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绳拉起一条乡

时间:2022-05-05 03:38:23

甲仙,这个距离高雄市区2小时车程的小镇,对于大多数台湾民众来说,是以盛产芭乐和芋头闻名的偏远地区。而在遭受09年“八八风灾”后,甲仙却只能以“灾区”的标签存在着。沉痛打击后的小镇一片死寂,令人望而生畏。

2013年9月,甲仙小镇成为全台湾耳熟能详的名字,因为一群拔河的孩子,还因为一部纪录片《拔一条河》,让小镇社区从此改变,重获新生。

"杀啊!啊~”午后,理应是午休时刻,甲仙国小却传出阵阵喊叫声。大热的夏天,大人们都昏昏欲睡,孩子们却在喊“杀”喊“打”,只为了抓紧时间练拔河。再过几天,全台湾的拔河比赛就要开始了。

2009年的“八八风灾”,是台湾在“921大地震”之后最为轰动的灾情。高雄市甲仙镇遭受重创,下辖的小林村更是惨遭全村灭顶,罹难462人。粮食没了,收入断了,一切都要从头来过,全镇的大人们心情一片阴郁,孩子们也提不起精神。

组建拔河队是学校让孩子们“打起精神”的提议,初衷是想通过体育活动,让孩子有机会跟外界接触,“拔河这项体育运动,让孩子的士气可以发挥出来”,张永豪是甲仙国小拔河队的教练,负责拔河队10多位孩子的日常训练。

甲仙受灾之后,国小的学生都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上课,条件艰苦。刚刚组建的拔河队更是“一无所有”:没有专业训练的拔河机,孩子们把绳子绑在大树上、篮球架上练拔河,通过拉轮胎、拉重物等方式进行力量练习。买不起三十多万台币的专业训练拔河道,他们自己用床板铺设拔河道训练。没有防滑鞋和护垫,每次比赛前,张教练都提着甲仙特产到台南的学校借鞋子,借回来的鞋子不合穿,孩子们就用胶带缠绕直到合穿为止……

令人意外的是,就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2011年,甲仙国小拔河队竟然获得了高雄市冠军和全台湾第五名的好成绩,为甲仙这个小镇赢回了一篇“豆腐块大小”的媒体报道。

2013年12月24日,这个拔河的故事在广州中山大学放映,台湾导演杨力州将甲仙一群拔河队小朋友与社区居民拍成了纪录片《拔一条河》,让人们看到了他们如何在绝境中重新站起来,看见这片土地里蕴藏的力量。

我想让爸爸妈妈看到努力的一面

2012年夏天,曾获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台湾著名导演杨立州受客户委托到甲仙拍微电影,却意外地知道了这群爱拔河的小朋友。他决定与纪录片摄制团队进驻这座小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把拔河队和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

拔河训练很辛苦,但孩子们都主动去参与。扭曲的表情,痛苦的脸,在旁人看来苦不堪言的拔河,对于这群小朋友们来说,却是激发士气的方式。

“为什么那么喜欢拔河?”面对摄制组的提问,国小学生泊源低着头,淡淡地说:“我在拔河的时候,想让爸爸妈妈看到努力的一面。”镜头底下的孩子们,掩饰不了对家乡一蹶不振的落寞。练习拔河,是能够证明自己的方式,为此他们坚持练习,到各地参加比赛。

这些拔河的甲仙孩子,想用自己的努力与汗水,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打气,给甲仙带来荣耀。

镜头下,外人前,地理上的破碎似乎不曾显现,但伤痛却深深压抑在人们心中。风灾已远去两年多,各类基础设施的重建渐渐完善,但甲仙人的心理创伤还是难以抚平。那种被风灾在一夜之间卷走土地、粮食、房子,埋葬亲人的痛楚,或许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整整两年,甲仙都沉浸在这种阴郁和沉重之中。“只要眼睛张开,就会看到丧家。佛教办完办道教,道教办完办功德会。全世界的宗教,似乎都集中到甲仙了。”阿忠是甲仙芋仔冰店的老板,聊到风灾时甲仙遭遇的惨境,摄影机前的他黯然神伤。

家园重建,民间组织帮扶,甲仙社区都经历过,但外界的帮助,始终无法了解及解决一个社区的需要和期待。真正能让社区重生的,是社区人“自己想要站起来”的自救意识。

自救,最初是为了孩子

甲仙的自救,最初是为了孩子。阿和是甲仙便利商店的店长,是杨立州导演最早想要拍摄的人物。他发现孩子们由于风灾影响,严重缺乏自信心,于是提出了“阅读计划”,通过“班级分享”的方式,鼓励学生到课堂上分享阅读心得并获得积分,积满积分便可以在便利店免费换取超值套餐。阿和认为,鼓励小朋友阅读能够重建他们的信心,文字读到了心里,是带不走的。

拔河队的设立也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与满足感,却意想不到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斗志,而这种斗志,最终也反过来唤醒了在悲痛中“沉睡”的大人们。

“坦白讲,大人很早就先认输了。” 一直热心于社区事务的阿忠说,直到孩子们通过拔河比赛,把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带到甲仙,这个镇上的大人们才如梦方醒:小孩子都没有认输,大人为什么要认输?

“我们是要让社区的每个人都站起来,小孩子都站起来了,社区还不会站起来吗?”从此刻开始,潜藏在大人心里的自救意识已被孩子们纯真的力量所激发出来。

2012年6月,甲仙国小拔河队前往台北进行全台湾比赛,男子组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身在甲仙的大人们坐不住了,他们约在阿忠的芋头冰店开起了社区会议,商量在大桥头,为孩子们办一场“英雄式”的欢迎会,无论结果如何,整个甲仙社区都被动员起来。

决赛当天,拼尽全力的甲仙国小男子组最终还是输给了实力强大、硬件完备的凤鸣国小。回来路上,孩子们憋屈得一言不发,直到走到这座“看到才算回到家”的甲仙大桥前,当晚的迎接人群多得把街道占满。社区用鞭炮、烟火、掌声和拥抱迎接着孩子,孩子们流下了惊喜又心酸的泪水。

在风灾之前,与很多台湾小镇一样,甲仙人对社区的活动处于“有时间就参与,没有时间就各忙各的”状态。一场风灾,让他们死里重生,反而更珍惜与社区相处的机会。

纪录片是他们重新站起来的催化剂

桥头欢迎会,把大人和小孩紧紧联系在一起。甲仙渐渐找到了“站起来”的感觉,社区对新住民的帮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甲仙社区里住着一群长期不受台湾社会重视的新住民妈妈们。新住民或称新移民,是指从外国移民到台湾定居的人,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等,被视为台湾第五大族群。多数新住民妈妈们嫁来台湾,却没有过上预想中舒适富裕的生活,却饱受歧视,一直缺乏认同感,在政策与生活上备受排斥。风灾之后,她们走上田头种芭乐、栽芋头,成为复苏甲仙的重要力量,

在甲仙游客中心工作的许淑卿最了解这群远嫁而来的外籍妈妈,她们辛勤劳作,为甲仙的社区勤恳付出;她们的孩子很多都在甲仙国小读书,有些还是拔河队的主力。她们夹杂在无法割舍的台湾家庭和思念故乡的复杂情感中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却始终得不到认同与理解。为了给予这些妈妈们“名分”,社区筹划了一些活动,帮助她们融入社区:开办舞台剧表演班,发掘她们的表演天赋,社区晚会都能看她们幽默诙谐的身影;筹办异国美食比赛,外籍妈妈的东南亚家乡菜俘获了更多社区人的心……他们通过让外籍妈妈服务社区来发现自身的价值。作为新移民的下一代,孩子们也在目睹妈妈受社区肯定的同时,增加对台湾社会的认同感。

而这一切都是在纪录片镜头的注视下发生的,杨立州及其团队见证了甲仙社区“站起来”的全过程,更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社区的改变。在帮助外籍妈妈重拾信心的过程中,剧组与社区联手,帮助她们完成了穿婚纱的愿望,为她们拍摄下迟来的婚纱照。

“她们渐渐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尤其是在你们(纪录团队)进来之后,她们的自信都在快速提升”,许淑卿坦言外籍妈妈的自立受到了剧组的鼓励。而对于甲仙整个社区来说,纪录片何尝不是她们重新站起来的催化剂?

“参与”是片子的核心

2013年9月6日,时长100分钟的纪录片《拔一条河》在台湾公映,票房一片火红。影片中,甲仙国小孩子们“拔不倒”的精神感动了全台湾,对外籍妈妈的记录更引起了台湾社会关于新住民问题的热议。擅长把握台湾社会脉搏的杨立州导演没有否认纪录片对社区造成的改变,甚至大胆在纪录片中“暴露”拍摄团队的存在。但他确信,甲仙社区的自救本来就在缓慢进行中,而拍摄团队的加入,催化了这一进程。

“其实‘参与’就是片子的核心,社区的人如何参与到社区的改变,孩子们怎么参与并让社区改变。我们还要让观众看到摄制团队的参与,看到我们如何走进这个社区。”杨立州如是说。

银幕前,观众也通过观看《拔一条河》参与了甲仙的改变。受到甲仙的故事感染,很多台湾人抛开“灾区”标签,决定去甲仙旅游,参与到甲仙的重建之中;而这部电影的票房收益,将被全数捐赠给甲仙的孩子们,帮助他们建造图书馆,让孩子们在阅读知识中更有自信。

影片末尾,新的甲仙国小重建完毕,全社区的居民都被邀请到学校来进行一场拔河比赛。没有人数的限制,没有族群的差别,没有输赢的条规,只要参与到其中,享受全社区共融的快乐。纪录片《拔一条河》与甲仙的故事也许暂告一段落,但社区的自救与“纪录片改变世界”的行动还在银幕之外进行着……

上一篇:基于自激振动原理的静电驱动器中微梁的受力研... 下一篇:试论如何培养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