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开满花的树

时间:2022-05-07 10:55:53

走进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者、中心小学校友何镜堂先生设计的校园给人一种古韵悠长的感觉。建筑错落有致,楼体间连廊迂回,相连处豁然开朗;两棵古榕左右伫立,树冠参天,绿阴下书声琅琅;舍利塔,气度庄严,大铜钟,启智厚重,好一幅岭南园林景象。资福寺千年的历史,大榕树五百载的繁衍,莞城中心小学一个世纪书香不辍的传承,三位一体的文化在此处交融,为莞邑大地孕育了一段教育的佳话,为南粤教育描摹了一幅诗意的画卷。

走近莞城中心小学,用心感受她成长的脉络,你会发现,她就像一棵开满花的树:其根,坚守着脚下一方泥土;其干,撑起了头顶一片蓝天;其叶,芳菲满枝葱翠欲滴;其花,甘化落红为泥;其果,化育满园馨香……

萌生之蕴:文化引领源于历史的厚度

历史是教育的资源,不可复制;底蕴是学校的根基,历久弥坚。莞城中心小学有着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而其所在地原来建有的资福寺更是历经千年的历史风云。惟有厚积,方能薄发。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路径,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和丰富办学资源的学校,便有了与众不同的性格和不可复制的优势。但厚积之下如何薄发?却考验着莞城中心小学人的智慧。

1.千年资福的文化基因

千年资福,百载学堂。公元962年,南汉禹馀使捐出住宅,在莞城中心小学现在的校址,东莞市万寿路28号建成资福寺。公元1110年,大文豪坡途径东莞,夜宿资福寺,感慨之下写就了《广州东莞县资福禅寺罗汉阁记》等三篇文章。同时,坡用至爱的犀带换取佛骨舍利,并将其供奉在资福寺内。公元1346年,僧侣和信众齐力铸成5000斤重的大铜钟,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当时间行进到近千年后的1906年,莞城中心小学于原资福寺创立,当时名为东莞县高等小学堂。1912年,东莞县第一高等小学堂易名为东莞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岁月变迁中,它曾十四次异名,七迁校址,五改学制,四扩分校。经过几番周折后,莞城中心小学终于又回到了莞城万寿路28号这片沃土。

终点又回到了起点,远去的是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变迁,不变的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与教育理想。

2.百年名校的办学积淀

对于教育,一千个学生,便有着一千个色彩各异的梦;一千位教师,便有着一千般角度不同的解读;一千所学校,便有着一千种个性鲜明的思考与实践。即使是同一所学校,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有着不同的办学追求与教学主张。但殊途同归,大家最终的指向都是学生健康的成长。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莞城中心小学便已成立了教学研究会,对课程提出“儿童精神体力均属有限,现行课程过重,时间过多,儿童能力实有未胜――适宜将总时数酌量减少”等减负要求;提出“低年级劳作与美术科互为关联,亦可合并”等课程整合观点;提出“自然科须注重实验,到野外采集,及到各地工厂参观,以期知行合一,互相考证,方能收获”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教学提出“多提问题,以引起儿童研究动机,使儿童思想集中”的兴趣论;提出“题目多,范围广,可免强记,读死书,作弊等流弊”等终结性评价和设“卡片记载”“教师把平日观察所得”记下“以为个别时谈话根据”等过程性评价的观点。

解放后,学校的提前识字教学模式、语言文字训练体系等先进的理念为学校在各个学科取得了近乎辉煌的业绩。新课改开始,学校又提出了“让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方面都得到其应有的发展,让每一位教师的每一个方面都得到其充分的发挥,让校园的每一个地方都充满育人与创新的气息”的办学理念。

不同的时期追求着不同的教育理想,不同的年代对理想的教育有着不同的诠释与解读。这些追求与诠释,变化的是侧重与表述,不变的是莞城中心小学的教育气度与情怀。

3.历史节点的应运而生

只有梳理历史才能洞穿繁杂,惟有与时俱进才能不断超越。2006年,莞城中心小学迎来百年校庆。莞城中心小学以“大气,国际视野;承传,特色创新”为导向,在传承百年老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并结合自身文化底蕴和师生实际提炼出“悦纳至正”的办学理念,为学校下一个百年谋篇布局。

“悦”与东莞的“莞”心心相印,它不仅是微笑的表情,更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纳”取自东莞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精髓。“纳”也引自现代国际教育理念“全纳教育”,“悦纳”承载的是东莞的特质。

“至正”源自“至正大铜钟”的年号,“正”可解释为“争当、正确、正好、正直、正智”;在学校教育中视为“正心、正德、正智”;“至”其一可谓“最”,其二可谓“走向、追求、达成”。“至正”即为努力追求最好。

“悦纳至正”,根源于学校的历史,枝叶伸向世界的云端。

拔节之酝:特色办学基于思考的深度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明确的办学理念,清晰的办学思路,可行的办学措施都不可或缺。而要达成这一切,我们首先要坚持做教育的思想者。“悦纳至正”办学理念的提出,便是莞城中心小学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出”这一哲学命题深度思考后的系统作答,它体现了学校对自身历史文化的理性传承,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主张与东莞城市精神的智慧对接,还是学校对教育理想的动态追求。

1.“悦纳教育”的核心价值

“悦纳”的核心是学校适应儿童,要具有多样性和适应“不同差异”学习者的需要。

“悦纳”是愉快地接纳;接纳,是尊重,是认可。

“悦纳”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

“悦纳”的对象是多元的,在莞城中心小学,强调的是悦纳童心、悦纳世界。

“悦纳”的内容是多彩的,在莞城中心小学,强调纳己纳人、纳智纳福。

“悦纳”不是盲目、简单、机械地接收;“悦纳”是承传,是张扬,是创新。

“悦纳至正”是莞城中心小学的精神与灵魂,是指导全校教育教学行为与改革发展的精神支撑。

“悦纳至正”的核心价值为既要悦纳,又要至正;只有悦纳,才能至正;由于悦纳,因而至正。

在教学管理上,学校悦纳教师,鼓励个性;教师悦纳学校,努力工作,共谋至正。在学生管理上,教师悦纳童心,因材施教;学生悦纳教师,悦纳学校,和谐发展。在家校联系上,学校悦纳家长,广纳良言;家长悦纳学校,悦纳教师,共同育人。

2.培养目标的“一加八”和“八个一”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努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主题。莞城中心小学在“悦纳至正”办学理念指引下,个性化地实践国家教育方针、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发展需要,确立了“一加八”的学生培养目标。

所谓“一”,就是一条主线,即达到国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项目标,这是共性化的发展。

所谓“八”,就是在引导学生在八个方面做到最好:特别有正气;特别有胸怀;特别有自信;特别有习惯;特别爱看书;特别能合作;特别有特长;特别爱思考。

针对“特别有特长”这一培养目标,学校提出特长培养“八个一”:能写一手好字;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熟练掌握一种绘画技巧;能熟练掌握一种乐器演奏;能熟练掌握一种劳动技能;能熟练掌握一项体育技能;有一门痴迷与擅长的学科;有一项以上得意的小发明。

壮美之韵:内涵发展成于实践的广度

学生、教师、学校是为教育的三大主体,三者三位一体的提升与成长,才是教育的内涵发展。莞城中心小学在“悦纳至正”理念的引领下,搭建师生共同成长的德育平台,构建师生平等互动的教学过程,重建和而不同的智慧管理,真正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1.孩子“悦纳”,全方位立人

节日的欢乐。

每个孩子都喜欢过节!因着这个理念,莞城中心小学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了“节文化”大餐。一年下来,学生几乎月月都能过节。1~2月激励学生努力奋进的“至正洪钟节”,3月~4月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的“养德资福节”,5~6月让学生施展多元才华的“大榕树艺术节”,9月鼓励学生海量阅读的“东坡悦读节”,10~11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镜堂科技节”,12月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而设的“万寿康体节”。这些节日的设置既是学校“悦纳至正”办学理念系统解构后的具体实践平台,也是学校根据自身特有的文化元素认真开发的系列活动品牌。

每到一个节日,学校都会根据节日主题开展对应的系列活动,比如“至正洪钟节”。“至正大铜钟”为东莞资福寺之宝,莞城中心小学于1933年迁入资福寺,与大铜钟相伴数十载,一代代学子朝闻钟响上学,暮随钟韵而归。学校为弘扬优良校风,增强学校凝聚力,决定每年的校庆纪念日(2月18日)为“至正洪钟节”庆典日。1、2月份进行以“今天我为中心骄傲,明天中心为我自豪”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了解校史、评选洪钟少年、校庆等活动,营造“洪钟文化”,让学生知晓学校光荣的历史,增强身为莞城中心小学人的自豪感和爱校情怀,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全面发展,做到“至正、至好”,为校争光。

评价的欢欣。

莞城中心小学一直致力于开发一套操作性强、推广价值高、行之有效的学业评价体系,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指标的多维化、时机的全程化、主体的多元化以及结果的丰富化。莞城中心小学在各学科的实践测评方式上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语文学科增加了听力技能考核、口语交际技能考核和朗读技能考核;而音乐学科则增加了音乐欣赏考核、音乐创造考核和器乐演奏考核。将传统的纸笔测试与实践检测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了朗读、表演、设计等实践操作性的评价方式,再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实践活动等作为评价的指标,构建了多维度的指标体系。

另外,莞城中心小学三管齐下实现学业评价的全程跟踪,分为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学期总评。以每一节课为载体的日常评价是针对学生每节课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及习惯、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等评价指标在课堂上即时评价并进行记录;再根据每个学科的实际教学进度,或者是教学时间划分为一个阶段,各学科阶段评价主要针对学习成绩或知识与能力等评价指标进行评价。

新的评价体系一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自己、同伴以及家长参与学业评价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体验的欢快。

道德行为是不能强迫的,学生只有真正获得了切身体验,才容易入其脑留其心,成为其品性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悦纳至正”理念下的德育实践强调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塑造自己”“自己构成自己”。

为此,学校引导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在生活中感受。2014年度学校“资福节”主题为生命教育,学校在各年级开展了体验生命活动:一年级进行“失明一小时”活动;二年级进行“聋哑人体验”活动;三年级进行“护蛋”活动;四年级“养蚕宝宝”活动;五年级进行“为校园增添色彩(养菜)”活动;六年级进行“寻找成长足迹”活动。

2.老师“悦纳”,全过程立品

氛围的引导。

幸福是什么?也总会有人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作答,很多人都认为幸福是获得、是满足、是苦尽甘来的纯美,但对于莞城中心小学而言,作为一名教师,幸福除了以上之外还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一种付出,最终做幸福的教师,幸福的做教师,做教师的幸福。在现有的一系列教育考核机制下,老师们的压力自然不小。不过,笔者将这个疑虑抛给梁惠权校长时,他说,中心小学的老师只说自己很忙,很少说自己很累,因为他们的心是快乐的!梁惠权常跟老师们说:“你们是最幸福的老师,因为你们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你们没有摧残孩子的心灵,你们没有让孩子厌学,你们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所以你们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你们是幸福的人!”

科研的引领。

学校的发展有赖于教师专业持续生长的活力。除了常规的教学工作外,这里几乎每一位教师都对教育教学科研有一种以科研为荣、以科研为乐的情愫,他们会应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产生由内而外的令身心愉悦的存在感,这是该校教师专业成长历程中从历经淬炼到美丽嬗变的必经环节。学校倡导教师从身边日常教学问题出发,开展“身边科研”,并要求全体教师人人参与科研,实现“全员科研”,以此提升教育教学研究的氛围及品质。其中,以学校办学思想与特色研究为主的《悦纳教育理念与行动研究》、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的《小学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的研究》和正在开展的“高效课堂研究”、以学生课程评价改革为主的《小学学业评价的研究》等省市级课题均取得丰硕成果,许多研究成果在全市得以推广,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颇具影响力的科研品牌。

品牌的引申。

对教师来说,铸造个人品牌的过程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教师持续成长的动力,是教师感受职业幸福的大境界。在莞城中心小学,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课堂品牌。每个学年,学校都会对教师品牌进行管理、审核。每年的9月28日是学校的“至正名师教师发展日”,学校会在那天举行教师品牌大型展示会,推介相对成熟的品牌并进行颁奖。

学校提出“教师品牌――品牌教师――名师”这一教师品牌发展新思路。一是人人定品牌,勾勒教师品牌发展的全新蓝图;二是时时推品牌,搭建教师品牌发展的广阔平台。如搭建了“四一五一”制度化学研平台、集中跟岗平台、名校联盟平台等等,先后打造出“魅力识字”“广快作文”“情韵诗词”“激情体育”“结构教学”等品牌,呈现出教师品牌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也培养出了大批教学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名师,学校目前有2位特级教师。有6个工作室,其中1个省名校长工作室,1个省名师工作室,1个市名班主任工作室,3个市名师工作室。同时,还有大批教师在全国、全省赛课中获奖。仅两年一届的阅读教学大赛,学校就有6位教师在省获奖,有2位教师代表广东省参赛在全国获奖。

3.学校“悦纳”,全视角立学

简约课堂的美丽。

面对当前课堂教学冗繁低效现状,莞城中心小学提出“简单,是一种境界”的课堂教学理念,大力倡导简约课堂。通过简约课堂的理念学习及简约课堂的模式研究,达成课堂的简单、高效。同时,学校还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通过东莞市中标课题《小学课堂观察与评价的研究》来观察、评价、分析、改进课堂,引导教师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境、简单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

随意走进莞城中心小学的任一节课室,听一节常态课,你的感受定会耳目一新:“教材只是个例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不同学科教师共同的认识;课堂环节由繁入简,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知识,有足够的时间去静思默想,有足够的时间去潜心探究;老师们的教学方法注重实效,没有浪费,拒绝作秀,他们总是把着力点放在学生学情的分析上,哪种方法简便、有效,利于学生亲密接触文本,利于学生提高素养,就采用哪种方法。

莞城中心小学的简约课堂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简约而不简单,平静却不平淡。

校本课程的绽放。

莞城中心小学为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努力建构了一套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榕树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三个方面重点各不相同:①根基性课程,为国家计划课程。此类课程的重点是研究整合,即十个学科在各自把握和完成本课程外,注重各学科间整合,朝全课程迈进。②延展性课程,以课程超市及校队课程为主体。每周五下午开展课程超市,学生根据兴趣自主进超市选课程。课程实施者除了本校教师,还包括少年宫专业教师以及家长志愿者。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提高参与面、参与度。③绽放性课程,为品牌校本课程。包括少儿科学院、本正大课间、阅读阶梯课程、基地课程三大系列。

比如少年科学院包括爱迪生创新研究所、卡逊环境研究所、汤姆逊电子研究所、万氏兄弟动漫研究所、德沃尔机器人研究所。每个研究都配备相关的设备,让学生在研究所里进行对科学原理的研究,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在这里,诞生了众多创意和发明,并获得了省、市专家的肯定。如学生叶嘉曦,在学钢琴的时候发现,年龄较小的小朋友难以踩着钢琴的踏板,于是她考虑做一个“Z”形的增高器,装在原来的跳板上。最后,这个发明获得了广东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二等奖,并申请了专利。

和而不同的睿智。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的工作具有独立性、创造性的特点,只有在提倡教师合作的同时又尊重教师的个体创造性,才能更好地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基于以上理由,学校提出“和而不同”的管理思想。

“和”是一种追求,一种态度,一种方法。“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与苟同,不是盲目附和、不分是非,要达到“和”首先是规范,即“精细管理”,也就是通过共同制定大家认可的各种规章制度,如课堂督察推门制、调研制,以此提升各部门的管理水平,实行有效的管理,达到“制度管人,和谐发展”的局面。要达到“和”更要在管理文化上下功夫,引领教师的教育思想,激励教师的教育追求,增强学校凝聚力,通过集体影响管理、团队管理来促进“和”,逐步实现“无痕管理”。

采访手记:让我们一起追求真的教育

真的教育,应当是遵循人认知与发展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给予生命成长以必要且适合的道德引领和人文观照。

技术,是教育教学效率提升和目标达成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曾几何时,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夸大了技术的作用,而忽略了技术为人服务,为知识的积淀、能力的习得服务的初衷。

功利,之如目的、价值、效果,是教育教学无法回避的现实,开放多元的教育应该是积极面对生活与社会并冀求影响之,但毋庸讳言,时下的教育已经深陷功利的泥淖而迷失了回家的路。

真的教育,讲究技术却不狂热,直面现实却不迷惘。令人感动的是,我们在莞城中心小学看到了小班化教学,看到了听音静心心理操,看到了五百年的榕树,看到了简约课堂,看到了品牌教师养成,看到了和而不同的管理……

历史与创新,变革与传承,在这里共生共长。

科学与人文,现实与理想,在这里相辅相成。

莞城中心小学的经验告诉我们,真的教育,没有模式,没有捷径,有的只能是人文指向下的科学实践,直面现实下的坚守理想。

让我们一起为理想中真的教育做出美丽的注脚。

(本文图片由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提供)

上一篇:还学生一片自由学习的天空 下一篇:饭姐的幸福:一种早餐就是一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