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5-06 09:24:32

科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开设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该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设置问题,启发讨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提出问题可以有效唤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大胆探索、努力创新的意识。问题提出后,要求学生读图看话并结合自身经历独立思考,判断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小学生来说,这就是创造性思维,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

例如,在教学《地球――我们的家园》时,在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变暖资料的基础上我播放教学录像,引导学生质疑。有的学生提出:地球为什么变得越来越暖?地球变暖会常来哪些后果?人类为缓解地球变暖应该做哪些积极的工作?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可以看课文,可以查资料,可以讨论交流。学生通过看、想、听、辩,学得积极主动,不但成功地解决了问题,而且提出了很多有创新的设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想象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识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例入手,采用动画、活动、故事、游戏、操作、猜谜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发想象,从而激发探索的欲望,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展示丰富而神奇的想象。

三、加强科学实践,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要使学生认识科学,只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在科学实践中观察科学、认识科学,这样才能提高适应科学生活的能力。实践活动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启发性,并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对科学的观察力和适应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格。

例如,在学习《我国的资源》一课时,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控制人口、保护土地的意识,我组织学生到村委会了解近五年来人口增长与土地占用的情况,并引导学生将收集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绘统计图表,写调查分析报告,组织“人口与土地”的主题班会,进行专题讨论。此外,还让学生设计制作了“人口与土地”的宣传板报,向村民进行宣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受到了生动的国情教育,而且在科学实践中有效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创新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新方法、新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使科学主义新形式下的素质教育取得更高、更新的成果。

上一篇:让自我阅读变成数学学习的利剑 下一篇:关于幼儿喜欢什么类型老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