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复合型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

时间:2022-05-06 12:16:51

对复合型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

作者简介:(1981年1月一),女,本科学历,助教。于2003年参加工作至今,现于江苏省镇江市江苏大学从事辅导员工作。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当今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规格的培养提出了客观要求。计划经济体制下培养的工程专业人才目标单一。专业方向狭窄,知识结构单一,社会适应能力差。所以,工程教育要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必须注重科技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培养具有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方式、专业与课程设置等方面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培养目标重新定位

当前世界高等工程教育正由工程技术教育、工程科学教育向工程综合教育方向发展,要求在工程科学的基础上加强工程实践训练。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发表报告指出:“工程院校不仅必须使其毕业生获得智力的发展与出色的技术能力,而且必须服从工业的引导,培养它的学生作为组织的一员参与工作,同时了解自己专业活动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国际背景。人才培养方面的这些变革对于国家工业的强盛,对于工程师有能力作为技术工作者和决策者从事工作,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高等工程教育要回归工程教育,建立一种新的大工程观,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调整专业设置

长期以来,工科人才大多为单科性的,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部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统一指导下,由国家统一制定专业目录、专业教学计划,教材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功利导向。学生知识结构先天不足,学科融合不够,社会适应能力差,因此,必须在专业设上进行调整,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重要在于拓宽基础知识,加强融通与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为了适应“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教育部于1993年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做了调整,由813种减少至500多种,1998年再次调整至249种。按大类招生培养人才,将一些划分过细、方向过窄的专业进行合并,促使专业调整,淡化专业观念,使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化。最终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加强基础,实施专业交叉  工程教育拓宽基础,要满足以下要求:第一,能把稳定性和先进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内涵大大拓宽的同时要很好地协调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第二,有利于解决工科学生知识面狭窄的问题。第三,有利于适应现代工程对工程师知识、能力与紊质的全面要求。第四,有利于适应毕业生自主择业及未来发展的需要。

美国在工程人才培养中实施通才教育,加强学生的基础。1984年美国《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的改革报告提出两条重要建议。一是所有的学士学位的攻读者都至少接受两年的通才教育。二是建议通才教育课程的内容不仅直接着眼于学科知识,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际能力和综合能力。英国大学的本科课程中,还设立了许多综合性的双科课程,甚至三科课程(如:经济学与工程科学,哲学与物理学,心理学、哲学和生物学,材料学、数理统计和管理学等)。

MIT为使教学和科学研究适应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设立了45个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此外,还有多个专业的“整合计划”(Coneourse Progrsin),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并进的“博通计划”(1megrand Studies Program)以及“实验研究组”等。在学科界趋向模糊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从跨学科的角度分析问题,重视公共基础知识的整理和重组,必要时要打破原有知识的体系,形成新的学科系列模块,实行“工程文化”学科内容融合汇通的教育系统。

三、调整课程设置

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大量涌现,理工文管学科结合得更为紧密。互为促进。一方面已有的基本学科知识越来越专。门类越来越细;另一方面科学整体趋势愈益明显。许多学科之间失去了应有的严格界限,越来越多地出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转移。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国大学工科专业的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跨学科课程四类。然而我国高校工科的普通教育非常薄弱,反映在公共基础课程及跨学科课中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极少,从而在经济管理类课程教育方面远远落在发达国家后面。因此,在课程设置力求小型化、模块化、多元化,顺应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趋势和工程技术综合性特点,逐步提高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引进或独创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

四、培养方式的变革

(一)实行选课制和完全学分制

学分制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学分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显著特点。它要求学制弹性化,并以选课制为基础。  选课制是建立学分制的基础与前提。学生在柔性化的学分制教学计划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其他个人因素,自主地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修读门数等。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开拓进取精神得到加强。

(二)加强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合作  工科院校是以培养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一是要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重,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机会使学生接触社会、熟悉工厂、了解生产第一线的工作,能有更多的参加实验、培养科学作风、提高实验和测试技能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有更多的进行工程实践、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二是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加强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教学组织,建立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实习教学体系、设计教学体系。

同时,要加强产学合作。产学合作教育是指学校与产业单位合作共同育人,为学生提供课堂和生产现场两种教育环境,学生必须参加生产实践,并纳入教学计划。这种培育模式明显提高了应用人才的质量和整体素质。

(三)引入导师制,让学生早期参与科学研究

导师制发端于14世纪的牛津、剑桥大学,是随着学院制的产生而产生的,直到今天仍是牛津、剑桥及许多大学教学过程的核心。导师制由学生个人与导师面对面地交流,注重陶冶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不注重罗列事实。具体而言:新生一人学,学院便为他们选派一位导师(tutor),每位导师所带学生少则3―5人。多则10人左右。学生每周见导师一次,导师通过评论学生论文,或与学生争辩、探讨、交流,从中诱导学生思索,挖掘学生潜能。循循善诱,德智并重。世界各国至今都承认导师在学生学业发展、品格形成和人生道路选择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应该引入导师制。

让学生参与各种科研项目,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一个最好途径。科研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最直接的实践场所,提供给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胚的试验平台,可以提高学习兴趣。现代科研活动是一种集体项目,必须学会管理时间、资金、设备、人员等等,并与社会广泛联系、交涉,这样提高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参加科研必须撰写科研开题报告,实验总结报告、项目阶段报告、项目结题报告,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接受科研任务,这样就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查阅大量专业资料,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扩大了知识面。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必须亲自多次实验,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培养了动手能力。

上一篇:将新课程理念正确运用到小学英语课堂中 下一篇: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