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利

时间:2022-05-06 05:03:33

中国企业所掀起的海外并购热在2005年达到了第一次高潮。从收购行为本身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是,收购成功与否,不仅仅只关乎收购行为本身,甚至,也不仅仅只关乎经济。

没有钱万万不能,但钱也绝不是万能的。这,被中海油竞购优尼科事件再次验证。

尽管中海油对优尼科的竞价已然超出雪佛龙10亿多美元,达185亿美元之巨,但是,北京时间8月2日,中海油还是出人意料地宣布“撤回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从而正式退出了与雪佛龙持续40天的收购竞争。事情为何走到这一步,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一波多折无奈“流产”

今年年初,美国第九大石油天然气巨头优尼科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挂牌出售。据悉,该公司在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等地拥有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因此,除了中海油有意对优尼科进行收购外,包括壳牌、戴文能源公司和西方石油公司等在内的国际石油巨头们也对其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3月份,中海油开始与优尼科高层接触,并向优尼科提交了“无约束力报价”。优尼科当时的市值还不到百亿美元,但很快,国际原油价格飙升,优尼科股价迅速上涨,中海油内部对这一收购看法出现分歧。

就在中海油意见还没有统一之时,4月份,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宣布以160亿美元加股票的形式收购优尼科,收购计划包括25%的现金(44亿美元)、75%的股票交换,以及接收优尼科的16亿美元债务。两个月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批准了该计划。此时,中海油失去了第一次竞购机会。

但是,根据美国法律规定,该交易尚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只有在批准之后优尼科董事会才能向股东正式发函,在此后30天由全体股东表决。因此,中海油还有最后一次机会,即在发函之前提出新的收购方案,若被优尼科董事会认可,就有收购成功的可能。

于是,6月23日中海油再次宣布以要约价185亿美元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尽管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报价的确极具竞争优势,优于雪佛龙现金加股票的出价,但是,事实却一点也不美妙。

7月20日,优尼科董事会决定接受雪佛龙公司加价之后的报价(170亿美元),并推荐给股东大会。与此同时,中海油却认为其185亿美元的全现金报价仍然具有竞争力,无意再次提高报价。

而这,意味着中海油大势已去。据悉,由于雪佛龙提高了报价,优尼科决定维持原来推荐不变。在双方联合发表的声明中,优尼科方面的官员说,“我们敦促8月10日的股东会决定接受雪佛龙。”

经济事件“政治”问题

放弃收购优尼科,中海油实际上也颇有点无可奈何。

毕竟,中海油所提出的以现金收购优尼科全部流通股的要约,总价185亿美元,超出雪佛龙10多亿美元,对于优尼科的股东来说显然价值更为优越。此外,中海油还曾经积极考虑进一步提高收购要约中的条件。但由于美国的政治环境,至今仍难以付诸实施。

实际上,自中海油宣布参与竞购角逐后,在美国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上的反对声音,甚至要取消或更改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多年来行之有效的程序。而为完成此项商业目的性竞购,中海油也曾做出多项承诺,以消除美国监管当局可能的担心,但现在来看,这似乎并非问题的关键所在。

然而,这种令人遗憾的政治环境却使中海油更加难以准确评估收购获得成功的具体几率,对中海油完成交易造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接受的市场风险。因此,尽管不情愿,中海油也不得不无奈地宣布撤回了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

这本该是一个双赢的、简单的企业并购行为,却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意义,从而变得严峻而冷酷。

事实上,不仅在中海油对优尼科的并购中有美国政府的身影在晃动,此前联想并购时亦如此。作为全球经济领跑者,美国一些阶层与民众不愿意看到本土大公司被收购,而美国更不愿意看到另一个大国的崛起。因此,也就无怪乎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要上纲上线地把文章做在中国企业背后有政府支持上,直视中国企业是进入美国的特洛伊木马。

这其中,固然有企图围堵中国崛起的含义外,也还有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因素在作祟。商业利益背后是国家利益。尽管美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国家,但完全没有情感因素在里面是不现实的。而追述上世纪80年代,日本对美国公司进行大规模并购时,在美国本土也出现了较大的抵日情绪。因此情感对经济的作用与影响不能不考虑在内。

对此,曾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美国国会议员阻击中海油的努力是正确的,从而也保证了美国的能源安全,那么这场政治战所产生的后果,美国从这笔收购中到底是有所收获还是有所损失,尤其是同中国的双边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中海油的退出可能会对美中贸易关系产生持续影响。美国国内对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持抵触态度的政治势力未来还会制造障碍,妨碍那些想在国内进行并购的美国公司。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也可能会采取其他公开和私下的方式,让美国政界知道它的不满。

更重要的是,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利着实给我们上了一课。在全球化进程中,企业之间的国际化重组在所难免。在加入WTO之后,国内企业禁锢已久的脚步,正逐渐迈出国门。与此同时,海外企业也加快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外资巨头在我国国内已经展开和即将展开的并购中,我们迫切需要建立类似美国政府这样的跨国并购审查制度,同时也应该像美国一样,让工会组织发挥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作用。

上一篇:独董制度:想说爱你不容易 下一篇:高效会议管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