包括进行地改,提升茶园土壤地力;进行树改,利用茶树修剪技术;新技术管理等方面内容,以为特早茶低产园改造提供指导。

关键词 特早茶;低产园;改造技术;浙江平阳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031-02

平阳县产茶历史悠久,早在乾隆、光绪年间,平阳县就以芽茶进奉朝廷,美名远扬。1998年5月,平阳特早茶被认定为国内罕见的开发名优早茶品种资源,是温州四大“特早生茶树”品种之一。用其原料加工的产品多次荣获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浙江省精品名茶金奖、浙江省一类名茶、浙江省优质农产品、中国特色农博会金奖、浙江省农博会金奖。但近几年来,平阳特早茶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最主要的就是产量不高导致销售业绩不明显。而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平阳县特早茶茶园产量低,低产茶园多。低产茶园指单位面积茶叶产量低、效益不高的茶园。一般存在土地瘠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不佳、茶地水肥条件不高、茶树营养不良、长势差、有效茶株少、树幅覆盖面低等问题[1-3]。实践发现,通过一些茶园改造技术可以改进以上不足之处,2012年“平阳特早茶低产园改造技术研究”项目经平阳县科技局立项,现在通过该项目研究实施以下内容:一是通过深耕、客土的方法对土壤进行培肥,增加土壤肥力;二是在改园的基础上,对茶树进行台刈、重修剪、深修剪等几种改树措施,使得茶树重现生命力;三是在以上“两改”的基础上,对茶园进行有效管理,改造后必须重视茶园的耕锄、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等,还要合理采摘,注意留养,切忌“一扫光”,从而改变原来不合理的管理制度,探索出一条新的管理之路。上述3项研究内容的实施,能从不同方面提高平阳特早茶茶园产量,改变低产现状,提高市场经济效益,并在合作社项目承担单位各种基础条件上的优势最充分地发挥出来的条件下,建成利用低产茶园改造技术,实现茶园高产、茶叶优质示范基地。现将平阳县特早茶低产园改造技术总结如下。

1 进行地改,提升茶园土壤地力

1.1 调整土壤酸度,防止土壤酸化

茶树为喜酸性土壤的作物,为促进茶树生长,要科学选择茶园,一般选土壤pH值5.5的茶园为好。在该土壤酸碱度条件下,茶树根系吸收能力强,营养供应充分,茶树生长良好,茶叶产量、品质得到提高[4]。但由于常年不施或少施农家肥,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土壤酸化严重,土壤质量不断下降,影响茶树的生长。有调查资料表明,平阳县主要地区低丘黄筋泥茶园仅有不到20%的土壤pH值为5~6,70%的茶园土壤pH值低于5.0,可见当地土壤酸化趋势明显,对茶树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茶树的生产能力,降低茶叶的产量,影响茶叶的品质,导致茶叶香低味淡,不耐冲泡。通过重施有机肥,改变原来单施化肥的做法,改为施用有机肥3 000 kg/hm2、三元复合肥225 kg/hm2,以增加茶园有机质,缓解土壤的酸化速度,采用平衡施肥,以达到茶园高产优质的目的。

1.2 推行客土覆盖,提高地层厚度,防止水土流失

因平阳县茶园基本在山区的山坡地种植,雨水冲刷导致土壤流失严重,耕作层明显变薄,心土层暴露,地力低下,茶树长势弱,茶园产量低,茶叶品质差。为了防止水土流失,采取了春茶后修剪茶树枝条覆盖在茶园行间,秋季增施有机肥,冬种绿肥的做法,是提高茶园产量和品质的好途径。

1.3 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由于平阳县的茶园有机肥施用量较少,大多施用复合肥作基肥,以尿素为追肥,这种只用地不养地的做法使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导致茶园地力减退,影响茶树的生长和茶叶的产质量。为此,在当地进行有机肥施用试验,结果发现,茶园施用有机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一是施用有机肥,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良了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力,有利于无机矿物盐类的转化,促进茶树对其进行吸收[5]。二是有机肥的营养成分较丰富,含有各种营养元素,尤其是含有一些微量元素,能够满足茶树生长发育的需要,促进茶树的生长。三是施用有机肥,茶园的土壤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理化性质明显好转,茶树较少出现缺素症状,可以有效改善茶叶的品质,使茶叶香气持久,茶叶更加耐泡,同时提高茶叶的产量。

2 进行树改,利用茶树修剪技术

为控制主枝向上生长,促侧枝和侧芽的生长,培育广阔的茶树树冠,进行立体修剪,以提高茶树的产质量和采摘质量。

2.1 修剪时间

春茶结束后,立即进行立体修剪,从理论上讲,在开春的惊蛰前后效果最好。但为考虑当前春茶的经济收益,除幼龄茶树定形修剪外,其他修剪应安排在春茶结束后进行较好。

2.2 修剪高度

重修剪茶树一般在离地高度约40 cm处修剪,台刈茶树在3~20 cm处将地上部全部剪除,在台刈后的第2年进行第1次定型修剪,因根颈部长出的枝条数量多,修剪高度可离地40 cm,翌年可进行第2次定型修剪,修剪高度在上年切口上提高10~15 cm。修剪工具均采用电动修剪机。

2.3 剪后管理

特别对于危害嫩梢新叶的茶蚜、小绿叶蝉、茶尺蠖、茶细蛾、茶卷叶蛾、茶梢蛾、芽枯病等,必须及时检查防治;利用杀虫灯诱杀害虫,对于衰老茶树更新复壮时刈割下来的枝叶,必须及时清出园外处理,并对树桩及茶丛周围的地面进行人工除草,以消灭病虫的繁殖基地。

3 新技术管理

3.1 新施肥技术

为获得优质高产,在了解茶园的土壤肥力状况、茶树需肥特点的条件下,进行科学施肥。平阳县茶园主要施用农家肥、饼肥和商品有机肥等有机肥料。在当年,一般在秋季开沟20 cm以上深施商品有机肥3 000~4 500 kg/hm2,或饼肥(或农家肥)4 500~6 000 kg/hm2,农家肥施用前需经无害化处理。合理配施矿物质磷、钾肥[6-7]。由于有机肥营养全面,有机质丰富,肥效缓慢而持久,在提高土壤微生物活力、改良土壤结构、加速无机矿物盐类转化等方面作用明显。其具体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微生物活力,加速土壤腐殖质的形成,使土壤的结构得到改善,从而增强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二是有机肥用量的增加,使其分解得到的有机胶体得到增加,避免活性铁、水溶性磷的接触。三是有机肥分解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形成各种有机酸。由于土壤表面二氧化碳含量的提高,茶树的光合作用明显加强。有机酸的增加,促使土壤中的无机矿物盐类得到转化利用,为茶树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易于吸收的养分[8]。四是有机肥营养元素丰富,含有茶树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养分,故施用有机肥还可解决某些元素的拮抗作用和微量元素缺少的问题。五是施用有机肥,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平衡,茶树生长状况良好,可有效提高茶树产量,改善茶叶品质。

3.2 茶树新修剪技术

为获得良好的树冠,调节茶树的光照条件,平衡地下部和地上部生长,对茶树进行修剪,解除顶端优势,控制主枝向上生长,使营养物质转入侧芽、侧枝,促进其大量生长。同时,通过茶树修剪,可以剪去病虫枝、细弱枝,促进新梢生长,从而提高茶树的产量和质量,便于田间管理和机械化管理,提高采摘质量。一般要求树冠要控制在适当的高度,使之既利于水分、养分的运输,提高新陈代谢水平,又便于修剪、采摘管理作业[9-10]。研究表明,其树冠高度以70~80 cm为好,高幅比达到1∶1.8,树冠间距、有效覆盖度分别为20 cm左右、90%,茶树鲜叶百芽重比常规的重15.6%,加工成的茶叶外形肥壮,有重实感,成品茶外形品质大大提高。

3.3 防治病虫草害新技术

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点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经济、有效、适用的原则,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时因地制宜,合理地运用物理、生物、机械、生态的方法,科学控制病虫杂草的种群密度,并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危害,从而达到保护环境和人畜安全、提高茶树产质量的目的。通过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茶橙瘿螨、假眼小绿叶蝉、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为降低蚧类、毒蛾类、黑刺粉虱等的危害,减少螨类的越冬基数,将茶树高度控制在80 cm以下。为降低翌年在土壤中越冬的象甲类、鳞翅目害虫的数量,结合施基肥在秋末进行茶园深耕。为防治叶病类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及时清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人工捕杀蓑蛾类、茶毛虫、茶蚕、茶丽纹象甲等害虫,以减轻其危害。利用害虫的趋性,运用振频式杀虫灯诱杀,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11]。11月底用石硫合剂晶体200倍液喷洒全园,尤其是树冠中下部、叶背,以将越冬病虫害的基数降到最低,保证茶叶茶树生长环境良好,提高茶叶原料的质量。

3.4 适时采摘技术

为促进茶树生长,保证制茶原料的质量,对茶叶的采摘要做到适中采,即当新梢伸长到一定程度,将细嫩的对夹叶或1芽2、3叶采下,以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加。采摘的最佳时期可根据生产经验或有效积温进行推测,一般当田间新梢量有10%~15%适合采摘或当有效积温达到3 000 ℃时开采。旺采期为采后10 d,在旺采期间要经常进行采摘,一般每隔2 d采摘1批[12]。通过采摘,将适宜采摘的芽叶采下,打破顶端优势,促进潜伏芽、腋芽萌发和新梢增加轮次,而且提高了采摘的茶叶质量和产量。另外,由于采用分批采摘,使茶树不断萌发嫩芽,保持一定量的嫩梢,从而使茶树光合作用的叶面积增加,为茶树生长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防止茶树因营养物质供应不足而生长缓慢或停滞。同时,由于适时采摘,使茶树的嫩芽叶增加,而嫩芽叶的蒸腾、呼吸作用可以促进无机盐、水分不断向茶树运送,以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有利于提高鲜叶的产量和品质。根据平阳茶区的气候特点和茶树栽植状况,当地一般在2月下旬茶树1芽1叶或2叶时进行采摘。采摘要求:先发先采,后发后采,采大留小,分批分期按标准及时采摘;严禁使用捋、掐、抓等方法。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与老枝叶,不宜捋采和抓采。

通过以上“两改”及对茶园进行新技术推广和有效管理,且重视茶园的耕锄、施肥、灌溉、防治病虫等,还要合理采摘和留养,严禁“一扫光”,从而改变原来不合理的管理制度,总结出新的低改技术,并在平阳茶区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通过“技术部门+合作社+基地+茶农”方式,已推广应用顺溪镇333.3 hm2茶园,辐射平阳全县1 000.0 hm2特早种茶园。

4 参考文献

[1] 李良成,吴洵.保护茶园土壤资源提高“一优两高”生产能力[J].中国茶叶,1998(1):8-10.

[2]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树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74-75.

[3] 夏成鹏,赵卉,徐登岸,等.提高有机五凤香茗茶品质的综合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96-97.

[4] 夏成鹏,郑修完.不同栽培方式和加工工艺对有机五凤香茗品质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45-47.

[5] 李永菊,庞晓莉,司辉清.高山云雾出好茶——浅谈茶叶品质与环境条件的关系[J].茶业通报,2006(3):115-116.

[6] 段建真.不同海拔高度的生态环境与春茶新梢生育的关系——茶树生态的研究小结[J].茶业通报,1985(4):5-12.

[7] 李华荣,郭取唐,苏建华,等.双柏县低产茶园改造技术[J].蚕桑茶叶通讯,2010(6):29-30.

[8] 王强,王馨,王清.浅谈低产茶园改造的技术措施[J].四川农业科技,2011(10):29-30.

[9] 刘初生,陈佳,梁月超.广西金秀高山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浅谈[J].农家之友:理论版,2008(3):14-16.

[10] 张春海.浅谈贡山名茶之危机及其低产茶园的改造[J].上海农业科技,2007(3):123.

[11] 王开荣,陈洋珠,林伟平,等.立体采摘茶园技术要素组成[J].浙江农业科学,2005(1):28-31.

[12] 王开荣,朱逢秋,叶卫阳,等.乌牛早立体采摘茶园研究初报[J].中国茶叶,2000(1):26.

上一篇:高产优质双抗水稻新品种港育6号的特征特性及高... 下一篇:周口地区棉花高产栽培存在的问题及技术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