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供血机构信息化和血液管理浅析

时间:2022-05-05 04:42:36

【前言】采供血机构信息化和血液管理浅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采供血机构信息化和血液管理浅析

(宜春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江西宜春336000)【摘要】为探讨如何实现采供血机构信息化和加强血液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信息共享,作者结合工作实践,从血液信息标准体系的建设、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系统的开发和安全等方面阐述了采供血机构信息化和血液管理的方案;采供血机构信息化真实地记录了保证血液质量的全过程,是确保临床安全用血的有力保障。【关键词】采供血机构;血液管理;信息化;安全【中图分类号】R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17-01 血液的安全采集和使用从来就是处于公众、新闻媒体乃至政府各级领导的密切关注之下。近年来,人们对血液、血液质量、输血安全进一步重视,因为血液安全问题的发生常常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采供血机构必须适应发展的需要,承担起对血液安全的责任。虽然在部分地区采供血机构信息化管理己经涉及到采供血业务的全部工作流程,但为了进一步实现档案信息化资源共享,提高社会效益,同时确保血液安全,健全和规范采供血机构的服务网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采供血机构信息化建设仍是现阶段发展的重要课题。1 采供血机构信息化建设现状和目的

随着输血事业的深入发展,国家和人民对血液质量、输血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血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严重社会问题。完整的血液管理信息档案是献血者、血液检测和血液质量的真实记录,而有采供血机构提供和保存的的原始血液管理信息也是维护献血者及受血者司法取证的重要依据,所以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卫生部在全国血液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网络建设和实现信息化管理,力争在2――3年内完成区域统一网络信息系统建设,逐步推进跨省和全国的信息联网工作。采供血机构信息化有助于提高采供血工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血液管理是先进医疗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管理系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采供血业务中的,其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部分地区的信息化管理己经涉及到采供血业务的全部工作流程。据相关报道,北京市临床用血的采集、加工、储存、运输、应用已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每一辆采血车上都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与血液中心时时连线,只要输人献血者身份证号码,即可实时查询献血者的档案信息,避免了淘汰献血者再次献血和因献血间隔不够导致的频采现象[1]。采供血机构的血液管理突出的问题是安全血源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采供血服务网络尚不健全和采供血机构建设滞后。提供安全和充足的血源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前提,虽然相关部门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低危人群献血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全国很多县级中心血库大多挂靠在医院内,条件简陋,基础设备不足,难以保证正常的血液筛查上作和血液检测的有效性。各个采血机构没有有效的整合,未能建立全省性血液管理信息网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难以掌握、调控全省血液的供需平衡。2 采供血机构信息化和血液管理方案2.1血液信息标准体系建设 血站的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血液质量。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一直没有统一标准,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导致各采供血机构之间、采供血机构与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难以实现。信息沟通不畅,严重阻碍了血液信息化作用的实现和发挥。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是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措施。采供血机构的信息管理软件除了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献血法》,体现ISO 、 GM P等管理模式对采供血业务的管理要求外,还要采用国际输血协会批准的ISBT――128血液信息编码作为编码标准[2];然后从业务管理和质量管理的角度逐步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避免同一业务环节多重处理方案。2.2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采供血机构的管理人员队伍中,尚缺少既熟悉专业理论,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人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管理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转变为以现代办公设备为依托的知识密集型工作模式[3]。既懂信息技术,又懂血液管理的信息化管理人员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加强采供血机构信息化人才培训,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树立良好的信息化意识是做好信息化管理的首要条件,为了使每位职工认识到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要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及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现代管理技术知识等。2.3 完善信息管理内涵 献血者的信息录入、体检、条形码打印、采血、血液初复检、全自动检验设备的信息自动链接、成分血制备以及血制品入库存核对是血站采供血业务的基础和重点。信息化管理主要实现全省乃至全国的血液资源共享,确保献血屏蔽信息和稀有血型献血者信息等全面共享[4]。同时领导班子还需要根据信息化系统所提供的数据进行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资源调配,使血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避免浪费。2.4 系统的开发和安全 软件开发是以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为基础的。系统的建设包括网络平台的建设、主机与数据库的建设存储系统的建设等。虽然计算机信息的容量大、速度快、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需要,但大量的病毒干扰使网络程序、业务数据很不安全。设立网络防火墙,安装网络杀毒软件,保护上网的计算机不受攻击,确保业务数据不会丢失和被篡改[5]。同时,还应该定期进行计算机技能和网络安全知识培训考核。综上,从全国范围来讲,无偿献血工作尚处起步阶段,各地血液机构的管理模式还存在较大差异,距真正实现全域范围的数据交换和自动化管理还有较大距离。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大幅度的提高上作效率,使采供血工作更加规范,将差错几率降到最低,而且信息化系统的统计和分析功能可以从宏观上掌握采供血情况。采供血机构科学的信息化和血液管理是输血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它真实地记录了保证血液质量的全过程,是血站开展各项业务工作及领导决策的历史依据和重要基础;是维护献血者及受血者和采供血机构、医疗机构公正的重要证据;是提高血液质量、确保临床安全用血的有力保障。参考文献[1]罗军,王宏,许德华等.新形势下临床用血肯理初探[J].医院管理杂志.2009, 6(2):140-141[2]杨风英.孙淑卿.陈国文.广东省采供血机构检查结果分析[J].现代医院,2005,8(5):132[3]孙普良,单彪.血液库存调控策略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1): 85[4]苏锡云,孟钵.提高采供血机构业务档案管理质量的思考[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 (2):141-143.[5]孔长虹.血站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3):243-244作者简介:李智珍,女,1979年5月生人,大学本科学历,江西宜春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管检验师。

上一篇: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与预防策略研究 下一篇:浅析慢病报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