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与传统:对一个鲁东南乡村丧葬仪式的考察

时间:2022-05-07 08:03:42

仪礼与传统:对一个鲁东南乡村丧葬仪式的考察

摘 要 民间信仰植根于民间社会,有着深深的地域性、社会性的烙印。本文通过对一个鲁东南乡村的祭祀与丧葬仪式的考察,着重探讨庙宇与神灵和祖先崇拜之间的关系,进而发掘出其中蕴含的民间信仰与生活传统。

关键词 村落 丧葬 庙宇 信仰

中图分类号:K892.98 文献标识码:A

民俗是一种生活文化,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认为民俗大略可以分为四部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其中的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然而,民俗是整体的,不是部分的、碎片的。鉴于此,我们如何展示“民俗”这种“生活文化”?通过对民俗的某一角度的关注,就能够透视整个区域的文化生活。下面就将通过对鲁东南的ZJZH村落共同的祭祀与丧葬仪式的描述来展现当地村民的信仰与生活传统。

本村主要有臧、鲁、韩、赵、张几个姓氏,村里各姓基本上是在战乱或荒年逃荒来的。每个姓氏都是一个大家族,是一个祖宗留下来的。村落中的家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具体的“事件”上,家族成员之间的协同与联合更充分地表现在村里红白喜事的操办上,如:韩家遇有红白喜事,所有姓韩的都到场,都来帮忙,随礼钱看关系远近给多给少,血亲远的干活,如出丧时抬棺材,刨坟,炒菜,伺候来的客人,血缘近的就跟着陪灵哭。此地与孔子故乡、东方圣城曲阜相距百余公里,儒教文化将祖先当作神灵一样崇拜,因此受儒家文化影响,这里的丧葬程序颇为繁琐,先后有停灵、报丧、戴孝、送汤、吊孝、打坟、入殓、出殡、圆坟、一七、五七、百日、祭日等内容。

1 报丧与服丧

老人去世后,家人先将老人穿好寿衣,停灵于堂屋正厅处,自家的子女便不再过问太多事情,只是在老人旁守灵,一般是三天三夜。然后派本家侄、孙,分别到老人的娘家以及其他至亲家报丧。这时,由家族中的长者出面组成一个临时班子主持办理丧事,人数根据家族大小、儿女多少、亲戚多少而定,多少不等。负责办理设灵棚,雇用丧乐班、修坟、买棺、报丧等一切事宜。孝子带孝,子女、内眷持服,现在都是白大褂,从头到脚,五代以内晚辈以及至亲,均穿白衣服丧。

2 丧乐与丧礼

一般丧家雇一个丧乐班,分两帮:一帮在内,负责宾客祭奠时奏乐,一帮在外,负责主宾回礼时奏乐。吹吹打打,孝子及老人的三代子侄披麻带孝,子跪于老人灵旁,侄、孙等跪于灵棚两侧。随着鼓乐迎客、谢客,给女婿、外甥更衣、谢座。至亲均迎于门口、陪同灵棚前行礼、叩头。有亲朋至内厅最后瞻仰老人的,孝子均先叩头致谢。宾朋至,一般是灵棚前奏乐、行礼。送殡之日早饭后,死者的长子托着叠好的烧纸,由人带领,吹着喇叭,到了祖林,确定具体地点,插好木桩,叫“点穴”,前、中、后挖土三锨,叫“破土”。

3 送汤

三次送汤,都是到村头的土地庙前。本村是全村共用一个土地庙。第一次是出殡前的傍晚,叫做送倒头汤,送汤时,儿子必须赤脚、光头,现在好些了,可以穿草鞋。送汤队伍男的在前,女的随后,男女哭着先在灵前叩头,然后手拉哀杖,到土地庙,烧纸、泼汤、叩头。第二遍是出殡早上,人员与第一遍一样,只是穿了孝衣。第三遍是午前,人员增多了,主要是至亲家的女眷持孝服参加进来。这两遍前后均有丧乐班奏乐,前面依然有抬水的、拿纸的在前引路,速度一般是很慢的。其意大概是于此悲痛时刻,多想想死者的恩德,多想想自己的不足等等。下午的三四点钟,是最后一次到土地庙,所有服丧者均参加,这次叫“送盘缠”。

4 出殡

送过“盘缠”回来,接着是“看棺”和“铺棺”,即由子女看看新做的棺材,再铺上火纸、被褥,一般都是子女、内眷完成。这时也是看丧礼的人比较多的。再有孝子,一起到大门外,叩头谢天、谢地、谢大指、谢司芒等近十次。再回灵前,也是最后一次见老人,先不许哭,待执事的将棺盖移到一边,拿开“蒙脸纸”,用新碗盛少许水,棉花蘸水在面上示意几下,叫“静面”。盖上“蒙脸纸”,把棺材盖移回,此时亲人痛哭。执事的用钉刹好材口。然后是“出棺”,先是由数人将棺材抬到大门外,棺材托泥板处穿两根大绳,一声号令,棺材抬起。前面的人背棺头,两侧的人用手托,一直到架子上放稳。待架子工用绳稳好棺,架子头详细观察后,一声“前后搭肩,起——”,棺材平稳升起,长子将盆子摔碎,叫“摔老盆”。之后是行“路祭”。在死者棺前,设祭桌摆有供品,桌前铺席,至亲每家按辞灵的顺序依次分别行礼,父亲去世时,行礼是“三拜九叩”大礼,母亲是“一拜三叩”礼(男尊女卑)。每次礼毕,孝子要还礼,叩头致谢,也叫“谢客”。待“孝子”最后行过礼后,起棺上路,叫“上林”。至祖坟,吹起喇叭,架子头一声号令,架子工小步慢跑到坟框旁,“孝子”跪拜,随后落棺。待查看坟框的深度、长度后,移棺入框,调好方位,将水泥板盖好,把土堆起成坟头。然后送葬的人集体向坟头行礼,客人先行礼,“孝子”后行礼。老人于此才算入土为安。孝子们第二天一早还要圆坟,随后就是一七、五七、百日、祭日、出服等,三年之后,才算服完丧。

从整个丧葬过程来看,丧家的孝子们虽然处于丧礼的核心圈,却是最为谦卑的一个群体,俗语说孝子小三辈,对于奔丧的人,哪怕是辈分比自己小,孝子也要叩头致谢或迎接,而且一切礼仪进展都听执事人安排,出殡后的当晚,丧家要宴请帮助操办丧葬事宜的本家男子,丧家长子要在执事的带领下向各桌敬酒,磕头,以示感谢。而在葬礼中哭丧的本家女子此时要负责操办酒席,并不能和男子一同入座,要等男子吃饱喝足之后妇女才吃饭,由此可见当地男尊女卑的思想还是比较严重的。另外,丧礼中对于“本家”和“外家”的待遇也是很不相同的,所谓本家就是丧家的血亲集团,外家就是丧家的姻亲集团。本家的人不需要报丧,而是要干活,外家的人需要报丧,不用干活,而且由本家的人伺候酒席。这种区别是由本家和外家的血缘和地缘的亲疏远近造成的。在一次次丧葬仪式过程中,家族个体之间的联系增多,凝聚力增强,家族的共同体观念也进一步得到深化。

在这个丧葬程序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环节——三次“送汤”,每次都是到土地庙前走一个来回,所有亲人对着庙口叩头行礼痛哭,实则是对着死去的亲人寄托哀思,因为有座小庙宇,这种叩拜便显得神圣起来。村里人认为人死后有三个灵魂,一个灵魂在死者自己家里,要等死后满七七四十九日方才散去。一个在死者自己身上,随棺材入坟。一个就在土地庙里。整个村落的死者的魂灵都归于一个庙宇,因此这个庙宇成为所有姓氏共同维护也共同分享的资源。在一个杂姓村落中,并没有一个家族意义上的组织中心,一般来说,村庙,或者是宗祠,会有一个成为地方组织的中心,但我们从宗教组织和信仰组织来看,宗祠和村庙似乎并没有相互替代的可能。与庙宇、神灵保持密切联系的人形成了一个信仰组织,这一组织与宗族组织的发展状况不同,他们凭借经常的参与来不断扩展其职能和权威,成为乡村最重要的制度之一。

对村落庙会和信仰活动的考察,以刘铁梁为代表,如《作为公共生活的乡村庙会》,文中认为庙会仪式的主题、日期规定、各种节目的安排等,由于和村民的历史记忆、环境认知相关,因而都对于增强村落自我或村落联合体的意识具有特别意义,即大部分庙会仪式造成了一些实际效果,如家户、聚落或村落之间,经庙会仪式而发生密切的互动关系,并公认一些道德伦理规范。①本文把祭祖(祖先崇拜)纳入到民间信仰的范畴中来,是因为祖先作为生者的保护神,能够提供不同于神仙的佑护,而庙宇也有它的凝聚功能,凝聚着村民的世俗生活,体现了人们的功利性要求。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5~6岁幼儿关爱他人的情感 下一篇:大众传播中法制节目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