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立足课堂,先学致疑,因学施教”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对策

时间:2022-05-05 11:44:29

探析“立足课堂,先学致疑,因学施教”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也随之受到社会上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针对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初中老师语文教学水平,一些省份对传统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丰富创新,其中比较重要的即为起步于2012年,立项于2013年的“立足课堂,先学质疑,因材施教”的初中语文教学理念。

【关键词】立足课堂;先学质疑;因材施教;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一直都是初中学生学习的基础,其对学生日后的升学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而言,探寻良好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语文教学经常会出现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并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压力不断加大,同时所学科目不断增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初中语文学科更是如此,越来越多的学生跟不上教学制度,语文成绩中下段的学生越来越多,其主要原因即为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的教学任务。

一、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1.立足课堂

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课堂则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对所有知识的获取都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通过教师与学生两者的相互配合,调动课堂氛围,将初中语文知识进行拆分讲解,从而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理解的深化。立足于课堂主要是将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地点,虽然一堂语文课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是老师通过备课、知识点的掌握与讲解,能够将语文知识最重点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最高效率的学习中学到最多的知识,实现知识学习最大化。同时,立足于课堂时老师也要重点关注课堂的教学氛围,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例如,老师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课堂的角色互换,偶尔开展实践性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后进行预习,并且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对语文学习的内容进行讲解,讲解好的老师予以鼓励,讲解稍差的老师予以补充,通过课堂的实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锻炼学生讲台的表现能力,立足于课堂,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先学质疑

先学质疑其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模式改变的关键,学生只有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才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才能促进学生将知识牢记于心。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主要是老师在课堂上开展课文阅读,老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学生也要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思考其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写作,同时学生针对于读物进行内心评价,对文章的内容质量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考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最深刻的理解,根据阅读内容老师布置家庭作业给学生,让学生以读后感、议论文甚至可以用诗歌等多种方式进行写作。第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针对文章内容、关键段落、关键对话以及文章人物的内心描写等方面进行思考之后,从表达方式以及作者写作角度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最后,培养学生判断问题价值的能力。在这一过程当中,老师要在课堂上予以学生进行小组分配、小组讨论的机会,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能够提出不同的问题,但是其问题是否具有价值意义这需要学生自我判断,老师予以学生小组讨论的机会,学生可以将问题提出,小组成员针对问题进行互相讨论补充,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语文知识的掌握。

3.因材施教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困扰老师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进行因材施教,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根据课本设计内容为教学进度还是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进度,这两者其实是相互矛盾的。由于一学期的课时有限制并且课本知识内容有限制,导致老师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课本设计内容为教学进度,但是往往其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不高,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习成绩开始走向下坡,就此进行教学模式体制的改革。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老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才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能力培养,所以因材施教首先要考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人能力、知识点接受能力进行教学进度的制定,要让学生学习一课掌握一课,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赶进度而讲授。第二,老师要掌握好教学节奏。学生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前期老师对于知识点的讲解要放慢速度,让学生了解印象深刻,随着语文知识掌握的越来越多老师可以适当的加快教学进度,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点讲解的加快与加深,这一过程学生学习不会觉得过于吃力并且教学效果较好。最后,减少课堂小考的频率,尽量多些课时进行语文知识点的讲解,予以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

二、改革教学成果

1.突出学习主体、完善教学体系

教学模式的改革更加确定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的教学制度界定,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点的选择等方面都是根据课本内容来制定的,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其教学活动、目标、内容等方面的制定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参考,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活动两者相互联系,制定完全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学模式的改革完善了初中语文的教学体系,将传统的教学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转变为现代的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改革了先学质疑、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从而丰富了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体系。

2.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讲课前预习的环节删减掉,相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课堂的课文阅读时间也就随之增加,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充分掌握教学重点,要在有限的课堂上将教学内容完成,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老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讲授还是教学模式的改进都是由老师带领学生共同来完成,教学模式的改革促使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备课方式,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更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以此才能够更好得在课堂上讲授语文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同时,老师还要自我学习、自我充电以便跟上教学体制改革的脚步,这有助于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不断深化,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完善,“立足课堂,先学致疑,因学施教”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方关军.“立足课堂,先学致疑,因学施教”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14(12):49-54.

[2]钱小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考试周刊,2014(14):38-39.

[3]蒋仙.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开发与利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210.

[4]李勇泉.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展示作用[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A),2014(5):84-84.

[5]吕晓莅.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3):199.

上一篇:利用QQ功能作文展示教学模式及成果展示 下一篇: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