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弥儿》看卢梭的体育思想

时间:2022-05-06 08:28:52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体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1-000-01

摘 要 卢梭在《爱弥儿》中集阐发了他的体育思想,其主要体现在:提出了自然体育思想,谈到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认为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体育教育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的身体获得自然的发展;体育教育是阶段性教育的基础。同时也阐述了年龄分期和回归自然的两个重要体育原则。对现实生活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 爱弥儿 卢梭 体育思想

随着三大文化革命运动和工业革命带来的种种变化,不仅动摇了旧教育的传统根基,也对人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创造了新的条件。一批教育家和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奠定了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的坚实基础,直接促进了包括体育在内的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

一、卢梭生平与思想基础简介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18世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16岁时他就逃离故乡去流浪,当过学徒、杂役、家庭教师、私人秘书等。在漂泊中他博览群书,获得了广泛的知识,逐渐形成了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成为18世纪资产阶级激进的启蒙思想家。

卢梭的思想深受洛克的影响,他的著作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契约论》(1762)和《爱弥儿》(1762)。《爱弥儿》也是卢梭自己认为是最好的一部半小说体的教育巨著。他在书中通过对主人公爱弥尔教育的描述猛烈抨击教会,反对封建教育,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二、卢梭的主要体育思想

卢梭提出了一切“顺应自然”、“归于自然”的教育理论,他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其核心是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顺应人的本性,顺乎自然地去开展教育。在《爱弥儿》中所体现的卢梭的体育思想主要包括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年龄分期和回归自然的两个重要体育原则。

(一)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来就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如果你想培养你的学生的智慧,就应当先培养受他的智慧所支配的体力。不断地锻炼他的身体,使他健壮起来,以便他长得既聪明又理性。”

卢梭认为,教育“或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物”。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二)体育教育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的身体获得自然的发展

卢梭强调教育应脱离“文明社会”的樊笼而顺应人的自然天性,使之在自然中率性发展。这就体现了他提出的一个体育原则——回归自然。

卢梭认为自由是天性,身体的活动发展和完善是天性需要的,他的回归自然应是“自然状态”下的人的身心协调发展,不应只求心智发展而使身体衰弱,也不应叫身体与心智都处于衰弱之中。他认为,“身体活动愈多,他的心灵愈机敏,他的体力和理性是一同增进的,两者是互相促进的”。

卢梭正确论述了身心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认为:身体的发育永远是走在心灵发育之前的 。不仅如此,卢梭的“自然人”是体力与“心力”、身体锻炼和手工劳动相结合的,身体与心智、感觉与判断力“联合为一”的协调发展的人。

(三)体育教育是阶段性教育的基础

卢梭以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为依据,将整个教育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按其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儿童期,他认为应侧重感觉力的发展。“强行灌输儿童不能理解或是只能一知半解甚至加以曲解的知识,尤其是身体锻炼方法和适当的卫生保健知识,只能产生偏见成见。”

三、结论

卢梭是世界教育史上划时代的教育家。丹麦哲学家霍甫定称《爱弥儿》是儿童;英国教育史家博伊德和金认为:“就他的思想和行动的影响来评价,《爱弥儿》一书可能是已有教育著作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对后来的教育家都给以极大的影响,也是自然体育思想的重要来源。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卢梭自然体育思想有其很大的局限性。“卢梭体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自然主义哲学。自然哲学认为身体发展的教育方面,人类本身无力解决,只能依靠自然”。这种迷信自然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是我们不能完全接受的。卢梭所讲的“自然人”与马克思主义论述的“全面发展的人”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所以在我们继承卢梭优秀体育思想的基础上还要顺应社会发展,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摒弃其思想中不对的部分,不断改进和完善已有的体育思想,从而促进体育健康、全面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 让·雅克·卢梭.爱弥儿[M].商务印书馆.1981.

[2] 杨廷,杨文轩.体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35.

[3] 韩淑艳.从《爱弥儿》看卢梭的体育思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6(4):13-16.

[4] 都本强.从“体育”一词的由来看卢梭的体育思想[J].长春师范学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1):89-90.

上一篇:现代奥运会视角下的中国传媒发展的历史沿革 下一篇:乡村社区活化与历史街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