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电脑新生勿近

时间:2022-05-05 06:33:05

个人电脑新生勿近

41.2%赞成vs.58.8%反对,一个针锋相对的投票比例,出现在《中国青年报》社会中心的一个调查结果中。今年开学后,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作出规定,不允许大一新生自备电脑。校方称主要是为了防止新生沉迷网络和游戏。虽然已经不是

第一次,但是此举又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轮辩论高潮。

皮疹性“矛盾”

无法治愈,总是会痒,又不影响大局,忍忍就过去了,“每年都有那么一回”。禁止新生做某事几乎已经成为每年开学时期媒体报道的一个固定新闻点。

今年是“不允许大一新生自备电脑”,但实际上已经是新闻中的“旧闻”。今年的这几所大学并不是第一,早在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就规定,包括计算机专业在内的所有新生都不允许购买电脑,学校甚至还把限制新生使用电脑写进了学生手册。而在2002年和2003年,武汉工程大学和武汉工业学院相继推出类似的举措,并且加入了诸如“大二学生要购买需大学英语四级合格”之类的进一步限制性措施。

从今年网络调查的41.2%同意和58.8%反对“不允许大一新生自备电脑”的情况来看,这个矛盾压根就没有在短时间内结束和找到答案的可能性,还得继续存在下去。

我就是那41.2%中的一员

对于这个典型的皮疹性“矛盾”,41.2%的比例赞成,是一个相当具有说服力的观点。

今年大三的小王,是一个看上去和普通年轻人没有两样的男孩,但是他居然也赞成这个措施,小王认为,“大一的同学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应该多花点时间去学习怎么生活,怎么结交新朋友,怎么习惯和适应大学里面需要自己去应付的一切,而不是天天关在宿舍里玩游戏。”他说自己大一的时候同寝室有一个同学就是这样,家里给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几乎天天在宿舍里面上网、玩游戏。人邋遢得要命。”不过小王也表示“自己要是有条件,或许当时也会买一台电脑,毕竟查找一些资料的确很方便。”

而另外一位比记者大将近十岁的块头大叔(网名),更是坚决的拥护者。“我就是那41.2%中的一员”,块头大叔说自己不仅知道这个事情,还专门去了调查网站进行了投票。“虽然我自己也用电脑和网络,而且喜欢玩玩网络游戏,但我是在有了事业和家庭之后才安排这些娱乐的。现在的大学生一个个娇生惯养,什么都不会,不好好抓紧时间学习,玩什么游戏?”块头大叔更表示,“我们公司里面招聘应届毕业生,大多数连基本的礼貌都不懂,不知道公司是做什么的、约了时间不到的、衣着乱七八糟的大有人在。虽然不见得他们都是上网和玩游戏给耽误了。但是大学生们还是应该多想想怎么去学点有用的东西,学会怎么在社会上立足。”

网吧那么多,禁有什么用

当记者在自己的游戏公会里面问大家这个问题的时候,从学生会员那儿得到的几乎都是同一个答案。

圣龙,今年大三,前一段时间换了校区,新校区对网络管理很严格,导致他几乎一个月没有正常的上网条件。不过这难不倒他,到同学家、去网吧……反正天天依然能够看到他在线。“我们学校没有禁过这个,不知道为什么。不过咱们学校也一样出“妖蛾子”,不禁止你用电脑,但是12点断网、网络要申请而且办理速度极慢、带宽永远不够(也和某些学生老下BT有关)等等怪象层出不穷,在学校上网总是会遇到问题。“圣龙告诉记者,自己在学校的成绩不错。每年能拿到奖学金,玩游戏家里也知道,反正成绩不错也不怎么管,“要管也管不了,上千公里,最多在电话里面说几句,从小都习惯了。”“学校周围有网吧。虽然不多,但是机器和网络都还不错,没有电脑的同学基本都去那儿”,圣龙说自己不会去,一是自己有电脑,二是网吧的网络安全条件不好,害怕被盗号。

最后,“网吧那么多,禁有什么用,他们一样可以去网吧上网玩游戏。”圣龙对“不允许大一新生自备电脑”的评价十分简单干脆。

自制力是管出来的么?

但凡是学校颁布的种种禁令,原因都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总有一个原因是长期有效的,那就是“学生自制力不足”。

自制力是哪里来的?难道是管出来的么?诚然,有效的管教的确能够让孩子明白道理,懂得做人,学会知识。关键就是管的方法和程度,是大人永远要学习的一门课程。

我们可以看到,下各种禁止令的学校,其问题的核心还是“学校家长式管理”。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老师是一份崇高的职业。而大学呢,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离家也很远,学生们面对的是没有家长管理的生活,于是我们的学校和老师,就自动地默认自己成为了学生的家长,也就自动地把家长式的管理方法应用到了学生身上。这样有效么?

调查显示,44.6%的受访者相信“恰恰是因为平时管得太多,使得孩子缺乏自制力”。64.1%的人认为大人(包括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确实管得太多了”。前文说过,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具有成年人的思维和行动能力。而学校和老师的这种家长式管理,不仅缺乏说服力,同时也限制了大学生某一方面的需求。不求疏导只求堵住,这种33切的办法,生硬且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更进一步甚至可以认为,这是校方推卸责任应付家长,只求形式主义只做表面功夫的一种“惰政”!

一方是对孩子式的管理手法,另一方是成年人的思维和行动能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学生普遍表示对这种禁令“无所谓”,这并不代表他们接受,只能说明他们有自己的应对办法。

与其因噎废食,不如循循善诱

堵不如疏,是自古以来就已经明证的真理。禁令下达,虽然在短期内或许能取得一些效果,但是表面上的意义大于实际效果。大一不能用,学生可以去网吧,大二之后可以用。1:3,禁令在大学生眼中成为一个“笑话”。无形中校方的权威性也下降了很多,还导致了学生情绪上的对立。

一名武汉高校的老师,结合自己三年来的工作经验,告诉了记者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带了2004~2006三年的新生,第一年严格执行“大一不准买电脑”的禁令,实际效果却不好。不仅有同学依然沉迷,并且在全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当中没有通过的学生数量排在全校前列。第二年他改变做法,不再一刀切。建议大一上学期不要自备电脑,下学期不提倡也不反对。对染上网瘾的同学,采取让家长托管电脑等措施,效果明显比第一年好:2005级学生没有因为不禁电脑而导致沉迷网络的人数增加,而计算机考试的优秀率却大幅上升。第三年他更进一步,不仅鼓励有条件的学生早买电脑,同时加大对新生的辅导和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帮助,不仅保持了上一年的成绩,沉迷网络的学生也在同学的帮助下脱离了出来。

这个例子很清楚地证明了,真新生能否用电脑根本就不是问题的关键,校方和老师是否花心思去解决问题才是症结所在。“我们也想和老师交朋友,但前提是他们不当我们是小孩子,能够和我们平等的交流。”一名大学生在记者调查的时候如此说到。

上一篇:免费的欧洲王牌杀毒软件尝鲜 下一篇:QQ聊天记录加密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