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憨黠同体美婴宁

时间:2022-05-06 03:36:34

摘要: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代表着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峰,《婴宁》是其中最出色的篇章之一。主人公婴宁因其“笑”历来被认为性格天真痴憨,但她的“痴憨”里所隐藏的狡黠不能忽视,更值得研究,“憨”与“黠”在她身上完美的共存着。婴宁是一个美丽娇憨同时又狡黠勇敢的少女,简单地说,就是“憨黠同体”的美婴宁。

关键词:婴宁形象;憨黠同体;《聊斋志异》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作者蒲松龄在其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为人者,有让“孙痴”生死相随的阿宝;“谈笑不惊,手刃仇雠”的庚娘;笃于知己、用死言情的连城等。非人者,有勤劳持家、洒脱大方的辛十四娘;“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的荷花三娘子;人淡如菊、潇洒通达的黄英等。她们美丽善良,勇敢机智,给人们留下了深深记忆。但在在这些女性中,最好的便是婴宁。

对于婴宁这一形象,人们无不喜爱于婴宁的笑,其笑可谓是天真、娇憨、嬉不知愁;有人甚至直接说她是“笑的化身”,“娇憨的别名”①也有人说她是美的象征,说婴宁这一形象是作者心目当中的理想女性的代表②;甚至有人说“婴宁是一个隐藏着智于笑、隐藏着黠以憨、既天真又活泼,既单纯又有城府、有心计的少女形象”③。我个人也认为,评论婴宁这一形象也应以笑入手,结合她性格里的其他方面,尤其是她的娇憨之中所包含的狡黠,婴宁应该是一个“憨黠同体”的少女形象。

婴宁的笑是智慧的体现

婴宁善笑,但是从不看对象,甚至有点不分场合,这致使王生误“恨其痴”,致使王母误责其憨,同时也迷惑了读者,认为她是真真“痴憨”。其实不然,婴宁之的,没有一处不隐藏着智慧,没有一处不有独特的意思,没有一处不隐藏着黠,这首先表现在她在与王子服的爱情中始终占着主导地位,看似一切都是王子服在主动追求婴宁,其实不然。全篇多次对婴宁的笑进行了直接描写,前几次都是因王生而发的,这笑,正是她对王子服抛出的爱情绣球,正是她求爱的独特方法。上元郊游时,两人相遇,致使王生“注目不移”,因而对婴宁一见钟情,对此,这里有个十分形象的评论:“个儿郎目灼灼似贼!”“个儿郎”这个词本身就含有欢喜之意,所以,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婴宁对王子服也是颇有好感的,在王子服对她“注目”之时,她也在打量王子服,不然,何以知道“个儿郎目灼灼似贼”?但两人各自回家后,也许永远都不会再见面了,于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婴宁便故意“遗花于地上”,留下了定情信物给王生,然后“笑语自去”。此处之笑,一方面是婴宁本身爱笑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对情郎满意,发自内心的笑。这一笑,笑出了“神”,芸芸众生,各人不同,《青凤》中对于耿生与青凤的初次见面这样写道:“生谈竟而饮,瞻顾女郎,停睇不转。女觉之,俯其首。生隐蹑莲钩,女急敛足,亦无愠怒。”青凤羞涩胆怯,虽然对耿生有情,但对于耿生的各种表示只是“无愠怒”,被动接受。而对于大胆活泼的婴宁,她甚至可以开开玩笑,虽骂王生“似贼”,却也正如《红楼梦》中林黛玉骂贾宝玉“魔星”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含有无尽的爱恋。

王子服山中寻女,二人再次相逢,婴宁留给王子服的依然是笑,“含笑拈花而入”,与上元郊野那个令他念念不忘的身影重合。王生不得其门而入,“坐卧徘徊”之间,“时见女子露半面来窥,似讶其不去”,奇怪他为何不离开,看他不离开又怕他离开遂“时来窥”。直至“日昃”,才“忽一老媪扶杖出”,何以从早上到日西斜才有人出来呢,自然是觉得王生通过了考验可以见婴宁了。待家中面会王生,婴宁更是在不停的笑:门外笑、进门笑、出门笑、嗤嗤笑、忍笑、大笑、纵声笑,其中有个细节值得特别注意:老媪问后知王生还未娶妻便,当着王子服和婴宁的面说道:“婴宁亦无姑家,极相匹敌”时,婴宁借口道:“视碧桃开未?”离去,临去“以袖掩口”,婴宁平时的笑很少会有“掩口”这样的动作,由此可见婴宁虽然大胆,但作为一个少女,听到母亲当着自己的面来谈自己的婚事,在情郎的注视下,泼辣的婴宁也会羞涩。她虽没有在言语中直接表明心意,但早已泄露出她的内心。

婴宁的笑是“黠”的表现

婴宁的笑既隐智也藏黠。比如值母忧怒时,她用笑来缓解矛盾,维护和睦家庭;当逢婢有过时,她“诣母共话”,以免人受到责罚;对于对她心怀不轨的西人子,她以笑令人对她心猿意马,然后巧妙的投以圈套,置其于死地。“惩淫致死”的情节对于婴宁美好的形象似乎有所损害,其实这样才成其为“全人”,她是天真的少女,也是鬼母养大的狐女,自有她的神异之处。而且这件事的后果并不是她所预料到的,她只是想惩罚一下这个浪荡子,并没料到会置他于死,进而为夫家招来官司。因此她后来的“不复笑”也有一部分是因为愧疚。

婴宁的笑,以笑求爱,以笑隐藏智慧和狡黠,同时也是以憨隐其身。人们因其憨笑而对她慢慢信任、由信任而慢慢爱上她,爱上这一形象,之后她才吐露出她的身世,吐露出她的心愿。

婴宁初到王子服家初见王母,她未来婆婆的时,一反常态不笑而是改为正色。王母疑虑她的身世,询问她的身份,她闪烁其词,用“在褓中,不能记忆”为借口隐瞒了她的身世,但是后文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她是知道自己身世的。等到吴生到来的时候,她立即就躲避到了室内。吴生是王子服和婴宁爱情的关键人物,当初是他假言戏王生,使王生信以为真,没想到现在竟然以假成真,真出了一个“姨女”。这时王母正在疑虑,明白一切的吴生却猝然而至,这对婴宁的身世问题无疑是一个麻烦。她知道不能直面王母与吴生的问题,于是以笑、以憨隐藏。王母与吴生说话时,“室中嗤嗤皆婴宁笑声”,王生请求见面,她“浓笑不顾”,见吴放声大笑,“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根本不给吴生当面问话的机会。“人告吴言”,知道自己被揭穿身世,却“略无骇异”,“吊其无家,亦殊无悲意”,以致“众莫之测”。她自知己为狐产,又为鬼母养大,这样的身世,如果不以笑避开吴生,她就很可能失去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爱情。

婴宁从笑个不停,到后来的“矢不复笑”,再到“对生涕零”,这之间的转变不可谓不大,历来对于婴宁从爱笑到不笑的转变,有不同的看法,有认为婴宁的笑表现与封建礼教的格格不入,而哭是由于婴宁对鬼母、婆婆、王生等人真心喜爱她的感激。也有认为是“从原来生活转入世俗社会的必然结果,婴宁的‘不复笑’就是对这种世俗的无言的抵制和反抗,世俗抑致了她的自然天性,抹煞了她作为一个自然之子纯真、自然的笑”。但不管怎样,婴宁失去了她自然爱笑的天性是大家一致认同的。我认为,这种转变是由于世俗社会造成的,也是婴宁自己预见了的,她并没有排斥,更谈不上是对封建社会的反抗,相反,对于这种结果,她是欣然接受的。她知道自己要的是王子服的爱和一个俗世之中和睦亲善的家庭,她积极的追求着这种生活,学习各种世俗规范。付出一定的“代价”,她是心甘情愿的。她本身就不是那种真正痴憨的人,在她心里,她得到的远比她失去的要多。

婴宁是美的,她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她天真纯净又聪慧无比。她由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进入了世俗社会,追求自己的幸福,最终也得到了自己的幸福。她爱笑,笑处嫣然,使人忘忧;她爱花,以花为伴,花为其魂;她勇她真,顺应内心,对爱情勇敢追求;她憨,看似全无心肝,实黠,一切尽在掌握。就如作者所言的“笑矣乎”,婴宁以笑成其美,以黠全其真,是“憨黠同体”的美婴宁。(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罗永奕《着眼于笑,着眼于变——读蒲松龄的》;

②(姚亦登《婴宁:理想女性的代表——解读》)

③(孙卓彩《隐智于笑 藏黠以憨——也谈婴宁之笑》)

上一篇:论高中生日常生活习惯中的不健康因素 下一篇:浅析高职院校英语听说课程项目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