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飘管弦 大音满京城

时间:2022-05-06 10:30:46

深秋之际,大雪之中,当淡薄清澈的金色晚霞降临北京城之际,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响起了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优美激越、高亢婉转的歌吹之声。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指挥系、钢琴系、管弦系的优秀师生代表与“上音”交响乐团一起。为首都观众呈现了作为2009年“春华秋实”系列活动之首场演出――“大音之韵”大型歌剧・交响音乐会。

2009年10月31日早上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雪使整个北京银装素裹、熠熠生辉。下午,飘扬的雪花悄然停息,浮在一泓碧波之上的明珠般的大剧院似乎在静静等待悠扬乐声的响起。

晚上七点半钟,当张国勇的指挥棒引出交响音诗《韵》的第一个音符,女高音高亢的歌声和乐队悠扬的弦索飘扬在大剧院音乐厅的每一个座位之上,在场的每一位听众不禁心潮起伏。陶醉在动人的乐音中,殊不知其中饱含着“上音”师生的几多心血和不懈努力……

作为我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国家大剧院的“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活动旨为国内外专业艺术院校师生提供展示教育教学成果及艺术创新的一流实践平台,并通过与艺术院校的互利合作,为社会普通大众提供高质量且低票价的专业性公益演出及主题教育活动。自2008年举行首次系列演出以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首都艺术高校已陆续奉献了一台台精彩的演出。今年是首次组织北京以外的艺术院校晋京汇演。上海音乐学院的亮相无疑令京师各界充满期待与想望。在2009年世界博览会行将开幕之际,代表着上海这一我国经济中心的精神风貌与独特气质的“上音”师生,也无疑承担着更为重要的文化使命。

此次晋京演出得到了“上音”院领导的高度关注和直接关怀。早在演出前几个月,音乐会的准备工作和各项事宜就已经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进行,以艺术处、管弦系、院办、党办、后保处等部门组成的团队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劳动,在前期和彩排、演出过程中做了大量细致的组织、协调、技术工作,确保了演出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了展现出“上音”强大的创作实力和高超的表演水平,音乐会的筹备组组织了空前强大的演出阵容:指挥家张国勇。歌唱家廖昌永、杨光、李秀英、于冠群,小提琴演奏家黄蒙拉,钢琴家孙颖迪、陈洁……众多具有国际声誉的我国当今最优秀的音乐家组成了一个堪称豪华的团队。

在曲目安排方面也经过了精心设计和反复推敲,两场音乐会体现出经典与现代结合、创作与表演同步的特色,除去肖斯塔科维奇的《d小调第五交响曲》之外,两个上半场的曲目几乎都没有重复(只有廖昌永的两首歌剧咏叹调是两场的保留节目):两部具有代表性的乐队作品――许舒亚的《韵》和陈牧声的《云南随想》,再加上罗西尼、古诺、圣一桑、普契尼、焦尔达诺的著名歌剧中的经典咏叹调,以及李斯特和萨拉萨蒂各自代表性的协奏曲作品。

在本次“大音之韵”的演出中,集中体现“上音”作曲家创作水平和艺术观念的是许舒亚的交响音诗《韵》和陈牧声的钢琴和交响乐队作品《云南随想》。

为双女高音和交响乐队而作的《韵》是2007年应“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委约而创作的,并于是年4月28日全球首演于“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式。作曲家将这首作品题献给上海,以纪念1978~1988年他曾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和工作的岁月。

作品的基本构思是将《紫竹调》的旋律和特征音调通过乐队的演奏和两位女高音的演唱来相互呼应。应该说这种组合形式是相当新颖而独具匠心的,两位女高音有似于巴洛克大协奏曲中的独奏组乐器,与交响乐队形成了既合作又竞奏(唱)的形式。乐曲开始于固定的中心音概念,管乐暗示出分解的《紫竹调》旋律,之后扩张成乐队全奏。花腔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随之唱出短促的《紫竹调》主题。乐队通过分解型的乐句,反复地叙述着《紫竹调》的特征。两位女高音以高亢的演唱、交响乐队和打击乐用强烈的节奏与人声相互呼应、乐队的多线条分句和多重节奏型的对位,形成此起彼伏的气氛,音乐越来越浓烈和急促而随之发展到高潮。

无疑,正如作曲家本人所认为的那样:“这是一首将民族音乐和交响观念相融合的作品。”而其情感内涵和特殊的文化意味通过对于《紫竹调》这一传统素材的现代性建构而传达出鲜明的地域性因素――这就是作曲家所声称的对于上海这一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的感悟与理解:将富于民间风味的江南民歌曲调和细腻的复调技法相融合。不正是对上海这座结合了江南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的国际性都市最直观的写照吗?

11月1日晚上一开始的新作品则是陈牧声为钢琴和乐队而作的《云南随想》。这部同样创作于2007年的音诗由《山歌》、《水之诗》和《纳西舞蹈》三个乐章组成,是2005年作曲家用五个月的时间在云南丽江、大理等地游历采风的成果。受到丰富绚丽的云南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感召,作曲家以“动机音型”的展开方式,将从纳西族悠长缠绵的《谷器调》、活泼可爱的儿歌《盼天晴》到人们耳熟能详的《小河淌水》、《猜调》等丰富的音乐素材,贯穿于全曲不同性格的三个乐章之中。

确实。《云南随想》如同一部色彩斑斓、充满幻想的画卷,作曲家将现代性与原始性、法国学院派乐队技巧与中国西南地域文化特质相交融,这十分强烈地体现在对富于原生态色彩的西南民间音乐素材的选取以及运用具有“后印象派”特征的现代作曲技巧加以处理等方面。与描绘东方古典文明和西方现代文明交结的《韵》有所不同,《云南随想》更多地描写了中国西部边陲具有洪荒色彩的迤逦风情,听众从中获得的是一种奇谲而原始的印象,不仅未经工业文明的渲染。即便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印记也不甚鲜明,犹如面对塞尚笔下的风景,生出某种动人的困惑和诗意的杂芜。

这两部作品都得到了听众的高度认可,热情的掌声和激动的呼叫不待音乐结束就已经响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家们精湛的创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赞赏,是对当今中国中青年作曲家中某一重要的创作倾向与探索之路及其价值的肯定。

本次“大音之韵”的演出,也是“上音”演奏家和演唱家一显身手的舞台。作为我国当今最优秀的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的出场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欣喜,赢得了满场喝彩。他在两场音乐会中都演唱了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脍炙人口的名曲《快给忙人让路》和焦尔达诺的《安德烈・谢尼埃》中的男中音独白《祖国的敌人》。另一位人气极高的次女高音歌唱家杨光则在10月31日的演出中为观众奉献了罗西尼喜歌剧代表作《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中的咏叹调《悲惨的命运》和选自圣一桑的抒情歌剧《参孙与达丽拉》中的《我心花怒放》。他们的精彩演唱令北京观众大饱眼福,叫好不已。在这四首咏叹调中,《我心花怒放》和《祖国的敌人》都是极具魅力和深度的歌剧精品,这两首作品在我国音乐界虽不如费加罗的《快给忙人让路》那样耳熟能详,但却是具有深刻人物性格特征的杰作。完美的音色和细腻的演绎显示出两位歌唱家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对剧中人物的独到理解。此 外,曾长期在欧美歌剧院演出、荣获多项国际声乐大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女高音歌唱家李秀英在《韵》中的演绎将这一极具技巧性和思想内涵的现代作品的精髓表现无遗,其优美动人的声线令人有余音三日之感;而和她一同担任独唱者的青年歌唱家于冠群在11月1日又演唱了普契尼《曼侬・莱斯科》和古诺《浮士德》中的经典女高音咏叹调。将交际花曼侬和小家碧玉的玛格丽特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心理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展现了“上音”新生代声乐艺术家的出众实力。

同为青年演奏家的黄蒙拉、孙颖迪和陈洁的表现都既在意料之中,又给人以惊喜之叹。第二天上半场的压轴戏由“上音”青年演奏家黄蒙拉独擅胜场。这位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的金奖得主将萨拉萨蒂的《卡门幻想曲》演绎得惊心动魄、出神入化,无论是极为艰深的各种小提琴演奏技巧,还是作品中弥漫的动人心魄、旖旎奇谲的伊比利亚风情,在琴弓挥洒之间都妙趣天成、水融。而在第一天上半场的最后一个曲目――具有高度技巧性和深刻思想性的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演奏中,作为荷兰李斯特国际钢琴大赛的冠军,孙颖迪以其卓越超群的技巧、富于戏剧性的生动表情和严谨睿智的细部诠释折服了听众。整个演绎一气呵成、极为流畅。完美地表现出李斯特华丽而深邃的复杂风格。为钢琴和乐队而作的《云南随想》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钢琴协奏曲,其中钢琴与乐队的关系如同拉罗的《法国山歌交响曲》和法雅的《西班牙花园之夜》那样,钢琴作为重要的主题呈现和色彩性描绘的点睛之笔而出现,青年钢琴家陈洁的演绎则无愧为这幅斑斓繁复的画卷上最明艳动人的一抹亮色。

最后,还应提及在指挥家张国勇指导下,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的优异表现。除去在两场音乐会的上半场中担任伴奏外,“上音”乐团还两度演绎了苏联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d小调第五交响曲》。这部规模宏大、情感深刻的杰作将独特的个人语汇与鲜明的时代性内涵熔为一炉,既表现了特殊的时期。也具有永恒的品质,不啻为20世纪西方交响音乐的经典。作为俄罗斯音乐的权威诠释者,张国勇的演绎体现了对于这部伟大而复杂的作品的深刻而独到的理解,而在他的指导下,由管弦系青年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组成的乐队也将这部创作于1937年的作品演绎得激情四溢、气象万千。从第一乐章开始,紧张而动人心魂的力量就深深抓住了每一位听者的心,糅合了谐谑曲和华尔兹性格的第二乐章和空灵清澈的第三乐章仿佛刻画着外在与内心截然不同韵世界,而终乐章宛如火山爆发、流星坠落,洋溢着勇敢直前的精神,将作品的崇高境界发挥到极致,也将整个音乐会的演出定格在最高点。第一天的演出就已获得听众极大的赞誉,而第二天的演出虽然十分劳累辛苦,但“上音”青年乐团的演奏家们依然勇猛精进、毫无倦容,其临场发挥甚至超过了昨天。第三乐章极为微妙而富于变化的弦乐音色令人绝倒,刹那间云开雾现,巍然独立。

此外,在两场大型音乐会之间还有一个小而精美的插部。1 1月1日下午,蓝汉城教授指导的上海音乐学院“黎明”四重奏组的四位年轻音乐家吴淑婷、沈倩雯、吕翔和陈甜(他们也是“上音”交响乐团的演奏员,吴淑婷和陈甜分别是乐队首席和大提琴首席),在国家大剧院的花瓣厅奉献了两场小型室内乐演出,将古典室内乐带给每一个参观国家大剧院的平常观众。在这一属于国家大剧院系列公益演出“秋季艺术行”的室内音乐会上,他们演奏了莫扎特的《F大调嬉游曲》(KV.138)和海顿的《弦乐四重奏“鸟”》(作品33之3)。作为一个成立于2008年的年轻的室内乐组合,“黎明”拥有广泛的保留曲目,包括从古典主义时期直至20世纪的许多四重奏经典。其演奏风格细腻流利,灵动而典雅。在这一开放式的演出中,虽然没有门票和正式的节目单、海报,也没有雷动的掌声与欢呼,但她们精彩而真挚的演奏见证了“上音”人努力做好音乐普及工作的良好愿望和巨大热情,也把“黎明”这一充满朝气的名字留在了更多爱乐者的心间。

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上海音乐学院不仅为祖国献上了一份精美的礼物,也给国家大剧院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和美丽的剪影。这次演出,是过去一系列辉煌成就的恰当总结,也是今后无数更加辉煌的成就的坚实起点。它承载着全体“上音”人的梦想与执著,凝聚着所有“上音”师生的深情与希望,也预示着上海音乐学院更加美好的明天!正如早到的瑞雪带给人们无限的欣喜,“大音之韵”散发出的每一个动人音符也必将铭记在所有听众的记忆深处!

上一篇:后现代教育理念对西方音乐史教学的启示 下一篇:加纳作曲家曼纽尔.吉玛.拉比的钢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