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

时间:2022-05-05 10:18:50

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是其薄弱的环节,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面临着自身发展瓶颈的制约和外部保障制度缺乏等等诸多困难,需要经历一个由点到面不断选择、探索、尝试并转变观念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093-02

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是适应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有效地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结合起来,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种主要模式

1.订单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校和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培养适合用人单位的预备“员工”。

这种模式中,用人单位的合作意愿和参与水平较高,培养目的和要求明确,就业压力小。缺点是可遇不可求,比例较小,随机性和制约性强,难以形成规模,办学效益较低。

2.“X+Y”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培养分为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两个阶段,阶段时间划分可以灵活制定,一般而言,学生首先是在学校完成x个学期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课程学习,然后到用人单位参加Y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工作。

这种模式具有学生学习和实践时间比较集中,便于管理、统筹和实施的优点,是我国开展比较早的合作教育模式之一,实施效果良好。缺点是受到现行毕业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的制约,难以普遍推广。

3.工学结合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在整个培养期间分为在校学习与工作实践两种方式,二者多次交替进行。

这种模式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多形式安排学生参加实践工作的次数及时间,具有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多次循环、结合的优点,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理论、实践和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缺点是给教学和管理也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4.全面渗透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不拘于某种形式或某一阶段,而是在整个专业培养过程中通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师交流、实训基地等具体内容上的深度合作方式来改革教育教学,形成应用型人才的育人优势。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将合作教育与学校整体的教学改革相联系,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实践环节的改革,改革力度和实施范围都较大,效果也较好,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相应较多。

无论哪种模式,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新建本科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要结合自身实际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分别在“学”、“产”、“研”等层面寻找合作点,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合作教育的范围和影响。

二、新建本科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及内涵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大都面临本科教学评估,而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评估要求和标准,学校投入的精力、人力、财力等相对有限,虽然已经普遍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专业教育的必要性,但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学校和用人单位对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把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达成共识,更多将其看做常规的生产实习,学校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但重视的是具体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而不是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在没有利益推动下的企业“教育目标”意识淡漠,不愿作为“培训基地”投入太多资金用于人才培养,甚至有的企业将学生的实习仅仅当成是廉价生产劳动,严重偏离了合作教育的教育目标。

2.欠缺长期与深入合作的机制与平台

立足双赢、目标一致、调动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性,是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础;合作平台与共守协议是产学研合作教育走向深入的基本保障。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落实、体现和保障等方面存在不足,且长期处于封闭的办学模式,与社会产业界彼此疏离,对企业的吸引力小,特别是在高校林立的省会城市,企业更倾向于与老牌知名院校合作,对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形成巨大冲击。企事业单位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感情因素高于教育责任意识,已有的合作教育基础缺乏长期稳定性,教学质量难以保持高水平。政府推动力度和合作平台建设不足,政府、学校和企业之间协作渠道不很通畅,缺乏有效的管理机构与制度,稳定运行机制没有很好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多过于表面化,难以发挥应有的激励、监控、导向和推动作用。

3.外部保障体系不健全

对照国外成功经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国家法律政策体系的保障,通过规范合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校、企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职责和任务,同时给予学校专项扶持,给予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保障和推动合作教育的实施。由于缺乏相应法律政策的有力保障,新建本科院校又很难短时间内突破自身发展局限,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虽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却也是一时无法逾越的瓶颈,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好处是看得到却又无法企及,现实往往是付出很多但收效甚微,使原本资源有限的新建本科院校对其“爱恨交织”、“有心无力”。

三、新建本科院校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思路

1.充分挖掘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切入点

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重在对“学”、“产”、“研”各层面进行“小”和“多”的渗透。首先,各专业需要将校内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掰开揉碎充分解读和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职业发展与学生需要在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双师型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毕业设计等方面寻找展开合作教育的切入点,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实体现到教学过程的具体细节。

2.探索宏观总体模式、中观模块模式与微观点模式的有机结合

我国第一个引进合作教育理念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经验参考,学校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总模式的基本框架下,充分发挥各院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每个学院又形成各自不同的分模式。对于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应结合学校及各院系实际具有结构上和时间上的层次性,并建立相应管理机构,明确各级管理组织机构的职责与任务。对于升本时间相对比较晚的新建本科院校,一般而言,产学研合作教育都需要经历一个从微观点合作模式展开人手,积极搭建合作平台、积累经验,在形成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再搭建形成模块模式和总体模式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从局部浅层次松散合作到全方位深层次紧密合作的发展过程。

3.充分利用现有平台积极开展项目合作

一是新建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当地政府已经搭建的各种合作平台,主动走出封闭办学的藩篱亲近社会及产业界,拓展合作信息与渠道,积极争取并参与项目合作。二是提高实践教学合作项目水平,许多升本时间较早的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开展了实践教学的合作。

4.搭建校本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与运行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普遍缺乏成熟的组织管理及具体化引导,建立校本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管理与运行等长效机制,是推动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关键因素。首先,要积极建立由学校和企事业共同参与的领导与决策机构,如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等;其次,要有对各级各类产学研合作教育活动进行管理的具体部门和管理制度;最后,要形成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效评价体系。有了这些基本保障,产学研合作教育才能在校内产生全面、深入和持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健,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9,(4).

[2]张恩栋,扬宝灵等,国内外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J],教学研究,2006,(3).

[3]陈晓梅,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周华丽,肖章珂,罗尧,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10).

【基金项目:石家庄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10ZD010)研究成果】

【魏会茹:石家庄学院高教所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

上一篇:面向制造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 下一篇:关注心灵成长构建完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