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任视角谈委托问题的治理

时间:2022-05-06 11:52:01

从信任视角谈委托问题的治理

摘 要:委托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委托双方合作关系的发展。以往的研究主要在信息不对称的假设下利用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寻找最优解,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引入信任机制,可以证明信任在委托关系中的存在性和对问题治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委托问题;信任机制;重复博弈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10-0031-04

一、委托问题

委托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Wilson,1969;Ross,1973),它是近二三十年来西方企业契约理论的最重要的发展。根据詹森和麦克林的理论,委托关系就是“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一个人或者一些人(人)根据委托人的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地授予人某些决策权的契约关系”①。在现实委托关系中由于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等因素的客观存在,加之人与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必然导致“委托问题”并造成高昂的成本。笔者将在遵循以往委托问题分析的逻辑之上,引入信任机制,并基于此来进一步研究关于委托问题的治理。

二、问题信任机制治理的动因――博弈分析

(一)一次性信任博弈

从现代博弈理论看信任关系,信任关系事实上构成了一种博弈行为,即信任博弈。因此,用博弈理论来分析信任机制治理的合作关系是一种有效并且科学的分析方式。博弈方之间的博弈一般是从简单的一次性博弈到复杂的多次重复博弈,我们不妨也将委托双方之间信任的博弈分析分为这样两个阶段,分别进行详细的研究与比较。

假设:委托关系中两企业之间进行博弈,委托方企业A与方企业B,两者在委托过程中的行为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信任,即一方行动时考虑对方利益,同时相信另一方也会考虑对方的利益,以保持今后的持续合作;二是不信任,一方行动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同时相信另一方也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并不管今后的合作。即企业A的策略空间为{信任,不信任},企业B的策略空间同样为{信任,不信任},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对对方都存在着一定的怀疑心理而进行博弈,并且在博弈过程中,由于企业都是理性的,所以其行为是理性的、均衡的,即不管企业A采取怎样的策略,企业B总是选择对自身最优的策略,反之亦然。在信任博弈的第一阶段中,在一次交易的博弈中,当企业A采取信任策略时,企业B有两种策略可以选择:信任和不信任。选择信任策略,两个企业都可以获得的收益为R1;选择不信任策略的话,企业B的机会主义行为可使其得到的收益将达到R2(R2>R1),并造成企业A的损失为R1-R2,很显然,企业B一定会选择不信任作为自己的交易策略以获取更大的利益。企业A采取不信任策略时,企业B若选择信任策略,企业A同样可以因其机会主义行为而在一次性博弈中获取收益R2,同时企业B为其信任行为而付出成本R1-R2;企业B若选不信任策略、不计谈判等成本的话,双方都不会从中获益。上述四种可能的过程组合如表1所示:

从表1中不难看出,该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是{不信任,不信任},这是个囚徒困境解。这时每个企业得到的收益是0,帕累托最优无法实现,委托双方的收益最小。委托关系要获得长期共存,就会寻求信任以改变一次性博弈的低效率,因此进入了博弈的第二个阶段。

(二)无限次重复博弈

在第二阶段,各企业间为维持合作关系得到“共赢”,从而开始进行无限次重复博弈(Repeated Games)。这时企业选择的是触发策略(Tiger Strategy),即先试图信任,一旦对方不信任,其行为偏离了对双方信任都有利的轨道,便立刻“以牙还牙”,采取一次性博弈纳什均衡的策略进行报复。根据表1中所给出的博弈矩阵中的数据,假设企业B已采取触发策略,若企业A亦采用此触发策略,这一博弈结果为(信任,信任)(R1,R1),企业A、B由此得到每次信任的获益为R1,在无限次重复博弈后,企业A、B最终的总收益为

R1×(1+σ+σ2+…)=R1/1-σ(σ为贴现系数,且0

而相反的情况下,一旦企业A做出偏离上述触发策略的行为,在企业B已采取了信任策略的情况下选择欺诈,这时博弈的结果就变为{信任,不信任}{R1R2,R2},企业A由此得到的收益为R2,高于不偏离触发策略的获益R1。但是,从第二个阶段开始,企业B将选择一次性博弈纳什均衡的策略进行报复,从而将不信任策略作为自己永久的选择,从第二次合作开始,两个企业间的交易合作行为的策略空间变为{不信任,不信任}(0,0),企业A从此获得的收益只能是0。在无限次重复博弈后,企业A最终的总收益折现为R2+0×(1+σ+σ2+…)=R2。因此,当R1/1-σ≥R2,即σ≥1-R1/R2时,企业A采取信任的合作策略更加有利。因此,只要贴现系数值足够大,博弈方就会更加看重长远利益,放弃只顾眼前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双方就会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长期合作关系。

三、问题信任机制治理的有效性

1. 委托理论的假设前提和分析逻辑。委托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1)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利益相互冲突,行为目标都是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2)委托人和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在上面两个假设前提下,委托关系的确立需要满足两个必备条件:(1)委托人支付给人报酬带来的效用要不低于人从事其他事务所获得的效用(市场机会成本)。如果低于这一效用,人就不会参与该契约,委托关系不成立,这一条件构成了委托分析的参与约束。这个最低效用叫保留效用,记为u。(2)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委托人要使契约可以执行,必须考虑人自身的利益。委托人由于观察不到人的努力水平,所以无法将它写入契约。因此,委托人期望的努力水平也必须符合人自身的利益,即委托人为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要求的人的努力程度也要使人自身实现效用最大化,这就是激励相容约束条件。

因此,委托理论的基本分析逻辑是:在激励相容约束和参与约束两个条件下寻找委托人设计的最优契约,让人的努力水平符合委托人的利益。

2. 信任机制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为了说明信任机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有效性,我们延续上面委托理论的基本逻辑,并以双边理论模型(Holmstrom,1971)为例首先分析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问题的求解情况。

(1)模型描述。令e表示人的努力程度;θ表示自然状态;x表示结果(如产量、利润等);u表示人的效用函数,且u′>0、u″0、v″

委托人期望效用函数最大化:

max∫?淄(x-s)f(x,e)dx(1)

理性人的参与约束:

∫u(s)f(x,e)dx-c(e)?叟u(2)

人激励相容约束:

max∫u(s)f(x,e)dx-c(e)(3)

即双边委托问题转化为在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两个约束条件下,求解委托人效用函数最大值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就是委托人所设计的契约应具有的特征。

(2)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问题的求解。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为分析方便,我们假定人的努力水平只有两种状态eH、eL,相应地,人为此付出努力的负效用分别是cH、cL且cH>cL,两种努力水平下产出的条件密度函数为fH(x│e)、fL(x│e)。为了使人选择高努力水平,委托代人设计的契约必须是使得人支付取决于最终结果,而且必须是大于低努力时获得的支付或效用,即要求因提供高努力而获得的相关效用要大于增加努力而带来的负效用。此时,委托问题转化为:

最大化委托人效用:

max∫?淄(x-s(x))f(x)dx(4)

面临激励相容约束:

∫u(s)fH(x)dx-cH?叟∫u(s)fL(x)-cL(5)

面临参与约束:

∫u(s)fH(x)dx-cH?叟u0(6)

通过对公式(4)、(5)、(6)运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解,得出最优契约解(契约特性)为:

=?姿+u( )(7)

其中,λ、μ分别为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的拉格朗日乘数因子, 被称为似然率(likelihood ratio),表示的是结果x传递努力水平eH的准确程度,其值越小,表明传递努力的信号就越强。

当μ>0(Holmstrom,1979)时,意味着报酬合约s会随着x的变化而改变,最优的风险分担无法达到,即激励人努力工作的要求和最优风险分担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这是该模型一个重要的结论,它的经济含义就是资源的分配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换言之(7)式的结果是次优的。

(3)引入信任后的问题求解。现在我们将信任机制导入到上述问题求解的前提条件之中。在前面我们看到,只要贴现值够大,双方在长期内的信任就可以实现。在委托双方相互信任的情况下,一方面,由于会有更多的机密信息共享和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委托人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证实人的努力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双方是相互信任的,那种为机会主义提供可能性的不完全信息已没有意义。所以,我们不妨假设此时双方实现了信息对等,委托人可直接根据人的努力水平进行奖惩,人也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选择努力水平。因此,不再需要激励相容约束条件。此时,问题转化为在参与约束条件下,求委托人效用最大化的解。

根据公式(1)和(2),采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我们可计算出最优解为:

λ= (8)

其中,λ(常数)是参与约束的乘数。这一解表明,无论最终结果x如何,在信息对称情况下,委托人与人的边际效用之比保持不变。这类似于刻画帕累托有效境况的边际替代率相等的条件,意味着在风险对称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当然,现实中不会存在完全的信息对称,但是随着信任程度的提高,委托双方会有更多的信息共享和沟通,不对称会逐步减少,帕累托有效境况会不断改进,无限逼近于最优。

四、结束语

笔者利用简单的博弈模型分析了委托关系中信任存在的动因,认为在长期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无限重复博弈,委托双方会选择相互信任,虽然在实际合作中不可能有无限次重复博弈,但Fudenbery和Maskin(1986)证明,只要重复博弈的次数足够长,参与人有足够的耐心,无限次重复博弈的“无名氏定理”在不完全信息的有限次重复博弈中也成立。在对信任机制治理的有效性分析方面,在利用双边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信任,从而使信息不对称的条件得以改善,得到了帕累托有效无限改进的效果。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在分析过程中将委托人与人同时设定为风险规避的,在今后的研究中这一点值得进一步扩展。

参考文献:

[1]Mirrles,J. The Optimal Structure of Authority and Incentives within an Organization[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6,(7):105-131.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何亚东,胡涛.委托理论评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3).

[4]Holmstrom,B. Moral Hazard and Observability[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9, (10):74-91.

[5]Patricia. M. Doney, Joseph. P. Cannon. An exami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rust i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J].Journal of marketing,1997,(4):35-51.

[6]Mari Sako, Susan Helper. Determinants of trust in suppler relations: Evidence from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1998,(34):387-417.

上一篇:中国知识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下一篇:经济异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度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