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应重视儿童道德需要的激发

时间:2022-05-06 06:57:24

小学德育应重视儿童道德需要的激发

摘 要:道德需要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发挥主体行为的心理驱动力,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在个体的道德需要的基础上。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儿童道德需要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不仅要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更要重视在小学阶段激发儿童的道德需要,使得道德行为本源于内心的需求,为以后的道德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德育;道德需要;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088-01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对道德需要与道德发展的关系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儿童与青少年品德结构的任何一种特征(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来自于需要这种内部动力。与此同时,儿童与青少年的道德范畴的任何一种成分(善恶、义务、良心、荣誉、幸福、节操、正直等)也往往来自需要这种内部动力,与此同时,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规范的任何一种成分也来自需要的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讲,道德需要就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发挥主体行为的心理驱动力。所以我们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在个体的道德需要的基础上,以个体的道德需要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动力和主要归因。而这点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尤为重要。

一、道德教育激发小学生道德需要的产生

1、小学生对道德需要的情感认同

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与他人、群体、社会保持合理的关系才得以生存,才能得以维护和发展正常的物质生产与生活。道德教育即是一种道德追求的活动,这种道德追求活动,不仅在完善人的各种德性和道德人格的过程中,使人们得到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道德教育只有引导青少年学生得到这种认同,才能使道德成为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小学生道德需要的情感出发点。

2、激发道德需要是小学生接受道德的内在驱动力

我们经常发现道德教育会使儿童从小因道德的行为而得到赞许、表扬、肯定,从中产生积极、快乐的情绪;道德教育还会使儿童从能使他人得到快乐与满足的道德行为中体验到自我愉悦与幸福感;道德教育还进一步使少年儿童从有利于集体的思想行为中获得荣誉和尊重,产生自我肯定的深刻体验,从而履行道德,于是道德需要在他们的内心就会形成一个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二、要关注小学生道德需要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个体道德需要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它经历了外在需求、理性内化和内在需求等几个阶段,有学者把其相应地划分为他律的道德需要、自律的道德需要和自由的道德需要三介层次。[3] 由于个体的道德需要的发展是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的,这就决定了个体在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其道德品质的表现水平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把握好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根据个体不同的道德水平进行具体的道德教育。如在小学阶段,由于儿童的自控能力差,道德教育要以他律为主,就基本的行为规范有必要进行灌输并加强管理,而后在实践中逐渐发展自律性道德需要,引导学生的道德需要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只有这样,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才会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才会激发他们的道德需要,使之健康快乐自由的成长。

三、要满足小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纠正不合理的需要

首先,在德育工作中,如果能够满足主体合理的道德需要,就能促使主体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道德需要,即自由的道德需要,从而引导主体朝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攀升,实现主体道德境界的升华,形成高尚的道德需要素质。高尚的道德需要是个体的一种理想性的需要,它是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导引着生命的行程,是提升生命质量和精神价值的重要方面,也是使人超越平庸、琐碎的生活走向崇高的重要途径,当个体把对高尚道德的需要当作一种心灵的内在需求,把道德作为达到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时,个体已成为道德主体,并更有利于社会道德的规范,此时的道德教育也实现了其题中应有之义。其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及时纠正不合理的道德需要,正确引导不合理的需要向合理的切合实际的需要转变。时代的发展,给每一位小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道德生活空间,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给了他们选择的自由。但这容易使缺乏道德能力的小学生陷入道德的混沌与迷惘之中,使他们在道德需要合理与不合理的森林里迷失自我。

综上所述,道德需要旨在唤醒、激发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因素。随着当今世界多元价值和多元文化的日益加深,对青少年尤其小学生进行社会主流道德需要的引导和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社会性成长,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他们道德需要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 品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 柯建勋. 浅析小学生良好德育观念的形成[J].中国校外教育,2010,7.

[3] 任万明,李杨. 论人的道德需要[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24(11).

上一篇: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教学 下一篇:如何培养运动员的短跑放松能力与速度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