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专业有效结合的中职古典诗词教学

时间:2022-05-05 09:51:35

与专业有效结合的中职古典诗词教学

中职艺术学校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培养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学生,为社会输送各类艺术人才。在语文教学中,需结合专业的特点,为学生将来从事的文艺工作打好基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对古典诗词课型的创新探索,笔者认为传统文化与艺术是圆融共通的,两者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型的设计理念

(一)课型

课型泛指课的类型或模型,是可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结构是课型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特定的课型必然有特定的教学过程结构。通过对课型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各种类型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规律,提高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根据文体类型,语文课型可分为:记叙文课型、小说课型、议论文课型、文言文课型、古典诗词课型等。

(二)古典诗词课型

古典诗词课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具有文字精炼、意境深远的特点,通过学习,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能促进艺校学生的艺术专业水平。

(三)创建有针对性的课型设计理念

一直以来,古典诗词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难点,艺术学生认为古典诗词苦涩难懂,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模式陈旧低效。而艺术学校学生有着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擅长艺术表演的特点。只要在教学中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就会找到古典诗词课程探索的入口。我国在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教师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我们可以尝试把古典诗词课与艺术专业结合起来,使诗、乐、舞融为一体,创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

二、课型实施的策略与手段

(一)确立古典诗词课型教学目标,建立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策略,实现多维互动教学。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作品的意思,欣赏其文采,品味其内涵,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为将来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提供养份。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呢?建立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策略是关键。“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论,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索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笔者围绕着古典诗词的教学内容,将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科学有序地设计为:“再现情境――走进古代――融情入境――二度创作”,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穿越时空,融情入境、诗意盎然,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以学生为主体,找出学生与课型的契合点,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艺术学校的学生思维敏锐,富于联想,表现力丰富。笔者力求把静态的古典诗词知识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联想力和创造力,把课堂知识和艺术能力结合起来,互为促进。比如:在学习《诗经・蒹葭》时,先用歌曲《在水一方》引入,优美、熟悉的旋律让学生甚感兴趣,很快学生就能背出诗文。通过老师对时代背景的介绍,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接下来让学生自由发挥,讲解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老师选取在《诗经》的精粹篇章,把风雅颂、赋比兴等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深化知识的结构层次。最后让学生上台以朗诵、歌唱等形式进行表演,从而展示教学成果,进行教学评价。

(三)结合教改的新趋势,独辟蹊径,进行创新性探索,实现文化课学习和专业课学习的有机结合。

人教社《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构想》中提出:“中职语文教学应适应培养目标,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形成以符合专业学习需要,职业生涯需要、职业持续发展需要为主,兼及社会生活需要、个性发展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中职语文的教学特征之一就是为专业服务。按照这一理念,在课型的实施中,则应侧重于找出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相通之处,两者有机结合,以艺术的形式和手段理解、深化主题,使学生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并学以致用,增强走向社会的竞争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推陈出新,以新的思路、新的姿态走在教改的前沿。

(四)充分运用多种资源,建立古典诗词课型实施的基本操作流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精心设计课件,把作者的生平、趣事用形象生动的PPT展示出来;通过播放有关诗词的歌曲或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兴致盎然;调动歌库及声乐老师的有关古典诗词歌曲的教学资料,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把教学场地移到有音响设备的音乐室或小舞台,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歌、舞、诵、小品、演奏等),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设计“古典诗词表演大赛”,用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充分发掘其艺术潜能,达到文化为专业服务的目的。课程教学寓教于乐,灵活运用多种创新教学法,最后通过创新竞赛展示教学成果。以下是笔者创建的基本操作流程,仅供同行参考。

古典诗词课型实施的基本操作流程

课例 再现情境 走进古代 融情入境 二度创作

《诗经・蒹葭》 播放邓丽君歌曲《在水一方》的视频,让学生体会诗歌的主题。 让学生寻找有关《诗经》的资料,还原古代的文化氛围。 化身为那个时代的青年男女,体会他们的爱情生活与婚姻追求。 让学生进行歌舞表演,再现古代浪漫,唯美的爱情意境。

《明月几时有》 让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诗歌引入此文,播放王菲演唱此词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对苏轼生平及其创作风格的简介,组织学生对诗词的主题思想进行讨论。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首最喜爱的苏轼的诗词,变身为宋朝的坡朗诵其作品。 通过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演,并融入个体的创作。

《琵琶行》 播放名家朗诵此作品的录音带,使学生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对作品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的介绍,让学生联系历史,体现朝代兴衰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变身为白居易和琵琶女,对自身的命运进行独白,体会他们此时的情感。 集体表演,用旁白、舞蹈、服饰、背景音乐、器乐表演等衬托朗诵,再现诗词的神韵。

《虞美人》、《相见欢》 播放邓丽君的歌曲《虞美人》、《独上西楼》,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 收集有关史料,介绍李煜跌宕的人生,引入本文。 化身为亡国之君南唐李后主,体会其失去国家的痛苦。 让学生用演唱歌曲的形式,表现作品主题。

三、课型实践的成效与反思

(一)建立有效教学评价机制,及时检验教学成效。

老师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学生的表演形式、学生对作者及时代背景的理解、学生表现作品主题的程度、学生创作的积极性。由此,老师能客观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有效教学评价一览表

题目・作者 学生的表演形式 学生对作者及时代背景的理解 学生表现作品主题的程度 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诗经・蒹葭》 能和作品内容相结合 理解透彻 能创造性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高涨

表现形式一般 理解一般 基本能表现主题 积极性一般

表现形式不合适 不能较好地理解 不能较好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较低

《明月几时有》・苏轼 能和作品内容相结合 理解透彻 能创造性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高涨

表现形式一般 理解一般 基本能表现主题 积极性一般

表现形式不合适 不能较好地理解 不能较好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较低

《琵琶行》・白居易 能和作品内容相结合 理解透彻 能创造性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高涨

表现形式一般 理解一般 基本能表现主题 积极性一般

表现形式不合适 不能较好地理解 不能较好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较低

《虞美人》、 《相见欢》・李煜 能和作品内容相结合 理解透彻 能创造性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高涨

表现形式一般 理解一般 基本能表现主题 积极性一般

表现形式不合适 不能较好地理解 不能较好地表现主题 积极性较低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效果显著。

课件的丰富多彩,手段的创新运用,较好地带动学生融情入境,打破了以往课堂的沉闷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动起来,让古人活起来。实践大大激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艺术加工,融入个体二度创作,使文化和专业两个层面互为促进,不断进步。

(三)有助于学生艺术表演能力的提升和增强语文学习的实用性,有利于推进语文教改的实施。

以学生对主体的表演活动从策划、创作到表演、化妆、道具的制作,均由学生一手操办,老师只是从旁指导,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老师提供的这个展示平台,展现了学生多姿多彩的艺术潜能,诗词与朗诵、小品、器乐、声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真正体现了歌、乐、舞圆融相通的特征。学生通过表演展现自我,互相切磋,互相学习,达到文化课与专业互为促进的作用。

(四)由于笔者专业水平及设备的限制,古典诗词探索仍有诸多方面有待完善。

探索中的古典诗词课型,没有现成的教案、教辅资料和参考模式,教师在短时间内引领学生对作品理解透彻,难度的确较大。因此,更要求老师多才多艺,一专多能。我们需不断阅读作品,查找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设置生动的教案,制作丰富有趣的课件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文化课老师也应多向专业老师请教,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养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把课堂搬到舞台、音乐室等地方,但有时由于场地的限制,活动内容无法按计划完全展开;学校歌库、音乐库资料还不十分齐备,也制约了我们的选材;有些服饰、道具没有现成的,只能学生动手制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表演的发挥;乐器种类单一,对表演的效果也有影响。

总而言之,我们的探索只是一个开头,各种课型的研究,还有待于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互相交流。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就能通过语文教学点亮学生的职业前途!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吴必尊.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现状调查报告[J].广州师训,2007,(05).

[3]杨小微.教育研究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沈影红 广东省广州市艺术学校 510500)

上一篇:再谈“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中的词类活用 下一篇:浅谈《孔雀东南飞》中的“以乐景写哀情”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