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装中乐”

时间:2022-05-05 10:26:35

20世纪中叶,处于发展初期的香港电影音乐,所采用较为典型的创作方式是选用(套用)现成的乐曲为其配乐。即采用现有的经典乐曲直接植入在电影音乐中,以配合特定、固定的剧情、场景与画面,这种标签式的配乐形式一度被称为“罐头音乐”。

这一现象源于身处殖民文化中的港人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高涨,香港音乐人开始转向大陆寻找新的音乐资源,积极探索在电影配乐中体现其文化身份的认同。

同时,伴随着这一阶段以弘扬忠孝礼忍、江湖侠义等中华传统文化的香港古装武侠电影的兴起,在这一类特定题材影片的配乐中,被港人称为“中乐”的中国民族音乐开始成为其“罐头音乐”填装的主要来源。其被罐装的音乐类型主要包括中国的传统音乐和现代创作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

“罐装中乐”在香港本土电影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深受欢迎、影响深远,许多罐头中的乐曲也随着电影的热映而逐渐成为经典、标志性的配乐片段。尤其是在香港本土电影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古装武侠片与最受香港大众欢迎的喜剧片这两个最为重要的电影题材中,“罐装中乐”得到了最为集中的运用。

本文谨选取以徐克导演、李连杰主演而将古装武侠片创作推向了巅峰的《黄飞鸿》《笑傲江湖》系列,以及号称“香港喜剧之王”的周星驰主演的《审死官》《唐伯虎点秋香》《大话西游》《功夫》等影片为主要个案,对其配乐中的“罐装中乐”的运用方式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寻找民族音乐与电影艺术相结合的经验,并探究其文化特征及历史得失。

一、罐头中乐的材料来源

“罐装中乐”的材料来源,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民歌、民族器乐、戏曲及曲艺四个方面的借鉴运用。

(一)民歌曲调

在众多香港喜剧和武侠电影中,中国传统的民歌曲调一直被大量运用于其电影配乐中。

1.《妈妈娘你好糊涂》

如在周星驰主演的古装喜剧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一首诙谐、风趣的辽宁海城的民间小调《妈妈娘你好糊涂》就被重新改编而始终贯穿电影首尾。东北民歌所特有的诙谐、风趣、爽朗与“周氏”搞笑风格的高度契合,更为电影平添了几分喜剧效果。

2.《交城的山、交城的水》

同样是在周星驰的电影《审死官》中,山西民歌《交城山》作为画面中的声源音乐(画内音乐),以其与剧中人物、场景的密切关系,准确地交代了特定的人物身份和故事场景地理位置的变化,是对剧情的有益补充。

(二)民族器乐曲

在香港的古装、喜剧电影中,无论是类似《十面埋伏》《将军令》这样我国的传统民族器乐曲,还是《小刀会序曲》《东海渔歌》等这样现代创作的民族管弦乐作品都有着大量的运用。

1.《十面埋伏》

传统琵琶曲《十面埋伏》是在香港喜剧片与武侠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首乐曲,特别是它的引子[列营],作为电影配乐的画外音乐,多用来营造打斗前的紧张气氛,也有故弄玄虚地用在普通场景而夸张地制造出意外的喜剧效果。

2.《将军令》

作为传统合奏乐的《将军令》,自黄口重新改编填词为歌曲《男儿当自强》(林子祥、成龙演唱),并在上世纪90年代作为徐克导演监制的黄飞鸿系列电影的主题歌后,一直被视为香港武侠金曲。歌曲一字一顿,字字强拍、句句铿锵。展现了中国男儿自当奋发图强的民族气概。

值的一提的是,这首浩然正气的《将军令》在周星驰喜剧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也有着诙谐搞笑的应用。影片中,当御医为唐伯虎把脉时,唐伯虎暗施内功进行干扰,使得御医聆听到的脉象之音却正是这首《将军令》,不过是由电子合成器演奏的滑稽的音效。

3.《小刀会序曲》

民族舞剧《小刀会》是由作曲家商易于1959年所作配乐,作为开场的《序曲》,也因其音乐气势宏伟、慷慨悲壮而成为后来单独演奏,并为诸多香港电影采用作为特定的场景配乐加以使用。

这段由唢呐吹奏磅礴的气势的引子,随后管弦和鸣的旋律,上个世纪60年代就出现在胡金铨的《龙门客栈》、洪金宝的《侠盗一枝梅》《龙门飞甲》等武侠电影中,而成为带有时代符号意义的招牌音乐。

在周星驰《大话西游》中,至尊宝被点三颗痣后自己看照妖镜,以及至尊宝变成孙悟空后脚踏七色云彩亮相大战牛魔王,影片中响起了的也是这首《小刀会序曲》。此外,在周星驰的其它喜剧作品如《鹿鼎记》海大富化妆成关公亮相、《大内密探零零发》中皇上出场揭穿无相皇等关键性情节中都用了这个配乐。值得一提的是,在周星驰2013最新的电影《西游・降魔篇》中这段音乐又再次被引用。

《小刀会序曲》在上述影片中运用具有的共性是,都作为背景画外音乐来预示着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的即将发生,或烘托剧情高潮点的到来。

4.《东海渔歌》

民族管弦乐作品《东海渔歌》是由马圣龙、顾冠仁于1959年创作,用来表现东海渔民劳动生活。乐曲在2004年周星驰自导自演的现代武侠片《功夫》中作为画外音乐来配合剧情出现了三次。

5.《闯将令》

同样是在《功夫》中,当斧头帮请终极杀人王火云邪神出山,火云邪神演示“夹子弹”功力之时,选用的是由胡登跳、于会泳创作于1958年时期的民乐合奏曲《闯将令》,烘托出武侠电影的豪迈气势。

其实,《闯将令》也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粤语武侠电影中(如《如来神掌》)也经常被采用,并随之作为“如来神掌”功夫的标题性音乐,在《功夫》《龙的传人》《唐伯虎点秋香》《鹿鼎记》《盖世豪侠》《破坏之王》等多部影片也频频出现。

6.其他乐曲

除了上述的这些民乐曲外,在香港电影中,还有着诸多其它的民乐曲出现。如《功夫》中盲人琴魔用古筝作为兵器来与三大高手决斗时弹奏的就是根据筝曲《渔舟唱晚》快板部分而改编的新音乐片段《争锋》(又名“筝锋”),操琴之人以琴声作剑器,杀人于无形,每拨奏琴弦一次,画面都将飞出一件兵器。

此外,在《黄飞鸿》影片中还出现代表剧情发生地的广东音乐《旱天雷》、而《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为进入华府与人“斗惨”,配合华府门外卖身葬全家之人的悲痛哭诉,所用的画外配乐则是著名的二胡独奏曲《江河水》的引子部分,也起到了很好的喜剧效果。

(三)戏曲音乐

一直以来,戏曲与香港电影之间就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以黄梅戏、京剧为代表的诸多戏曲剧种都被作为电影的配乐运用其中。

1.黄梅戏

1993年香港古装贺岁喜剧《东成西就》中段王爷表演的歌舞中,就采用了大陆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渔家住在水中央]唱段的音调;此外,贺岁喜剧片《天下无双》中的主题音乐则是选取1959年香港黄梅调电影《江山美人》中插曲《扮皇帝》的旋律为素材,片中的两首插曲《喜相逢》和《醉一场》均依据《扮皇帝》的曲调填入新词而成。

2.京剧

在胡金锉的《龙门客栈》中大量采用京剧曲牌,周星驰喜剧片《鹿鼎记》中,还直接将京剧曲牌[夜深沉]作为康熙皇帝与韦小宝在御书房切磋武艺时的画外配乐。

3.粤剧

香港电影中加入粤剧唱腔的轻歌舞表现形式也屡见不鲜。如在周星驰《武状元苏乞儿》中苏灿在被抄家之时所唱“鸳鸯扣,易口不易解……苦相思能买不能卖。”就是来自50年代红线女主唱的粤剧《摇红烛化佛前灯》中的《红烛泪》。《唐伯虎点秋香》中被八个老婆折磨的唐伯虎哀叹所吟唱:“我个心又悲个心又痛,八个老婆都洒呢弄宠,人家道我享尽齐人福”则是来自于新马师曾的粤剧名曲《胡不归之慰妻》中。

(四)曲艺音乐

此外,说唱在香港电影中也有一定的运用。

1.快板(“数来宝”),《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在华府为了骗过华夫人躲避杀身之祸时就即兴创作了一段快板,其表演方式和表演内容借鉴了“快板”的艺术特征。

2.评书,《鹿鼎记》中,韦小宝一出场就是以盘坐在丽春院大厅半空叠加的桌椅板凳上,手执折扇给众人说书而亮相。

3.双簧,在喜剧电影《东成西就》中黄药师偷偷地站在自己师傅九宫真人的背后,玩起了双簧,增添了调侃意味。

4.四川琴书,影片《功夫》中当三位武林高手为了救护城寨中受欺负的百姓与斧头帮展开恶战之时就选用了根据四川扬琴曲改编的《将军令》配合武打场面。

二、罐头中乐编创运用的方式

就罐装中乐编创的方式而言,可以分为音乐原型的直接拿来、改编运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吸取其中的民族音乐元素再创造这三种方式。

(一)原装罐头――音乐原型的直接使用

在香港电影配乐的罐头中乐中,最为常见的方式是对音乐作品的直接拿来罐装,可称为“原装罐头”。即在影片中直接植入未经任何改编加工、保留原汁原味的民歌、器乐曲、戏曲等民族音乐作品。这一部分在香港电影的配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二)改装罐头――音乐曲调的改编运用

其次,配乐人还会从民族音乐中撷取最有代表性的音乐主题、主导动机或特性音调作为素材,根据电影表现的需要,运用作曲手段,对素材进行加工、发展,以配合剧情发展,达到深化影片艺术表现的目的。如黄霈根据《将军令》创编的《男儿当自强》。

(三)开罐作新品――汲取民族音乐元素的创作运用

香港电影配乐人并不拘泥于对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套用、摘取或原型改编,同时也着力于运用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原创性的创作。虽然这部分的作品不多,但也不乏出现一些值得评点的佳作。如黄霈为电影《笑傲江湖》创作的插曲《沧海一声笑》,胡伟立在《审死官》电影的配乐中对戏曲“板式一变速”结构的借鉴。

三、罐头中乐的文化特征

近百年来,随着香港电影行业的迅猛发展,在中西文化混杂交融的多元混合的环境中,香港本土影片的题材及其电影配乐也始终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而将中国民族音乐作为其电影配乐重要的音乐素材来源。

但也正是由于香港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使得香港电影配乐中的中国民族音乐也受到这种殖民文化背景下多元性的改造与影响,而表现为特有的混合文化模式。如在香港电影中可以看到英语演唱的粤剧,通俗化演唱的黄梅戏,都常以一种混合的模式呈现在多元化构成的观众面前。

“罐头中乐”中所折射出的是双重的文化品性,即本土民族性与殖民文化多元性的交融并存。值得强调的是,在这种多元混合的音乐模式中,其电影配乐中无处不在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音乐的运用则更加受到观众的肯定。这恰恰是体现了身处殖民文化中的香港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趋向,更是一种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与民族精神显现的标志。

诚如香港著名电影配乐人胡伟立曾在专访中说到“我小时候听我妈妈唱歌、听京戏、听川江号子、听农民耕田时唱号子等,这些东西都听就会打下一个民族的烙印”“所有艺术都带有自己民族的烙印,正因为你的民族烙印跟别的国家是不同的,人家才觉得有新鲜感、有特点。只有靠民族的特色,才能站立在这个世界的艺术之林中。我也常常借鉴好莱坞的东西,可是我一定要把民族的特点融进去”。因此,以黄霭、胡伟立、黄英华等为代表的香港电影配乐人不断努力将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香港的电影作品中,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创作技法和审美特征运用到电影音乐创作中视为其发展的方向。

四、结语―一罐头中乐的历史评价

罐头音乐产生于香港电影音乐配乐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缓解了当时由于资金短缺以及由于香港特殊地理位置及文化背景所导致在其本土电影配乐人中深谙中国传统音乐创作人才的相对匮乏等诸多实际困难。

不可否认的是,罐头音乐在香港的电影音乐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作为典型民族题材的武侠片、以及表现草根文化的喜剧片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罐装中乐以其声音特性、另类的表达方式弥补了电影情节、画面中的不足,发挥着电影情节暗示、气氛烘托等诸多重要作用,在客观上推动了香港电影配乐的发展,并为中国电影音乐民族化的发展提供了参照与思路。

而且,直至今日,“罐装音乐”这种特殊的配乐方式也并没有因时代的发展而成为历史的过往。很多早期经典的罐装中乐名曲也继续成为众多香港电影配乐的首选,甚至在当下的电影配乐中还有着相当的运用(如在2013周星驰最新电影《西游・降魔篇》中再次引用《小刀会序曲》,以示对早期罐头音乐的致礼与呼应)。可见,香港电影中的罐头中乐已成为了香港电影发展中的文化记忆。

但另一方面,罐装中乐还是存在着一些局限与不足之处:首先,由于“罐头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拿来主义,更多的是在使用现成、现有的音乐,或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编创编配,因此香港电影配乐虽然很热闹,影片中比比皆是耳熟能详的经典民族音乐。但同时也导致其原创性的缺失,使得香港配乐的独立创作有些滞后,创新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多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相同的配乐片段,也可能会因缺乏新鲜感而给听众带来审美疲劳。其次,由于“罐头音乐”采用的是已经制作好的现成音乐,所以一旦运用不当就会出现影片情节画面与音乐情绪之间“驴头不对马嘴”的尴尬局面,在音画的配合方面缺乏变通可调性。再次,在影片配乐采用罐头音乐时,还会出现一些因音画不同步而错位的偏误,画面中乐器的音色与实际音响的音色不对应,最常见的错误是琴筝不分(画面中弹的是古琴,配的却是古筝的音色),或是原本的琴箫合奏却发出古筝与竹笛的音色。由于罐头音乐配乐制作的粗糙与速食性,都在所难免地导致其上述局限的存在。

综上,中国民族音乐在港片配乐中责无旁贷地担纲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音乐与香港电影艺术的相互融合,为香港本土电影的发展乃至香港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香港电影音乐人始终将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作为其创作的根基与源头,在此民族化的前提基础上。积极地探寻民族化与流行化、国际化相融合的电影配乐模式,以推动中国民族音乐在电影中的传承与传播。值得一提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王立平(电影《少林寺》主题曲)、赵季平(《大话西游》配乐)、谭盾(《卧虎藏龙》、《英雄》配乐)等内地一批有着深厚传统音乐修养的作曲家对香港电影配乐的加盟,做出了更加大胆多元视野的民族化的探索(如在谭盾在《英雄》的配乐中,在大提琴上装上二胡弦以试图拉出马头琴的音色)。

同样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香港电影,也“一直和大陆的社会变迁、文化态势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但是无可否认,有着悠久创作历史的香港电影留下了它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它会在渐变的过程中吸取大陆电影的文化精华,同时也把自己富有活力的机制展示给大陆影坛,取长补短,以达到最终的融合。”

我们相信,大陆香港两地的电影音乐作曲家在互补互进中,共同努力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电影配乐。并借助香港电影所具有的良好商业运作和广泛的国际影响,拓宽传播渠道,将拥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鲜明艺术个性的中国电影音乐推向更为广阔的舞台,并加速中国民族音乐的国际传播。

上一篇:菜谱和曝光组合都很乏味 下一篇:合唱与现代城镇社区文化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