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炳山水画的美学思想

时间:2022-05-06 11:24:39

宗炳山水画的美学思想

宗炳(375―443年),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好琴书,善画”。南朝时代有名的高士和画家。沈约《宋书》和李延寿《南史》都把他列在《隐逸传》里。据《宋书》本传记:宋武帝刘裕和衡阳王刘义季曾征召、引荐他担任主簿、太子舍人、咨议参军等官职,均未就,是个高雅隐遁的“贤者”。他长期隐居,秉性“好山水,爱远游,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并且“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坐卧向之,其高情如此”(《历代名画记》卷六),曾从慧远和尚“考寻文义”(《宋书》本传),为庐山白莲社成员之一。《宋书》说他和南朝数学家何承天就神灭与否有过三次论争(即《白黑论》争辩),他坚持“神不灭论”,被思想界称为“精于言理”。著有《画山水序》一篇,和王微的《序画》、梁元帝萧绎的《山水枳石格》并列,是有关山水画理论的最早著作,体现了山水画独立形成初期的美学思想。

在《画山水序》中,宗炳就山水画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美学观点:

1.“至于山水质而有灵趣”

宗炳认为山水画是画家的主观表现,而不是自然客观世界通过画家头脑的反映。他的宇宙观是圣人“含道N铩保贤者“澄怀味象”。宗炳诚服于王弼的“圣人有情”说,认为圣人能够做到审美与悟道同时性的活泼并存。这种“含道哄物”比之“澄怀味象”要高妙得多。后世画家多以后者为审美心胸。这是说胸次空灵,心灵明静,方可领略天地万物之美,容纳万境之致,形成审美体验。在审美创造中,宗炳不是把“道”和生活连在一起,这种以神法道的宇宙观,又和他的创作方法相矛盾,不能使人的意识契人客体。至于“质”,山水的质感;“灵”山水的精神;“趣”,审美情趣。在具体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必须了解自然的质感,对不同山石质地纹理特点、势状气概进行归纳描绘。“灵趣”因地域特点而产生。北方之雄伟,南方之秀润,都是地域不同所形成的山的特点。精神可以造成不同的意境,必须遵重人的内在世界,才能表现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境界。

2.“山水以形媚道”

老庄学派认为“道”是弥纶万物的宇宙本源。阮籍《达庄论》云:“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宗炳在论山水画功能时,首先谈的是“道”,“夫圣人以神法道”。他认为圣人是以他的思想体现“道”的,“山水以形媚道”是说画山水者,“其神与万物交,其知与百工通”。到了晚年,他还感叹地说:“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后世人把卧游变成欣赏山水画的代名词。对山水画的艺术作用,苏轼有诗说:“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正在青林间。”这些都反映了对自然美的欣赏达到“流连信宿,不觉忘返”(袁嵩《宜都记》,《水经注・江水》引)的境界。“而仁者乐,不亦几乎?”宗炳游历名山大川,“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体会到山水的魅力和空间的特质,并非孔子说的意思。宗炳谈的“仁者之乐”,意在通过山水的形貌将圣人的“道”表现得更完美。宗炳把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与道家“游心物外”的观点融为一体,作为山水画的创作指导思想,其内涵更加丰富,哲理更加鲜明。

3.“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宗炳提出了“写形”、“貌色”的基本技巧,在创作中,使画面构图“横变纵化”,色调和谐,追求“自然之势”的风格,做到巧妙真实反映事物类型的特点。他心目中的自然万象,洋溢着清新光色的气息,闪现出全新的美。这种审美意识,充分体现了自然之道的意蕴,可谓“自然之神丽”(谢灵运《山居赋》)。在山水画形成初期,“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真实具象地再现山水,更容易使人从中悟获道体,这种朴素的艺术思想是非常宝贵的,也是画家的共同要求。

4.阐明透视原理

“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哄,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段话从描绘真实景物的“置陈布势”、透视空间关系、景物应有的比例等方面,阐明了透视学最基本的法则和近大远小的规律。这种散点透视置陈的迹近契合,在画面形式上突破了时空限制,构成了组合的意象,从而尽得画外旷逸空灵之境。他认为人的眼睛和山拉开了足够的距离,则千里之势可尽收眼底,“张绢素以远!保就是隔着玻璃的透视方法,于是画面上“竖画三寸”就可以“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便可以“体百里之迥”。宗炳阐述的是客观的规律。宗炳比达芬奇早1000多年发现了“视线锥体”的透视学现象,讲了近大远小的画法,同时又反对自然主义的描绘,这种朴素辩证的绘画思想,对山水画创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5.“畅神”的功能

中国人的宇宙意识体现在和大自然的亲密关系中,山林泉水的描绘,可获得精神的满足,传达出无限灵性,以达到“畅神”的目的。这种超功利的淡泊守静,在主体的秉心观照下,就会移情于山水,自然美与人格美辉映一体,形成寄意畅神的效果。宗炳说的“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这里的“神”意味着他的道家思想,和神不灭论中的“神”是有区别的,是由“应会感神”飞跃到“神超得理”。从功能方面看,是讲绘画通过自然山水,创作出充满情味的作品,用来开拓人的精神世界,达到“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石壁精舍还湖作》)的境界,使人感到精神愉快,尽得审美享受。

宗炳提出了一个积极的作画思想,画山水画必须“应目会心”、“应会感神”,从真实的自然中寻找题材,这样就会“不违天励之q,独应无人之野”,使主题突出,形象生动,达到“万趣融其神思”。“神思”这个概念在艺术领域的运用,是由宗炳提出的。它是指以想象为中心的艺术思维活动。刘勰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把山水画看成开拓人们精神世界新途径,为山水画赋予了新的美学内涵。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安艺术研究所,710014)

上一篇:道教与佛教的融合 下一篇:冯从吾两篇关于伊斯兰教的碑文及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