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传统陋习还是文化密码?

时间:2022-05-06 08:08:18

回家过年传统陋习还是文化密码?

在这场没有标准答案的争论中,春节回家依旧是永恒的话题。

谁也没有料到,回家过年,这个充满温情的词汇,会遭遇“陋习”非议。

1月23日,在新浪微博上拥有44万粉丝的网络红人罗永浩微博:“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陋习。”微博圈旋即炸了锅,转发回复无数。

随后,罗永浩针对网友回复又做了更新:“如果将来我儿子也要凑热闹赶在春节来看我,我就跟他说,我没你这样的傻儿子,如果他坚持来,我就跟他说,滚……”

从网友的反应来看,春运、路远、花钱、大吃大喝导致了一些人对过年回家颇有抱怨,但即便如此,仍有许多人认为,亲人团聚寄托的情感让人难以割舍。

“恐归族”:传统陋习

罗永浩认为“过年回家是陋习”,不乏支持者。

@Trainer许占山:同意罗永浩先生的精彩言论!我们一直在外求学、工作、定居的人,受够了那种春节奔波之苦。现在想想,看望父母,尽份孝心,何必非要赶在春节回去?平时的日子里,寄点钱回去,经常打打电话,抽空回去看看,这样不是挺好的吗?

@王小山:过年回家,是一个常规陋习,但谁也没办法。经常坐周五晚上火车回家,陪老妈两天,再坐周日晚上火车回北京,下火车直接上班,但是过年还是要回去,一点办法没有。估计大部分工地上民工不会跟我一样周末有时间回,全指望过年回一次。短期内,不可能有解决办法,除非废除春节――当然,事实上也无法废除。

@连岳:凑个热闹,来个修正版:回家过年不是陋习,但是要死要活、逃难一般也“无论如何”都要回家过年,甚至把这当成温情来煽,就是陋习了,家人团聚,平时也可以的。

@种稻人张利勇:衣锦还乡,面子作怪。

@轩辕奔放:借口平时工作忙,就把对家的情感寄托在回家过年上;借口外出奋斗,就把对家的感情积攒到过年进行爆发。好日子不能放到一天过!平时多抽时间回家看看也比“要死要活”地赶回家过年来得实在。

@半空秋千:往返路费差不多三千,跟领导小心请假三天,十天奔波千里,换来不低于一千的应酬开支,以及数不清的催婚问候。

1月27日,网友“唧唧哇哇”在论坛发帖称:“我选择过洋节,因为春节确实是一种陋习。”并逐一罗列了压岁钱、短信拜年、年夜饭、春节放炮等各种节日活动的种种弊端。

“春节把一切正常生活都打乱了,非得在那几天一窝蜂似的,难道平时就不能跟父母团聚吗?烦!”

“顶归族”:文化密码

反对罗永浩“陋习说”的网友似乎更多。

@不进球的前锋:不敢苟同!我觉得回家过年不是陋习。难道老罗觉得大年三十晚上一个人在外地的韩国菜馆吃烤肉是一种幸福?

@贺炜:在外打拼一年,到处装孙子求人办事,被轻视被诋毁被侮辱,迷茫困惑动摇,只有过年回到家里,坐在亲人面前,才发现还有他们在拿自己当个有出息的人看待,还有他们在体谅自己在外漂泊的艰辛,还有他们在叮嘱自己别光顾着飞得高,不要飞太累。这,就是家的意义。

@慕容雪村:我不赞成把回家过年称为陋习。它既不是道德上的瑕疵,也不是行为上的缺陷,既没伤害别人,也没有污染道德风俗,只不过是想回家与亲人团聚,何陋之有?在火车上挤做一团确实不好看,但请相信,他们自己也不愿意挤。如果仅仅因为拥挤就称之为陋习,那每天的上下班高峰也可以称为陋习了。

@盗版靖哥哥:陋习?中国社会发展至此,一家人都在南南北北地为工作身处异乡。如果只是孝顺父母,平时是够了,可是其他亲情就不应该去重视吗?只有春节,他们才都会回家,去看望长辈晚辈和一同长大的兄弟姐妹。

1月29日,《北京晨报》刊发蔡辉的评论,对罗永浩“回家过年是陋习”的观点进行了批驳。在蔡辉看来,春节回家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尊重它,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应允许它在社会博弈中,逐步调整归位。贸然贴上“陋习”的标签,未免粗暴。“从破‘四旧’砸掉曲阜孔庙,到火焚万历尸骨,从古老城墙的消失,到礼义廉耻的溃败,我们以未来的名义否定了多少过去?以建设天堂的名义毁坏了多少文明?这个教训,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诗人叶匡政则认为,过年回家是“强劲的文化密码”。他撰文指出,虽然很多传统仪式被人们忘记了,但“过年回家”作为一个强劲的文化密码却被保存下来。其实,大家想回的不只是那个儿时的家,内心更渴望回到一个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故乡。这才是中国人“过年回家”背后的真正文化意味。在今天,它仍是一种认宗寻源的文化仪式。

华商网推出的“中国人的年到底怎么了”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近20%的人认为“春节回家这个过程中,的确存在许多由国情和民族习惯决定的陋习”,但却有超过60%的网友不能接受“过年回家是一种陋习”的说法,其余20%的网友则选择中立,认为怎样过个舒坦开心的年才是最重要的。

无论如何,在这场没有标准答案的争论中,春节回家依旧是永恒的话题。

上一篇:比亚迪刹车 下一篇:名人婚姻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