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

时间:2022-05-07 07:00:56

论如何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动力之一,如何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双创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挑战,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业,创新,高等教育改革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首次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进一步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可见,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发展的动力之源,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有用人才。但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的不足之处也日益显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缺陷是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培养,使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据相关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种落后的教育培养模式显然已难以为继,应顺应时代要求,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深入变革,具体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革课程设置结构

由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新创业课程还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实施差异也很大。因此,尽快创建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普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保证。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具有行业特点专业特征的课程,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而通识性的课程,可以结合专业有选择地作为必修课或公选课开设,课程的设置一定要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有机融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体系的建立、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创新创业精神的树立、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创业品质的锤炼渗透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要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把大学生创新创业内容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课程建设、学生选课、成果认定、学分认定、灵活学籍管理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不仅要满足社会以及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也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差异,在创新课程的设置上必须体现灵活性与弹性,突出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性、开放性与扩展性,避免传统学科课程体系的确定性与封闭性,使得创新教育本身能够真正适用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推行休学创新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促使更多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活动。

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创新性教学能力的提高,应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机制,创设教师学习、实践和发展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并充分调动教师学习、实践、反思和完善的积极性。鼓励教师革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运用创新性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会学生如何获取、掌握所需知识和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四、重塑校园双创文化

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激情和动力,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把重塑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重点、分层次举办讲座论坛,全方位、多方面开展主题活动。要加大创新创业价值宣传,发掘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举办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和创业教育活动、各类创新创业方面的讲座和报告,邀请成功创业者介绍创业历程,并搭建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强化学生双创实践

创新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是丰富创新知识和体验的重要途径。大学创业教育所需的资源仅靠大学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建立和完善一个系统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同时,应考虑将创新创业实践纳入学分考评体系,以此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树立,从客观上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为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良好的生长土壤,由外向内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挖掘创新创业人才。要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社会间的协同,推进学科专业间的协同,建立结构调整、多样合作、交叉培养新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国梁,朱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2]梅伟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2009,(4).

[3]陈松.基于校企合作的企业人才培养探究[J].企业研究,2012(20)

作者简介:王剑(1976-),男,贵州遵义人,贵州财经学院管科分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是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

上一篇:科普类文章怎么读 下一篇:促进我国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发展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