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教育中“信仰”与“理性”之关系

时间:2022-05-05 07:56:48

略论教育中“信仰”与“理性”之关系

摘要 社会的每次剧烈转型,总是离不开从古今中外的文化传统中汲取养分。面对中国的社会问题和当代教育,我们不得不从中西“轴心时代”,甚至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哲思中“拿来”。“义”德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一种重要义理,对于当代的教育,有着极有价值的借鉴意义。“义”的本义和最高义,对现代育人理念的启示是,教育要塑造“顺从”自身“信仰”和“理性”的人。

关键词 义 顺从 信仰 理性

社会是一条生命之河,从远古到近古,缓缓地流淌着。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与世革新,但此革新离不开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当代中国各种危机丛生,如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价值危机等,但无论何种危机的解决都离不开教育的“如何育人”,培养怎么样的社会公民。解决当代的各种危机,我们不能不回望我们的“轴心时代”①——先秦诸子。诸子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特别是先秦儒学。

时至今日,历代对先秦儒学中的“义”谈论得不是太充分,而我们认为对于“义”德不但有深入探讨的可能,而且此字义理对当代育人有着很高的启示价值。

1 “义”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义”在中国先秦诸子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但尤为儒家所强调。从时间的演变来看,其在儒家的学术演变史上有着地位越来越高的趋势。据学者研究,“义”字是由孔子最早提出。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提到“义”,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③“君子义以为质”;④“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⑤“信近于义,言可复也”⑥等等。在《论语》中“义”还仅仅属于众多德行中的一种,其地位不如“忠”德与“恕”德,没有得到像“仁”一样的强调。孔子之后儒家一分为八,思孟学派中的孟子,不但继承了孔子的“内圣”之学,而且是大为发展之。“义”在《孟子》一书中也随之得到了彰显。孟子把“义”涵括于“四端说”。⑦在“仁义礼智”四德中,“义”达到了仅次于“仁”的第二位。

在随后的战国诸子和汉代儒学中,“义”的地位越来越高,而且逐步被提升为国人修身之本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在战国著名的稷下学派中,“义”被提升到“国之四维”之一,《管子》书中曰:“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⑧东汉的《白虎通义》是一部具有国家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典籍。它承《易纬·乾凿度》之说,将五常与八卦联系起来,指出:“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也。”

2 “义”的本义和最高义

若要现代转化“义”德,必须诠释清楚“义”的内涵。这是继承传统的前提。通过比对《说文解字》、《辞海》、《康熙字典》等几部典籍和后人的研究,我们认为,“义”字有多重涵义。我们认为在“义”的众多涵义中,其本义和最高义可以为我所用,对当代的育人理念提供某些启示。

2.1 “义”的本义

“义”的本义,即“义”的原始意义,主要从造字法推论出来。《说文解字》中曰:“己之威仪也。从我羊。羛,《墨翟书》义从弗。魏郡有羛阳乡,读若錡。今属邺,本内黄北二十里。宜寄切〖注〗臣铉等曰:此与善同意,故从羊。”⑨《说文》的作者是东汉许慎,作为古文经学家,他对“义”的解释可谓切中了“义”的本义。在古代,“义”写作“義”,上面是“羊”,下面是“我”,是一会意字。我们可以从“我”和“羊”的义来诠释“义”的本义。“我”是兵器,又表仪仗,而仪仗是高举的旗帜,“羊”表祭牲。二者合起来的意思是:为了我信仰的旗帜而牺牲。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义”的本义即为:为了我信仰的旗帜而不(下转第30页)(上接第9页)惜牺牲。概括之,我们认为“义”的本义与“信仰”攸关。

2.2 “义”的最高义

《辞海》中对“义”的解释的第一义是“宜也,谓事之宜也”,⑩这一解释在古典文献中表现得最为普遍,在孔子、孟子等儒家的学说中也最为强调。而且也为现代的词典所普遍采用。如《古汉语常用词典》中对“义”和“宜”的解释:义:1.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豘宜:1.合适,合宜。豙

可见“适宜”是“义”的一种最高义和最普遍的使用义。“义”作为“宜”的诠释,在当下仍就具有生命力,也是古代经典中所能体现出来的最高义。

董仲舒说过:“仁者,人也。义者,我也。谓仁必及人。义必由中制也。从羊者,与善美同意。”豛董子的说法离孔孟的时代不久,可谓对“义”最高义的把握很到位。我们由此可以解释为:“仁”“至善”是人之为人的本性,而“义”“中庸”却是人之做人做事的最高追求。“义”不是“善”,而是“善”在具体环境中的表现,甚至有时可以表现为“不善”。“义”是一个人以“仁”“至善”为本性,在具体环境下对“仁”“至善”的通变应用。

3 “义”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我们接下来看看“义”的本义和最高义对我们的育人理念会提供何样的借鉴。

3.1 何谓“我”

我们先从“我”字谈起。“我”是一个“会意”字,从手,从戈,意为“以手持戈”。从造字法来看,“我”字是一动词,即:手持大戌,呐喊示威。其后起的第一引申义就是“手持战戈的人”。如果站在现代人文主义的立场,我们可以把“我”含有的“大戌”“战戈”理解成人的各种欲望。

3.2 “义”的本义及其最高义对“我”之建构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义”的本义是一个人要有“信仰”,而其最高“义”,是人应该有理性,会变通,追求和谐。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一个人要作一个“顺从”自我“信仰”和“理性”的人。

当下中国的社会语境,最核心的话语是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位,活在当下。“人文主义”相对于“神本主义”固然对社会的进步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西方自文艺复兴对“人文主义”的提倡之后,造成了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当下的中国也具有这样的社会语境。我们应该从“文艺复兴”时代的代表人物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因为他们处于新旧两个时代,处于传统与现代的交界处,具有既能继承又能革新的思想特质。从“文艺复兴”的文化语境中我们发现了但丁。他在《神曲》中的思想不但符合我们时代的需要,而且也与“义”的本义与最高义对育人的启示相一致。在《神曲》里主要出现了三个人物,即:但丁、维吉尔和贝亚特丽采。但丁代表的是“顺从”;维吉尔代表的是“理性”;而贝亚特丽采代表的是“信仰”。《神曲》认为理性应该被信仰所指导,信仰高于理性,人应该顺从自己的理性和信仰,没有理性的信仰是盲目的信仰,而没有信仰的理性是不完整的理性。顺从、信仰、理性是但丁所追求的人之所以为人的三主德。

“义”的本义和最高义,及《神曲》对于当下的教育启示是:我们应该培养具有“信仰”和“理性”的公民,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顺从”自己的“信仰”和“理性”。正如卢梭所言,“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中”。豜“信仰”是“枷锁”,“理性”也是“枷锁”。但无此“枷锁”,人只能是挥舞着“刀戈”为别人创造“地狱”的世间最坏的动物。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原因... 下一篇:“新闻稿件”的朗读在播音考试中应注意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