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生结构与隐喻创新意义

时间:2022-05-05 05:37:54

突生结构与隐喻创新意义

摘 要: 隐喻研究一直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随着概念整合理论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进行研究也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利用概念整合理论研究隐喻的文献中,学者们对于突生结构的存在和作用已经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是对于突生结构产生的认知过程及突生结构与隐喻创新意义之间的关联却并未有细节的描述。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支撑,力求解释在隐喻理解过程中,突生结构产生的认知过程及其在概念整合网络中的位置与作用,以及隐喻创新性的问题。

关键词: 概念整合网络 突生结构 创新意义 压缩

一、引言

许多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理解关键在于对比和匹配源域与目标域,即如何选择源域的结构并分配到目标域上。但是,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匹配和选择可以解释部分隐喻,但是还有许多隐喻,其源域特征和目标域特征均不能作为隐喻理解的基础。隐喻的理解涉及一系列既不属于源域,又不属于喻体目标域的特征或结构,我们称之为突生结构。概念整合理论对于突生结构进行了相当多的有益的讨论,认为突生结构对于隐喻的理解和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概念整合理论对于隐喻语言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四空间模型”,即概念整合网络(CIN――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整合网络的形成包括建立心理空间、跨空间映射、从输入空间到合成空间的选择投射、回射到输入空间、新的动态结构的产生等一系列操作,以实现网络的动态平衡(束定芳,2008)。在概念整合网络中,新的动态结构的产生是突现的。本文的重点是描述突生结构产生的认知过程,并指出隐喻的创新意义不在于合成空间中的突生结构本身,而在于突生结构与整个网络的联系,另外,隐喻的创新意义不仅在于意义上产生新的概念,而且在于意象上的形象性和美感。

二、概念整合网络

概念整合理论是Fauconnier 等人从心理从空间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是心理空间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心理空间理论最早被是用来解释指称的模糊性、基础空间与建立空间中结构的互生现象等。Fauconier认为:“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s)。”(Fauconnier,1994)当一个心理空间中的概念与其他心理空间中的概念产生映射关系后,便会形成新的心理空间,从而产生新的概念。概念整合是人们进行思维和活动,特别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极其普遍的认知过程,概念整合网络正是反映这一在线的、动态性的语言―认知心理活动过程的模型。

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s),二者之间会建立跨空间映射;跨空间映射利用两个输入空间的共享抽象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或者发展额外的共享抽象结构,这些共享抽象结构所存在的空间即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第四个空间是整合空间(blended space),是从输入空间中选择投射并整合产生的,它可以各种方式形成两个输入空间所不具备的突生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并可把这一结构回射到网络的其它空间(张辉,2003)。四个空间正是通过映射、选择投射和压缩等方式连接起来,并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Fauconnier &Turner,2002)。概念整合网络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允许突生结构的出现,在概念整合网络中,突生结构的产生、位置及与创新意义的关联一直是概念整合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Fauconnier,2005)。

三、突生结构产生的认知过程

在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中,很多文献都强调突生结构的存在,在概念整合过程中,突生结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在理解语言时,突生结构很容易就能获得,但是当开始分析它时,会觉得它极其的复杂,因为突生结构的产生涉及复杂的幕后认知过程。突生结构并不直接来自于输入空间,其产生的心理过程非常复杂,以“the boat race”为例,两个输入空间都不存在“竞赛”这一概念,但是在合成空间中却出现了,这一结构产生的认知过程是什么?其存在的作用又是什么?

1.新成分

合成空间中包含一系列输入空间中不存在的新成分,这是通过将两个输入空间的成分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中获得的。有时,合成空间中的某一成分可能与两个输入空间都有关系,那么,通过直接整合可以获得以前不存在的新结构或新关系。通过直接整合产生的整合只是想象性的整合关系,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在The surgeon is a butcher中,可以直接整合产生真实的推论,如:屠夫会进入手术室对病人手术,这一场景在现实中是不会出现的。

2.突生操作

Fauconnier认为,整合过程是在两个输入空间的基础上进行运演,产生第三个空间,即复合空间,它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并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阐释(elaboration)这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形成突生结构(emergent structure)(Grady & Coulson & Oakley,1999)(汪少华,2001)。

(1)组合(composition)。将两输入空间的投射组合起来 这种组合后的投射形成各个输入空间以前均不存在的新关系。

(2)完善(completion)。通过直接组合产生的新结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这时,在合成空间中,通过突生操作可以使得这些整合关系变得有意义。将合成中间中的某一结构补充完整(Pattern Completion),使得从输入空间投射过来的材料与百科知识(encyclopedic knowledge) 一致,从而使某一场景变得有意义。例如:屠夫进入手术室时,我们会想,这是一个“不合格的”医生或这是一个蓄意谋杀,通过这样将一个场景变得有意义,而我们可能也随之获得了“不合格”这一突生特征。这就是突生操作中的完善过程,完善过程最常用的手段是加入一个新的特征来使某一场景有意义,所以这一过程通常是突生结构的来源。

(3)扩展(elaboration)。合成空间中的结构可以进行扩展。当突生结构与现实中的长时记忆联系起来时,即可对合成空间进行“运演”(running the blend),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 (emergent logic)在合成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这一运作可能是非定向的,无法预测的,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想象的(Grady & Coulson & Oakley,1999)。

任何突生结构都是在整合两个输入空间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不属于其中的任意一个输入空间,且突生操作的三个过程并不存在先后关系,突生结构可能出现在三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过程。另外,该过程产生的突生结构可能不止一个,与认知主体和语境都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认知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突生结构,甚至同一认知主题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的突生结构也是不一样的。

3.压缩

概念的整合必须有概念的压缩(conceptual compression),两个参与整合的概念域(输入域)及其之间的联系有选择地压缩到一个整合域中。概念整合网络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其将分散的概念结构压缩为合成空间中可理解、可操作的情境的能力,这些压缩得到的合成空间是可记忆的,且可以弹性地扩大来掌管其所在的网络(Fauconnier & Turner,2000)。可以说,概念整合是一个很好的压缩工具,不同相关空间的选择投射和合成空间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压缩过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0年代那个长辫子姑娘是我现在那个剪短发的妹妹”。

涉及的两个概念域,一个是“50年代域”,一个是“现时域”,两个域之间有时间距离,在概念整合中,通过压缩,“长辫子姑娘”和“剪短发的妹妹”被等同起来,它们中间的时间距离被略去,即时间这一关键关系被压缩。

“电影中那个长辫子姑娘是我那个剪短发的妹妹”。

涉及的两个概念域,一个是“电影域”(角色),一个是“生活域”(演员),两个域之间有空间距离,在概念整合中,通过压缩,“长辫子姑娘”和“剪短发的妹妹”被等同起来,它们中间的空间距离被略去,即空间这一关键关系被压缩。

除了时间和空间这两种关键关系之外,因果关系、变化关系等各种关键关系都可以在概念整合网路中进行压缩。概念整合网络中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关键关系被压缩之后,产生了比较简单的结构,简单产生力量,动态的突现结构由此产生(沈家煊,2005)。

四、突生结构与创新意义

通过突生操作产生的合成空间中的突生结构通常是比较简单的结构,但是正是这一简单的结构产生了创新意义,本章节将解决“简单―创新”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阐释突生结构与创新意义的关系。

1.突生结构的简单性与可及性

概念整合网络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通过合成空间内的突生结构通常要比输入空间中的结构简单(Fauconnier,2005)。在the Bypass例子中,合成空间中的“三个小孩给病人做手术”这一场景,远比输入空间中“提高全民教育以在将来提升社会效率和竞争力”这一场景简单。事实上,合成空间中的突生结构本身并不是一个创新意义的结构,而是一个人人可及的、简单的结构,正是这种简单性和可及性才使得合成空间在概念整合网络有巨大的解释力。

2.突生结构的复杂性与创新意义

Croft曾批评概念整合理论,虽然概念整合网络相对于概念隐喻理论的两域模型在隐喻理解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该模型只描述了输入空间之间传统特征的合成,而对于隐喻的创新意义却未能详加描述(Croft,2003)。这与概念整合理论中关于突生特征位置的理解相关。在1997年之前的文献中,Fauconnier曾多次提到,突生结构存在于合成空间之中,“Fauconnier(1997)认为,合成过程是在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之上进行运演产生第三个空间,即合成空间。它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并形成层创结构 (emergent Structure)”,所以,如果在合成空间中看突生结构,那么突生结构是非常简单的。

但是学者们发现,如果把突生结构局限于合成空间之内的话,会产生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突生结构既是简单的,又是概念创新的。“简单―创新”的矛盾无法解决。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突生结构不是局限于合成空间之中,而是存在于整个概念整合网络中。

那个外科医生是个屠夫。

这一隐喻涉及两个概念域,即“外科医生”与“屠夫”,通过部分映射及整合,将两个并不含有太大关联的概念域整合到一个合成空间中。在这一隐喻的概念整合网络中,“外科医生施手术刀于病人”作为一个输入空间,“屠夫施屠宰刀于猪羊”作为另一个输入空间。在输入空间1中,外科医生做手术的目的是救生,切除腐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在输入空间2中,屠夫剔肉是目的,杀生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两件事情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束定芳,2008)。但是这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又有对应关系,二者有一个共同的抽象结构“某人X施刀术于Y”,这一抽象结构构成了概念整合网络中的类属空间。整合网络在输入空间1和2各选取一部分(外科医生动刀的过程和屠夫动刀的目的、手段),并借助类属空间,将二者整合在一起,形成“外科医生施屠宰刀于病人”这一合成空间。但是,合成空间中“外科医生施屠宰刀于病人”这一整合意象是一个非真实的新关系,将这一关系整体回射到“外科医生”输入空间,通过突生操作的完善过程:医生的目的是救病人,但是用却是屠宰这一杀生手段,用杀生的手段来实现救生的目的,要使这一个结构存在合理,只能突生出一个新的结构,即“那个外科医生技术拙劣”。由此可见,该隐喻的突生结构“那个外科医生技术拙劣”,是合成空间中的整体意象回射到输入空间1时,通过完善和拓展产生的,而并不是存在于概念整合网络的合成空间之中。整合的创新意义并不在于突生结构本身,而在于突生结构与网络中个空间之间的联系。

五、双重意象

相对于日常语言的概念整合过程,隐喻语言,尤其是新奇隐喻的概念整合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对隐喻形象性的解释。如果仅仅是为了表达“那个外科医生技术拙劣”,那么完全没有必要引入“屠夫”这一概念域,也不必以隐喻的语言方式出现,之所以选择隐喻表达的方式,就是因为隐喻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及其产生的美感。概念整合网络对于隐喻的理解及工作机制,正如上面分析的那样,已经相当透彻,但是对于隐喻的形象性,在概念整合网络中却并未体现出来。事实上,在突生结构在回射到“外科医生”输入空间的同时,突生结构与另一个输入空间即“屠夫”输入空间也存在着联系。前者是意义上的整合,而后者则是意象上的整合。

概念的理解并不是一个纯语言的理解过程,有些概念或结构由于使用频率较高,在使用者的大脑中会形成一个意象。由于隐喻通常要涉及两个概念域,因此与之相关的一个想象就是隐喻的双重意象(double image)。所谓的双重意象,就是指隐喻中的异常搭配,不但勾起了通常的联想关系和相对应的意象,而且诱发了听话者对新的搭配所构成的意象的想象(束定芳,2008)。例如: The surgeon is a butcher.

根据概念整合网络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得出“那个外科医生技术拙劣”这一意义,在意义整合的同时,由意义引发的意象也在进行整合。当我们听到这句话时,脑海中会迅速出现“医生做手术”和“屠夫切肉”的情景,由于这两个场景存在于同一句话中,大脑中便迅速将两个意象合并到一起,浮现出“屠夫做手术”的意象,这一意象比概念更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反映。由于“屠夫”这一意象留在人们脑海中的意象是“切肉”、“杀生”等容易引起人们恐惧情感的图式,而做手术本应由技术精湛的“医生”进行,两个意象引起的冲突,让人们更加感受到这一隐喻的形象性。正因为隐喻的这种双重意象性,隐喻才具有一般语言适用所不具备的、将本来属于某一领域的事物特征转移到另一领域、所引起的相关意象从“不和谐”到“和谐”的动态互动过程。

六、结语

概念整合理论在隐喻方面的研究已经是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课题之一,本文着重分析了概念整合网络中突生结构产生的过程,并指出突生结构不是只存在于合成空间之中,而是动态的存在于整个概念整合网络之中。创新意义的产生不在于突审结构本身,而在于突生结构与概念整合网络中个空间之间的联系,另外隐喻的新奇性和生动性不可以只从意义的角度进行分析,由概念产生的意象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及对隐喻的感官认识,双重意象是隐喻生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Coulson,Seana.& Gilles Fauconnier.1998,in press.“Fake Guns and Stone Lions:Conceptual Blending and Privative Adjectives”.Cognition and Function in Language ed.by Daniel Jurafsky,Laura Michaelis&Barbara Fox.Stanford,CA:CSLI.

[2]Fauconnier,Gilles,&Mark Turner,Compression and global insight.Cognitive Linguistics,2000.11,3/4,283-304.Fauconnier 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3]Fauconnier G.&Turner,Compression and Global Insight,Cognitive Linguistics,2000.11-3/4:283-304.

[4]Fauconnier G.& Turner M.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22,(2):133-18.

[5]Joseph E.Grady,Todd Oakley,Seana Coulson,Blend and Metaphor,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G.Steen & R.Gibbs (eds.).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1999.

[6]沈家煊.语法与认知:概念整合与浮现意义.

[7]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1).

[8]束定芳.认知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3,(1).

[9]王红孝.空间映射论与概念整合的认知过程.外语学刊,2004,(6):66-72.

[10]王勤玲.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外语学刊,2005,(1):42-46.

[11]汪少华.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外国语,2001,(3):37-43.

[12]张辉.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

[13]张辉.形名组合的意义建构:概念整合和物性结构的杂合分析模式1.

[1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编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河南省中招考试英语试卷卷面分析 下一篇:《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的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