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对墙面符号体验的教育现象学研究

时间:2022-05-06 06:26:11

小学生对墙面符号体验的教育现象学研究

摘 要 本文站在教育现象学的视角,从校园墙面符号设置带给小学生的体验故事出发,以现象学的态度和方法,坚持“回到事物本身”的原则,深入分析小学生对墙面符号的体验。研究中选取了两例有关学生对墙面符号设置的体验素材,关注在教育者设置的墙面符号影响下学生的真正存在,尝试对墙面符号设置的本质进行研究,以寻找墙面符号设置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 小学生 墙面符号 体验 教育现象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Education Study of Pupils' Wall Marks Experience

HOU Xiaoxia, FANG Chao

(Jiangxi F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Abstract This paper stands in the view of phenomenology of education, from the story of the campus wall marks provided to students experience; adhere to the "back to things themselves" principle with the attitude and approach to make in-depth analysis of experience on the wall symbol of pupils. The study selected two cases relating to the wall symbol provided experience material, the real existence of the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wall sign is arranged in the educ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wall, I attempt to study the essence of symbol set and find the wall symbol provided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pupils; wall mark; experience; educational phenomenon

学校墙面符号是一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教育信息方面的传达,这些信息包括有认知型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方面的感染、隐形教育的忽隐忽现以及激发学生求知、陶冶学生情操等等,富含孩子成长所需的各种教育营养,在笔者看来,这些教育营养并不是主动输送,而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才会被选择性的吸收,极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生长的空间。“儿童理想的学校不是书斋或学府,乃是快乐的生活园地。”“生活园地”应该是有着各种自利的地方。

教育改革的成果多是从数据来检验,没有质感的数据统计是不会真正看到教育世界的变化,也不会对教育改革真正起到相应的反馈作用。校园墙面符号设置对学生影响的优劣是需要从学生的体验当中获得的,在目前看来,墙面符号的设置具有单方传递、教育者目的单一等弊端。

1 直观现象:学校墙面符号设置给小学生带来的体验描述

直观,在这里是一种纯粹的描述,描述对象是主体在某一事件之下的有关情感、情绪、态度等方面的体验。笔者本着现象学中“回到事情本身”的态度,选取两个案例作为研究素材。

素材1

最近几天学校要进行卫生大检查,老师让我组织好同学的卫生工作,我和几个女生负责清扫墙面标语以及学生守则等等墙画对上面的灰尘,在平时并不注意墙面上的这些东西,因为总感觉教室里粘贴这些字画都是为装饰教室的。今天在用毛巾擦拭的过程中,我仔细看了看这些文字图画,虽然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但是发现有好多名言警句都看不懂,我感觉很困惑,老师平时为什么不给大家说一下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总是把大家注意力集中到教室后墙上面的评比表,每次老师给课堂回答积极的同学,还有平时小测验成绩好的同学的名字下面粘贴小红花时,我就感觉特别烦躁,哎,自己即使在卫生工作方面做得再好,得再多小红花,也比不上班里学习好的同学的小红花多,如果老师在后墙上再多加几个不比赛学习成绩的栏目就好了,这样说不定我就可以在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有所收获,可是,这样的话老师要激励我们学习的愿望就达不到了,哎,不行不行,我还是应该在学习上多加把劲,争取在下学期在学习成绩这一栏多得小红花。

材料中展示了这位卫生委员对墙面的关注过程,由刚开始认为墙上所粘贴的是装饰到后来产生困惑,以及由墙面评比表引发的一系列思想变化。可是她为什么是因打扫卫生才会注意到墙面的字画?学校布置墙面的目的真的是像这位学生所说的“为装饰教室”的吗?学生是如何产生这种想法的?如果学校真为装点教室而布置,为什么要用名言警句、至理名言等字画,而不是随便弄一些图画粘贴上去?学生在擦拭过程中想仔细读一下这些名言警句,可是为什么会产生不懂的困惑?之后学生的意识中对老师没有解释过字画而产生“一丝责怪”,对老师把注意力只放在评比表上而表达出不满,由此又有一问:老师为什么对墙面上的内容没有公平地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只有“特别”关注评比表?

素材2

今天被老师罚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遍,这日常行为规范好多条啊,数了数,整整20条,不禁觉得当一个合格的小学生真不容易啊,如果每天都严格按照行为规范要求自己的话,肯定是个乖学生,我在脑海里幻想着自己被父母夸被老师表扬的情景。可是想象总是美好的,现实是很残忍的,做到这些对我来说比什么都难,那么多“不”让我感觉头上像戴了一个紧箍咒。我也想让自己成为像常XX那样的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老师眼中最棒的学生,但是很没有信心,自己在别人眼中总是调皮捣蛋的,犯错总是不由自主的,可能到了初中会有所改变吧……

素材中这位小学生面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发生的一系列思想活动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他的无奈和期盼,他的无奈有两个,一个是对行为规范条数之多感到作为小学生的无奈,另一个是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但又没有信心去改变的无奈。这种无奈会成为这位小学生精神上的负担吗?又有没有可能成为他转变的一种动力? “我”感觉行为规范像是“紧箍咒”,“我”对行为规范如此排斥的原因又是什么?在学生当中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并不在少数,若这部分学生意识当中不把这20条行为规范当回事,那么这个行为和规范只是在偶尔的时候发挥一下小作用;如果学生确实把它作为一个必做的事情来看待,那么从视觉上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负担、压力,似乎它是一双随时会发现你毛病的眼睛。从这点来讲,我们用文字符号所设置的这么多条框框条条是不是需要做一些调整或形式上的变换,以使有这种想法的学生能够轻松快乐地接受这些美德和礼仪?

2 追问本质:学校墙面符号设置给学生带来了什么

2.1 偏关注形式的墙面符号设置忽视了学生对符号内容的要求

符号是一个传递信息的工具,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育精神都需要通过符号让人们在意识中马上留下第一印象,新式的富有吸引力的学校总是能获得好评,就像那些花园式学校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排前列的。但对于每天生活在校园的学生来讲,这些人们眼中的“美观”已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孩子在一天天的成长过程中对符号内容的需求也在更新,他们心中“美丽学校”已定格在某一个时间点或某一个认知水平点。随着学生认知结构的变换和各种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墙面符号的内容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所需要的是能够满足自己年龄阶段的文化需求,注重美观和花样的学校并不会考虑到学生所需的文化氛围。

2.2 竞争评比的墙面符号让学生滋生浮躁心理

学生学习生活的周围处处被渗透着竞争的气息,校园墙面是最不容易放过的地方,这里可以展示学生的各种排名,班级之间的总成绩比拼等等,因而在学生的生活中不免会掀起一种竞争的浮躁心理。虽然现在学校杜绝成绩公布、学生成绩排名,但是这种排名意识还存在学校校园里,学校换汤不换药,继续以各种隐形的形式,并非一目了然的形式去进行评比和排名。学校这种做法的初衷是为了表扬“好学生”,激励“差学生”,但学生对于学校这种做法是否认同,学校并不关注。

3 教育反思: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存在

学校墙面文化符号的设置无论是教育机构统一安排,还是学校一线的教师将其视为教育的某一功能或教学的某种手段进行使用,它始终是学生教育环境周围的存在的某事物,这些事物是否与孩子真正做到了“对话”和“交流”,这完全取决于这些事物是否能够被孩子理解和接受,取决于孩子眼中的这些事物的概念或所表达的寓意是否纳入孩子的认知体系当中。

传统学校的墙面符号是教育者向学生单向传输教育信息的工具,是学校管理学生的手段,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帮手,是对外展示学校管理者教育理念的显示屏,是督促学生加紧训练的教鞭,其目的不是育人,而是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管理的对象。这样的学校氛围是死板的,没有活力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处于虚位状态的。因此教育者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让学校墙面成为一个交流对话的工具,最终达到教师懂得学生需要,学生理解教师传达信息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克斯·范梅楠.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宋广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洛伦S.巴里特.教育的现象学研究手册[M].刘洁,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桌面云的春天不远了 下一篇:Cookie:技术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