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管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时间:2022-05-06 07:47:13

校企共管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摘 要:“卓越计划”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把工程师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校内学校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根据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企业学习阶段,学生累计要有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学生由企业负责教育和管理。为此,建立“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共同进行教学管理,共同评定学生成绩”的校企共管教学管理模式,至关重要。

关键词:校企共管 教学管理模式 实践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4

一、实践背景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把工程师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校内学校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根据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企业学习阶段,学生累计要有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学生由企业负责教育和管理。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共同进行教学管理,共同评定学生成绩,即实现校企共管,人才共育。

二、实践过程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进行工程设计、加强动手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实践教学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卓越计划”实施的核心和重中之重,因此,校企共管更多层面上是指校企共同管理实践教学过程,即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共同培养,共同评价。

(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充分保障,具体通过三种方式达到校企共建:一是企业指导,学校自建。学校出资(财力),企业出人(人力)指导,学校在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制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采购相关仪器设备,安装、调试流水生产线,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等等;二是提供场地,企业捐建。学校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积极引企入校,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资兴建校内生产实训基地;三是企业提供场地,学生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一直是 学生实践教学的良好和有效途径,通过建立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发挥校内实习基地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地缩短学生从学习到工作的适应期,使学生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实践、锻炼,掌握技能。

在校内外实践基地的管理上,引进企业的管理理念,引进企业文化,用企业的运营管理方式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养成良好素养,在企业化管理中掌握管理知识与形成企业管理经验。以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教育与企业工程项目建设交叉并行,真正实施产学研融合。在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进行实际工程施工管理,使学生在真实的施工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让学生在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下进行工程技术难题研发。

(二)校企共管实践教学过程

企业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管理主体之一,应直接参与全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重点是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训实习阶段培养方案的制定、管理和实施,保证学生在企业阶段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要通过成立校企双方组成的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专家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构建高校与企业共同负责与管理的教学管理机制。

1.明确培养目标,制定质量标准。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学生的基本技能训、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围绕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学校要组织教师深入到校企合作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和服务第一线,广泛深入地开展调研、研讨,与企业共同商议、制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使教师和企业人员在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时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另一层面,也使学生了解应该掌握的技能程度,明确学习目标和考核方式。

2.加强过程监控,共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过程监控是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训等环节的过程监控,确保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管理,制度先行,要制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实施细则、实践教学事故认定办法、学生实习效果及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等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监控,保障质量。其次是要成立实践教学督导组,聘请有经验的退休教师和企业专家作为专职实训教学督导员,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指导,形成日常巡视和督导相结合的监控模式。最后,在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环节,要采取面试、笔试和实践操作展示相结合的方式,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评。

3.强化顶岗实习管理。企业要与学校共同参与学生顶岗实习的方案制定和过程管理,共同制定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日常行为规范、生活补助、工资待遇等等。对于顶岗过程采取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以培养学生自我约束意识和团队精神,对于20人以上的集中实习,学校要委派1-3名教师全程跟踪管理与指导;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学校可建立顶岗实习网上信息管理系统,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定期通过该系统向指导老师汇报实习进展和动态,实习指导教师要及时跟进,通过实习系统平台与学生互动交流,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和培训情况。同时,院领导、教务处和专业教师应定期赴各顶岗实习基地看望学生,与企业座谈,及时掌握学生动态。

(三)校企共同培养实训指导教师

1.聘请兼职教师。从企业聘请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校上课和指导学生实训,这是各高校常用也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实践师资紧缺的有力方式,虽然这不是绥解教师紧张的权宜之计,但却是构建学院合理师资队伍的长远之举。学校可通过建立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库”,稳定兼职教师队伍,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同时,兼职教师可以带来企业岗位最新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意见,很好的弥补学校教师对一线岗位最新动态了解不足的缺陷,有效保障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

2.由企业培训教师。通过成立由企业专家、行业主管领导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将教师培训纳入企业工作安排,形成由企业培训教师的制度化、规范化模式。制定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制度,要求教师每年至少完成3个月以上的企业挂职锻炼,新教师任教第一学年少承担课程教学任务,至少要完成半年以上的企业挂职锻炼,制定和完善教师利用周末和假期到企业参加培训的年度培训计划。

3.引进企业优秀人才。学院加大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才引进力度和福利待遇,重点从行业、企业引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熟悉行业、企业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三、讨论

(一)校企共管教学管理模式的建立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撑

工业化水平是制约工程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沿海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较高,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水平同样较高。但是就全国而言,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工业企业依靠技术进步和人才素质推动发展的观念仍然薄弱,企业和社会资金向教育投人的自觉性还不高,导致校企合作的推行困难重重。

(二)校企共管教学管理模式的建立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在经济社会中企业的利益和学校的教育状况没有直接的经济联系。企业追求利润,将根据企业自身需要选拔或培养人才;学校有教育的规定,过于强调教育规律,培养的人才会跟企业脱节;过于迎合企业需求,又违反教育规律,这是一个突出的矛盾,矛盾的解决就要依靠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政府应该给予学校应有的重视和扶持力度,为校企共管建立沟通合作的桥梁,设立专项基金,奖励工学结合的优秀企业,同时完善并出台相关法规政策,强化企业在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责任,营造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舆论导向。

(三)校企共管教学管理模式的建立需要企业的理解配合

校企共管过程中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兼职教师等等问题都需要企业直接的参与,企业必须有办学者的姿态为工学结合提供必须的条件和经费支持,当然,企业同时也将是这一管理模式最直接、最大的受益者。企业方应该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合作,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一管理模式,在不影响自身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企业方可以多提供给在校学生实习的机会,这样也为其自身发展提供可用的人才。

(四)校企共管教学管理模式的建立需要学校进行相应改革

学校方应该首先以行业为背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并积极的为此做出一系列改革;同时,积极争取政府和企业的支持理解和实际的帮助,做好“ 双师型教师” 培养工作,建立良好的教师团队,以此来反哺当地企业,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

3.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4.费小平.构筑校企合作联盟建立长效运行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5.祝志勇.“三位一体”校企合作顶岗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9).

6.夏建中,吴建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作者简介:

1.唐新来(1969-),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副教授,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胡艳芳(1985-),女,硕士,讲师,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教务处,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

上一篇:浅析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的设计与发展 下一篇:“挑拨离间”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