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拆哪?

时间:2022-05-06 08:31:48

【摘 要】城市房屋拆迁是社会经济发展引起的城市化的需要,也是改变人们生存环境、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然而,是什么原因,让房屋拆迁建设类案件持续增加,政府,拆迁人,被拆迁人之间矛盾加剧,甚至引发流血死亡等恶性事件,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呢。我们说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房屋拆迁不可避免,但是因为房屋拆迁导致损害私人的房屋财产权和土地使用权,造成一部分公民的基本人权严重受损,房屋拆迁面临着巨大的社会责难,这样的局面恐怕也是人们不愿看到的。

【关键词】房屋拆迁 公共利益 政府与拆迁人被拆迁人 强制拆迁

一、城市房屋拆迁法律性质

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城市房屋拆迁行为的性质做出具体规定,根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2条有关适用范围的规定,“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国有土地上实施房屋拆迁,需要对被拆迁人补偿、安置的,适用本条例。”从以上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城市房屋拆迁行为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拆迁行为的发生是因为国有土地使用用途发生了改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多、土地资源的稀缺,尽而要对原有土地上的房屋进行拆迁进行重新开发利用。第二,拆迁所涉及的房屋是位于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房屋。第三,城市房屋拆迁行为应当依照法律规定进行。一方面拆迁主体应合法,拆迁人应当是依法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单位;另一方面拆迁要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二、城市房屋拆迁中公民私有财产权保护的缺陷

(一)拆迁目的不明确

城市拆迁的目的一般限于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包括公共设施、公共福利、公共安全等;二是出于商业性开发的需要。从立法中看,我国现阶段的立法中更没有体现出这种区分。因而导致实际拆迁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甚至是普遍的“公共利益”的滥用问题。现实中,绝大多数拆迁是出于牟利的商业目的或介于公益与商业双重目的之间,但这些拆迁经常被一些行政机关,企业和个人描述成纯粹是为了公共利益。例如,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开发商选好一块地,然后由城管部门确定为危房区,以公共利益的名义进行开发。由于缺乏必要和有效地监督,即使有评估机构进行测评,好房子也会被鉴定为坏房子。开发商只要看上哪里,哪里就成了“危房”,一时间,开发公司纷纷圈地,炒项目赚钱,一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地段以公共利益之名被开发商占有。

公共利益不是征地和拆迁的唯一限定条件,但却决定了以什么标准进行补偿,在这里,公共利益轻易地转化成商业利益,政府利益甚至政府官员的私人利益。鉴于此,我认为实体法应该对公共利益进行具体化的界定,加之进行程序上的控制。

(二)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标准、范围及方式存在缺陷

在解决了城市拆迁的合法性问题后,城市房屋拆迁的核心问题就是拆迁补偿问题,这直接关系到被拆迁人利益,因而也成为城市房屋拆迁矛盾的焦点。然而在这当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被拆迁人的保护不够,具体表现为补偿范围过于狭窄,补偿的价格无章可循,灵活性和随意性大,以及政府的不当干预。首先,拆迁补偿标准不够明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列举了三个标准,即区位标准、用途标准、及建筑面积标准。我认为区位标准的实质应该是土地的价值,是对房屋所处的土地的价值带来的房屋的增值的补偿,也可以理解成土地的预期价值。建筑面积的评估也是获得拆迁许可证所属的评估师说了算,等等弊端。 拆迁补偿原则决定了城市房屋拆迁中对被拆迁人损失弥补的程度,但我国相关立法却对此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对城市房屋拆迁整体补偿原则并未做出明确规定。由此造成各地出现了补偿标准无法可依、标准各不相同以及补偿费用过少等严重侵害被拆迁人私有财产权的现象。其次,房屋拆迁补偿范围过窄,不能充分保护被拆迁人的私有财产权益。我国房屋拆迁补偿的范围主要包括房屋及其附属物、生产经营性用房的合理收益、临时安置补助费和房屋拆迁费用,而对土地使用权、预期收益和其他相关无形利益损失的补偿,并没有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规定。现行房屋拆迁补偿的范围狭窄,远远不能弥补被拆迁人因房屋拆迁而遭受的损失。

(三)政府公权力随意介入行政强制拆迁

强制拆迁是我国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中最为敏感的部分,也是众多矛盾纠纷的症结所在。行政裁决一经作出,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法律规定期限内既没有申请行政复议,也没有提起行政诉讼的,或者经民事诉讼裁决后,在裁决规定的搬迁期限内未进行搬迁的,则会出现政府行政强制拆迁或者法院强制拆迁。在我国实行的行政强制拆迁和司法强制拆迁二元拆迁体制中,最为人们所诟病的是政府公权力介入的行政强制拆迁。公益拆迁与商业拆迁的混同为政府强制拆迁权的滥用埋下了伏笔。政府公权力介入公益性拆迁是为了使符合公共利益标准的拆迁项目能够顺利进行,不能因少数被拆迁人与拆迁人之间的拆迁纠纷影响到城市建设的大局。但是在商业性拆迁中,《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等所赋予政府公权力的强制拆迁权,则成为破坏被拆迁人与拆迁人之间意思自治和平等协商地位的最大元凶。“在非公益性的拆迁活动中,拆迁人和被拆迁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即使双方已达成协议而被拆迁人无正当理由拒迁,也只能由双方当事人通过民事争议解决途径来解决,或申请仲裁或申请人民法院裁判,而不能由政府部门对公民的房屋强制执行拆迁,也不应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对于拆迁人所提出的有关补偿安置条件,被拆迁人与拆迁人协商后有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的权利,其他个人、组织或者政府机关不得任意干涉其享有的处分自己财产的权利。被拆迁人接受则视为民事合同的成立,不接受则民事合同不成立,拆迁人不得以任何其它手段强行拆除被拆迁人的房屋。因此,在商业性拆迁中,政府的身影应该消失,而在公益性的拆迁中,政府应亦以公共利益代表者的身份承担起合法使用公权力的责任,在拆迁的过程中杜绝政府“卸责”现象。

上一篇:论企业数字化成本管理 下一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分析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