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宗敏:在青云书院看岭南设计

时间:2022-05-07 10:24:38

吴宗敏:在青云书院看岭南设计

在青云书院艺术馆采访吴宗敏教授的那天,正值艺术馆在举办广州海归画家罗永平的《广府影子》水墨作品展览,一幅幅颇具功底兼之融会中西的岭南风景水墨画作陈列在这个三间两廊四合院形式的古书院中,比之一些现代风格的艺术展示空间,这里倒似更适合展示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关的东西,一者底蕴相通,二者韵味相同。书院免费面向公众开放,时不时有一些市民进来走走看看,观观画作,看看书院,品品清茶。

这座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的古书院又名“先贤千乘侯祠”,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当时广州府、肇庆府的梁姓宗族共同合资建造的合族祠,为梁姓宗族子弟到广州城参加科举考试、办理诉讼、缴纳赋税等事务时提供居所。在经历过两次毁灭性的拆除后,因建造年久又疏于管理,这个不到500平方米的古旧建筑竟然成为了容纳“72家房客(源自同名话剧、电影《七十二家房客》的片名,广东人经常用这个词来形容租户密集、环境脏乱,并非真的住有72家房客)”和12家商铺的场所,屋顶杂草丛生,临时搭建的阁楼巍巍颤立,建筑损坏严重,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直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前夕,为了城市的整洁美观,广州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旧建筑翻新改造工程。当时参与广州旧城整改项目设计的吴宗敏教授发现了这个已变得面目全非的古书院建筑。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统筹安排下,耗巨资陆续搬迁居住在书院的住户和周边临街商铺,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对岭南传统古建筑的尊重,吴宗敏教授率领他的设计团队对书院进行“修旧如旧”的维修和复原,并最大程度地保留书院原本的建筑元素,这所清代的祠堂建筑得以恢复原貌,并被改造为一间艺术馆。

由于非重点保护古建筑数量很多而且政府投入资金有限,许多古建筑不能得到合理利用与保护,在一定程度上空置或受到损坏。青云书院虽然未能列入省市重点保护历史文物的范畴,但却是承载了一段历史的民间古建筑。那么,如何定位这座历史建筑,让她既能有效地保护、又合理地利用、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呢?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吴宗敏教授决定干一件“赔本赚吆喝”的事情,他投入大量资金专门用来维护和创办青云书院艺术馆,并且利用自己多年来从事艺术创作、教学与设计的资源和人脉关系,将青云书院艺术馆创建成为创意文化展示基地,聚集大批活跃在一线的各专业设计师、艺术家,促进各专业艺术与设计的协同合作,举办各种文化艺术展览、专业论坛等文化推广和交流活动,构造文化创作和创意设计的展示平台。青云书院艺术馆作为岭南风格的建筑空间,以历史建筑的“旧”与创意设计的“新”产生强烈的对比,形成个性鲜明的新岭南文化空间。

渐渐地,青云书院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无论普通市民还是一线设计师,每次一有活动的海报和通知消息,就会吸引大量的观众前来参加。而且青云书院艺术馆也成为了吴宗敏教授所任教的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教学成果展示窗口和师生创意设计实践基地,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向社会展示才华和艺术创作的平台,令教学成果与社会接轨,让教与学不再仅仅局限于“象牙塔式”的交流。

30多年以前,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认知还没有很明确的概念,在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下,广东珠三角地区的设计行业首先发展起来,走在全国其他城市的前列,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始终保持行业的龙头地位。在同行眼里,广东设计师总是与“很会赚钱”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近年来外界有种说法形容他们的状态是“只会低头画图抬头看钱”。对此吴宗敏教授言道“其实并不是只讲商业”,他始终希望能让外界了解岭南设计的特色,看到广东设计师的文化和内涵。事实上,他投入大量资金打造青云书院艺术馆也是为了给广东设计师提供相互沟通交流以及发出声音的平台。“中国的室内设计走过了30年,什么该留下,什么该摈弃,这些都是设计同行们可以坐在一起互相交流和探讨的”。他希望青云书院艺术馆能够成为广东设计师的会客厅,邀请天南地北的同行常来坐坐,喝茶聊天,谈天说地。由青云书院艺术馆一手策划目前已连办三场的“岭南设计声音”系列活动吸引了大量设计师参与讨论,场场爆满……

如此的投入与付出,对吴宗敏教授来说当然是有压力的,但他乐在其中并觉得很充实,“我现在思考得最多的就是怎样让这个‘赔本赚吆喝’的古建筑发出新的声音,这个声音一定是要能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岭南设计文化背后的故事”。他理想中的青云书院艺术馆会成为“岭南设计”的一个标志性亮点,让人们来到广州就想到青云书院艺术馆来坐坐、品茶、聊天,因为这里与文化有关,与艺术设计有关,与商业无关。

上一篇:操纵设计的庸俗主义 下一篇:孟买“省略号”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