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白云区私伙局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5-06 05:38:33

刍议白云区私伙局的可持续发展

[摘 要]本文试从白云区私伙局的文化作用、面临的困境,浅谈白云区私伙局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私伙局;文化作用;困境;可持续发展

私伙局是指粤语方言内流行于广东及海外地区,由曲艺爱好者自发组织,以自娱自乐为目的的民间曲艺社团。白云区内私伙局数量众多,遍布古老祠堂、街巷舞台,有着广泛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各镇街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发挥着满足区内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作用。本文试从私伙局的文化作用及面临的困境,浅谈白云区私伙局的可持续发展。

一、白云区私伙局文化作用

1、普及粤剧文化,拓宽文化传承的广度,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网络化的商业环境下,人们的娱乐方式个性化,网游、桌游、KTV、摄影、打扑克、看电影、逛街、旅游等成为新的文化消费方式,传统的文化休闲方式如看大戏、听粤曲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即使是身处粤剧发源地的岭南地区,许多年轻一代对粤剧文化知之甚少,而喜爱粤剧的长者们却难以享受到粤剧的曲韵之美,粤剧文化日渐式微。在此文化语境下,存在于白云区乡村环境中的私伙局在相关的传统节日自发组织“开局”形式,或是不定期进行相关曲目演出,使成长于乡村环境的年轻一代在无形中受到粤剧文化的熏陶,私伙局成为了粤剧传播的有利载体。另外,对于粤剧爱好者而言,专业的粤剧曲艺演出团体由于高昂的演出场地与演员费用而催生的高昂门票常使粤剧爱好者“望而却步”,而各镇街数量众多的“私伙局”正好解决了上述问题,拓宽了粤剧文化传承的广度。

2、传播公序良俗的阵地,推动镇街文化大繁荣,扩大戏剧影响力

从白云区私伙局的演唱曲目来看,内容多反映保家卫国、惩恶扬善的家国情怀,男女恩邸⒊び子行颉⒎蚱藓兔赖纳缁崧桌砉娣兜龋在悠扬的曲韵中,民众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至真至善至美的中华传统美德魅力,私伙局成为了传播公序良俗的阵地,彰显了其育人效益。除此,近年来由于白云区各镇街文化站与各村委对文化活动的重视,私伙局亦经常参加由镇街文化站、村委举办的节庆、村庆及各种联欢演出活动乃至区、省市、全国各种类型的戏剧比赛,扩大了白云区私伙局的活动面乃至辐射力与影响力,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目前白云区私伙局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一)私伙局活动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各私伙局的长足发展

此次普查的41个私伙局中,约占私伙局总数的48.8%的私伙局从2012年至2014年期间年经费收入都为零。据区曲协负责人反映,白云区各私伙局活动经费来源各不相同,除太和镇、人和镇文化站、夏茅村委会、鸦岗社委会对其所属私伙局每年下拨不等的经费扶持外,其他私伙局经费筹措都是以自行解决为主。对于一个剧团的发展而言,即便有一定的经费补助都不足以满足私伙局日常演出所需的购置音响设备、乐器、戏服等演出器材与物品及排练费用、租车费用、餐费等基本支出。基本支出难以保障,私伙局的存续堪忧,更遑论在基本支出之余各私伙局进行自我增值,参加各类型的观摩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与演奏水平,促进白云区私伙局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私伙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队伍结构呈老龄化状态

调查数据显示,白云区41个私伙局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零,有大专文化程度的表演者占总人数1%不到,组成人员以退休人员、不再下田的农民为主,多为非科班出生的曲艺爱好者。唱曲者不识谱,依靠耳朵聆听数遍记住演唱旋律,再套上歌词,不能清晰地理解、传达曲意,导致所唱版本不尽相同,演唱不严谨情况时有发生。而乐手许多为退休教师担任,半路出家、纯属自我娱乐型的乐手,其演奏水平较为有限的状况也是屡见不鲜。除此,白云区私伙局音乐师傅紧缺,尤其是锣鼓师傅奇缺。正统的粤剧锣鼓伴奏由掌板、掌锣、掌钹三位师傅配合组成,而目前白云区多数私伙局普遍都是由一位乐器师傅完成锣鼓伴奏,锣鼓点数、节奏等的合作效果无法呈现,锣鼓在粤剧演出、粤曲演唱时根本无法发挥其指挥作用。以上种种情况明显削弱白云区私伙局的艺术水平。从人员年龄段来看,白云区私伙局参与人员以55-75岁年龄段为主,而乐手更是以60岁以上男性为主,占全区私伙局发烧友总数1000多人的1/8不到,私伙局队伍呈“老龄化”状态已是不争的事实。长者由于身体状况的制约,在演奏、演唱乃至创作方面自然会受限,如若没有年轻一代的传承与发展,私伙局的存续也将岌岌可危。

(三)私伙局表演剧目多为传统剧目,新编剧目较少,原创剧目近乎空白,对年轻一代缺乏吸引力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白云区41个私伙局仅有13个私伙局表演传统与新编剧目,28个私伙局表演剧目均为传统剧目。原创剧目方面,近年来,仅有人和镇汉塘曲艺社在本土戏剧名家戴桂波的指导下创作出《流溪河畔颂白云》这部本土与时代气息兼具的新编剧目。传统剧目在老一辈的心目中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但对于年轻一代却不尽然。以白云区2016年粤韵唱响新白云活动为例,10天粤剧展演活动吸引的1000多人次的观众中老一辈占约82%,中年人占约7%,儿童约占10%,青少年一代约占1%,老一辈主要是进行现场看戏,中年人多为陪伴老年人,而儿童与青少年主要是参加粤剧脸谱绘画活动。老一辈对粤剧的喜爱正彰显了粤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如果粤剧文化的受众仅有老一辈,那么粤剧的生命力则无疑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三、白云区私伙局困境解决方法探讨

(一)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与经费扶持,私伙局应向市场化道路探索

针对白云区大多数私伙局活动经费不足的现状,白云区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可根据第一次戏剧普查结果,召开粤剧扶持调研会议,邀请区曲协负责人及各私伙局负责人,制定区私伙局管理条例,确定私伙局扶持标准,进一步对存续状况堪忧的私伙局进行必要的扶持,可通过免费提供或开放相关的活动场地供私伙局所用,并赞助某些乐器,音响设备等方式进行,避免部分私伙局的消亡;另外,为增强私伙局的发展后劲,区文化主管部门应积极为私伙局创设平台,通过联合其他政府部门,在各种文化活动中组织白云区私伙局进行演出,并邀请市级乃至省级粤剧名家对表演进行点评指导,在交流中提高白云区私伙局的艺术水平。再者,政府对私伙局的扶持毕竟属于“输血”之策,对于私伙局而言,应不断提高自己的“造血”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近年来文化产业呈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此形势下,白云区已有部分私伙局走出自己所属镇街,走进广阔的文化市场,在企业的年会上,在各种非官方的文化交流活动中通过各种商业演出,谋取生存之机,探索新时期下私伙局的存续之路。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经费筹措尝试。

(二)优化私伙局队伍结构,注重新生代粤剧人才的培养

针对白云区私伙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锣鼓师傅奇缺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白云区文化主管部门可联合区、市、省曲艺家协会,邀请区级、市级、省级粤剧名家作为白云区的粤剧发展导师,对其下发聘书,建立“白云区粤剧导师库”。以“白云区粤剧导师库”为依托,每年定期从师库中邀请导师对白云区私伙局开展一系列专业性的粤剧公益培训课程,提高白云区私伙局成员的专业素质;除此,粤剧导师每年应对部分私伙局进行下乡指导,现场点拨白云区私伙局,及时诊断私伙局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可行建议。针对白云区粤剧人才呈老龄化状态的实际,笔者认为,粤剧新人的培养可从三方面进行,其一,区文化主管部门可联合教育主管部门,挑选相关学校作为白云区中小学“粤剧进校园”活动的试点学校,邀请粤剧导师进校园开展粤剧普及活动,培训挖掘粤剧新秀;其二,区文化主管部门可通过“粤剧传承班”等形式,在暑假期间或寒假期间招收青少年学员,培养粤剧新人;第三,结合白云区“粤韵唱响新白云”展演活的开展,可增设“青年组”与“少儿组”粤剧粤曲新秀选拔赛环节,及时发现粤剧新苗子,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发现的粤剧新人可推荐其进入所在镇街私伙局或其他私伙局,观摩学习私伙局表演,并根据其个人特点,对其开展相应的培训,并为其创设表演平台,为私伙局后续发展储备人才,注入新的活力。

(三)加大曲目创新力度,多角度传播粤剧文化

针对白云区私伙局新编剧目较少,原创剧目近乎空白,对新生代缺乏吸引力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粤剧文化应该与时俱进,紧贴时代脉搏,紧贴新生代的心声,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所创新,并进行多角度宣传与传播。具体可尝试,其一,在内容上,粤剧粤曲创作可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与年轻一代的兴趣,既创作主旋律积极向上,讴歌当代祖国发展与美好生活的曲目,也可创作一些新生代关注的热点话题,如生存压力下情与利抉择等作品,也可加大现代粤剧,诙谐小粤剧的创作力度,使粤剧粤曲更为喜闻乐见;其二,在形式上,唱腔方面,除经典的“红腔”“虾腔”“马腔”,能否进行改革,进行新唱腔的尝试。另外,在乐器伴奏上,也可以适当加入电声乐器与爵士鼓等,丰富粤剧粤曲的表现力,以崭新的面貌吸引年轻一代。第三,在宣传上,展演形式类的宣传略显单一,多媒体的宣传手段在粤剧宣传上也应用较少。展演是让民众走进粤剧的方法之一毋庸置疑,但除了展演,粤剧传播也可从粤剧衍生活动入手,如通过粤剧脸谱绘画活动、穿戏服、赏戏服文化探究会等新方式传播粤剧文化。另外,如何巧用当前受众较多的微信、微博等多媒体方式宣传粤剧,整合各种粤剧资源进行线上与线下宣传也值得探究。

总之,尊重曲艺前辈们创造的文化财富,分析白云区私伙局发展困境、在时代的主旋律下传承与创新粤剧文化,实现白云区私伙局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顺利地将私伙局融入白云区的每一寸肌理之中,成为白云人民的文化养分。

参考文献:

〔1〕卢国尧.浅谈民间乐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论与研究,2001(10):P18-20;

〔2〕陈启炎.私伙局:路在何方.南国红豆,2005(06):P25-26;

〔3〕罗丽.私伙局:珠三角大众文化的注脚.南国红豆,2005(06):P30-32;

〔4〕万钟如.私伙局对岭南音乐文化的历史贡献.南国红豆,2012(04):P26-28;

〔5〕刘瑾.粤乐应如何发展?――基于文化多样性视角的思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6(02):P67-70。

作者简介:陈君慧(1986--),女,本科,助理馆员,现任职白云区文化馆。

上一篇:5~7 岁儿童数学过程性能力的理论构建及考察量... 下一篇: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