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午夜陪伴你的

时间:2022-05-06 11:16:57

那些在午夜陪伴你的

《故梦》这首歌最近被我加入一个名为“深夜陪伴品”的收藏中,这个收藏里面有歌、音乐、视频和一些小漫画。深夜之后人们的盔甲开始变脆弱,我知道很多人需要这样的东西。

最美好的陪伴来自失落。这首歌就是一个例子。演唱者双笙是个正在准备高考的女孩,有点压抑也有点忙,学习间隙偶尔唱歌抚慰自己,意外地也抚慰了很多别人。大概一年前,她第一次把自己录的歌传到了网上,一下子走红,那首歌,就是她翻唱的《故梦》。

看到一篇采访,她自己说,这首歌录得很随意,喘气的声音都录了进去,有些地方都唱断气了。

很多美好的东西,有时候依赖于脆弱的意外。比如虽然双笙现在慢慢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开始稳定地推出自己的作品。但我最喜欢的,反倒是那些在随意演唱过程中流露出来的内心戏。越是用力地表演,越会表现出一个经过设计和修饰的自己,但在唱歌还只是唱歌的时候,她无意间在自己的声音里夹带了她的生活,她对世界的看法。有点快乐和年轻的惆怅,16岁的甜苦。

这种无意的动人,让人格外有好感。她唱的歌,“又稚嫩又沧桑”。小孩子听到未来的渴望,成年人听到往事的失落。如果你恰好深夜睡不着,不妨听听看。

当然不只是为了讲这个女孩。

自从第一天听到双笙的“古风”歌曲,我就在想,为什么一个没有专业训练,没有“深刻的思想”,只是凭着爱和生活唱出来的歌,会这么打动人?尤其是,从一种精神性的“陪伴品”角度来讲,为什么它只考虑自己唱,不考虑别人听,却反倒比很多有意制造出来“陪伴”的声音更有效?

陪伴这种东西,是很难有意生产出来的。那些能够带来抚慰和陪伴的东西,大多数是无意中被那些需要抚慰的人自己创造出来的。

人们往往共享相似的苦闷和焦虑。那些晚上12点之后睡不着的人,假如有机会互相联谊并且倾诉衷肠,会发现有许多感受是相似的:一样的沮丧,一样的无聊……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在微博上发起“深夜青年互助会”,让大家在一个话题下交流。我相信一件事:自己心里有缺口的人,也最能了解别人心里的缺口是什么。一个人在最苦闷的时候喜欢吃的零食,喜欢看的电影,甚至喜欢抱着的抱枕――总之,一切能够填补那种深夜苦闷的工具,对另一个人也许也有效。

假如恰好,他用来填补自己心里那个空洞的方式是创作,那么他创作的东西,不管是文学、商品还是音乐,就也许能够填上千万个人心里的洞。

一个用作品先抚慰自己的人,往往更有可能抚慰其他人的孤独。回想一下,你记得住的那些打动人心的东西,他们大多是一个内心有缺失的人填补自己精神世界漏洞的工具。

你养成的习惯也反过来体现你是谁。想想看,你是不是有一些深夜陪伴品?一个特别的枕头,一个玩偶,一本书,一首歌,某个口味的巧克力……

想想看它是什么,它能够填满什么空白。这样你也许会知道自己心里的缺口是什么。如果你每晚需要一块巧克力,那可能是你心里实在觉得苦,哪怕是一种有象征意味的“甜”也对你有一丝帮助。

双笙的这首《故梦》,带着很典型的年轻、古典的浪漫,就像《竹枝词》一样,是一些少年时代经常幻想拥有、但在成年世界里会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追求的“青涩的逍遥”。很多人成长过程中都喜欢过宋词,大概就是初中高中时,后来却慢慢远离它,因为那种美太缥缈。

但在现实、残酷和需要真刀实枪拼杀的世界里呆久了,对那种青涩的逍遥的渴望还是会不时出现,慢慢变成一个没法填补的空洞。人们不敢“矫情”,因为矫情是一种严重的指控,意味着蜕化和幼稚,潜台词是不足以面对成熟残酷的世界,暗示着失败。所以,假如你现在指责一个人矫情,是很严重的。

但其实人需要一些“矫情”,也就是说,需要一些不那么面对残酷现实、摆脱功利、享受审美的时刻。起码在深夜,如果满脑子功名利禄难以排解的时候,让自己“矫情”一下,对健康有好处。中

上一篇:教学管理中的倾听杠杆 下一篇:叶片扭转和偏斜型面测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