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例小儿慢性腹泻患者玉屏风散加味治疗临床分析

时间:2022-05-06 10:49:16

130例小儿慢性腹泻患者玉屏风散加味治疗临床分析

(如皋市中医医院儿科,江苏 如皋,226500)

【摘要】 目的:通过对130例小儿慢性腹泻进行玉屏风散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56例小儿慢性腹泻病例进行随机抽样分组,对照组:126例,观察组:1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中成药参苓白术丸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新的玉屏风散加味汤剂治疗法,分析两组在5d后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两组临床疗效分析,观察组显效率为90.8%,其总有效率为96.9%,而对照组显效率仅为60.3%,总有效率为81%,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针对小儿慢性腹泻治疗的过程中,通过玉屏风散加味治疗的方法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值得我们临床推广。

【关键词】 小儿慢性腹泻;玉屏风散;加味治疗;临床疗效

作为一种富有典型性的消化道疾病,小儿腹泻病具有多病原、多诱发因素、大便次数明显增多的特征,从其分类来看,按照病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慢性腹泻病、急性腹泻病和迁延性腹泻病三种。对于小儿慢性腹泻病,具体指的是幼年儿童腹泻病程超过两个月。从我国传统中医理论的角度来看,该病属于“泄泻”的范畴,辩证分型属于脾肾阳虚泻和脾虚泻的症候,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案,现代医学临床中通常采用补充维生素、肠粘膜保护剂和微生态的常规疗法,而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一直以来皆持谨慎态度。然而小儿慢性腹泻由于病程长、治疗复杂和小儿病菌抗性差的特征,常规疗法的治疗往往会导致症状反复发作而久治不愈,不理想的临场疗效客观上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提出。本文中笔者以此为出发点,从提高小儿慢性泄泻尤其是脾虚型泄泻的临床疗效展开研究。就本院在2008.5-2011.11期间通过玉屏风散加为治疗的256例慢性腹泻患儿临床疗效进行分组对比观察,并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5月-2011年11月期间儿科接收治疗小儿慢性腹泻(脾虚型)患者256例,年龄段分布:(6月-6岁),平均年龄(2.7±1.8)岁,男:136例,女:120例,随机抽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26例,观察组:130例,两组患儿其基本情况如下表:

表一.小儿慢性患者两组基本情况对照表

分析该表,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和每日大便次数方面比较,从统计学意义上讲,两者不具有差异性,p>0.05。1.2 诊断依据和标准 以1998年危北海主编的《中医脾胃学说应用研究》①中针对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为诊断依据,患儿慢性泄泻脾虚型诊断标准以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判断。1.3 纳入标准和排除范围

A. 纳入标准

下述范围纳入小儿慢性腹泻治疗对比分析范围

a.患儿皆符合慢性泄泻的临床诊断标准

b.患儿皆属富有典型性的慢性泄泻脾虚型,具体表现为: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象缓弱,每日大便两次以上而大便呈水样状或糊状,不思乳食。

c.年龄分布6月-6岁之间

d.有典型的气虚征候,如:神疲倦怠、脸色淡白、畏风自汗、声音低怯。

B.排除范围:

下述范围不纳入小儿慢性腹泻治疗对比分析范围:

a.患儿具有明显的营养不良和中重型贫血

b.患儿具有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症状并伴有明显脱水状况

c.患儿伴有先天性肠道畸形和肠道肿瘤等肠胃道器官性疾病

d.患儿具有严重的心血管、脑、肾、肝等原发性疾病

e.患儿具有严重的感染型继发病症,如:皮肤感染、支气管肺炎、中耳炎、支气管炎、泌尿系统感染等等.1.4 治疗方案

A.观察组

对随机抽样的130例观察组患儿通过玉屏风散加味汤剂的治疗方法展开治疗,方药组成如下:防风3~9g、白术5~30g、黄芪6~30g、茯苓6~18g、苍术和广木香各5~10g;具有乳食不化、纳呆或大便夹有奶瓣等患儿附加:焦山楂、鸡内金、炒麦芽;具有夜寐不宁、便色发绿的患儿附加合欢皮、双钩藤、夜交藤;具有完古不化、脾胃阳虚的患儿附加:干姜、桂枝和熟附子、肉豆蔻、五味子和补骨脂;具有滑泄不止的患儿附加石榴皮、赤石脂和诃子肉。具体剂量为:每日一剂,以水煎服两次,取其汁水100-150ml一日三次温服,对于三岁以下患儿应当谨慎分次频服,疗效判定为5d。

B.对照组:对随机抽样的126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中成药参苓白术丸口服治疗方案(参苓白术丸(颗粒剂);批号:1082089,北京同仁堂制药)。6月-1岁每次1.5g,每日2~3次,2~3岁每次2g,每日2~3次,3岁以上每次3g,每日3次,(具体日服次数可依据患儿实际情况酌情而定)。

注意:治疗期内所有同本病相关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一律停用,同时注意饮食,强化营养,尤忌服食辛辣等具有刺激性和油腻性的食物,疗效判定为5d。1.5 观察指标 以两组在服药前后及通过治疗两疗程后的患儿情况进行随访,对其全身症状、毒副反应、粪便次数和性征、临床疗效等因素进行观察分析。1.6 相关疗效判定标准 对于两组疗效的判定标准采用“十一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定的专科泄泻诊疗方案②和“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在1998年关于《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疗效判定标准③:“疗效显著:5d时间内患者的全身症状消失,粪便次数和性状恢复正常;疗程有效:5d时间内患者的全身症状明显改善,粪便次数和性状趋于正常;无效:5d时间内患者的全身症状无好转,粪便次数和性状无好转。1.7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χ2计量率的比较,以p<0.05表示组别是否具有差异性。2 结果分析

通过对5d期间内观察组130例患儿和对照组126例患儿的治疗结果疗效分析,通过玉屏风散加味治疗的观察组有108例患儿疗效显著,而以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的对照组该方面数据仅为76例,在总有效率上,对照组委81%,而观察组高达96.9%,具体临床疗效对照如下表:

表二.小儿慢性患者两组疗效对照统计表

注: 同对照组相比,aх216.164 ,p<0.05,bх2=6.818,p<0.01.

从上表分析来看,在对比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结果上,观察组的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数据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数据,(P<0.05,P<0.0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在观察观察组和治疗组在5d内的疗效过程中,两组都没有出现明显的毒副反应。3 讨论

关于腹泻病症的研究,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这样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景岳全书》卷之二十四心集・杂症《泄泻》篇 明*张介宾),就是说腹泻病其发病是由于人的脾胃功能失调,“清浊不分并走大肠,水谷不化生精微”④而产生腹泻,所以腹泻病的基本病机是因为人的脾损湿胜。对于慢性腹泻,中医理论这样认为:“病机之本,多缘于脾虚温盛”,人的脾胃运作失常就可能脾虚温胜,因虚而泻,久泻更虚,互为因果,纠缠难愈,所以历来在我国的中医学家对该病的治疗过程中都是以补脾补肾为主,明・徐春甫《古今医统》曰:“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明・孙一奎《医旨绪余》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之:“肺脉小甚为泄,肾脉小甚为洞泄”⑤等,这些文献都将脾、肾作为了腹泻产生的根源,所以针对此病的治疗方案:脾虚泻多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肾阳虚泻多以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治疗;所以在本文研究中,对照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是选用口服参苓白术散颗粒;在临床中观察到久泄患儿多有肺气虚症状,如:神疲倦怠,面色淡白,声音低怯,或畏风自汗,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等;探究其理论渊源,说明小儿慢性泄泻的病机特点是肺脾气虚湿盛,故观察组选方玉屏风散加味汤剂加用并重用补益肺卫气之品,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健脾益气的参苓白术散颗粒,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在本文观察组中所选用的玉屏风散,该方是传统中医学上谓之经典的扶正明方,首见于我国元朝著名医学家朱震亨所论著的《丹溪心法》中,从玉屏风散该方的治疗功用来看, 黄芪大补肺脾之气,使肺脾之气壮,充荣滋养营卫之气,补益中气兼升中阳;白术健脾益气,化生气血;佐防风走表祛风邪,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苍术燥湿健脾,以助运化;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要药,温中和胃,行气止痛;茯苓健脾渗湿,利水宁心;共奏补肺益气、健脾渗湿、和中止泻之功。开启小儿慢性泄泻从肺脾气虚湿盛加以辨证,治宜补肺益气,健脾渗湿的辨证论治新思路⑥。

根据当代药理研究显示,玉屏风散对于加强人体免疫能力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抗细菌感染、抗变态反应、抗疲劳、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以及抗疲劳等等。对于小儿慢性泄泻治疗以及改善慢性泄泻儿童体质,玉屏风散加味完全实在运用上述药理基础上得以实现疗效。对于腹泻儿童的治疗,玉屏风散不仅安全无毒,长期服用还可以增强儿童体质,因而在临床医学方面,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1]陈坚雄.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2]叶礼燕,陈凤钦. 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9, (19) .[3]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06) .[4]董宗祈 ,方鹤松. 中国腹泻病高峰会暨儿童腹泻国际研讨会会议纪要[J]临床儿科杂志, 2004, (06) .[5]赵东海. 腹泻的病因诊断和治疗[J]. 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6, (12)[6]施贻杰. 辨证分型治疗小儿秋季腹泻76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1997, (04) .

上一篇:关于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经验与探讨 下一篇:应用再生医疗技术治疗烧伤病人的疗效分析和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