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现状和思考

时间:2022-05-05 07:37:51

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现状和思考

摘要:目前很多高校都进行了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笔者通过对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现状进行总结,肯定了成绩,同时对教学管理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现状;建议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12-03

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课为机制,通过实施多样的教育规格和采用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学分与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与质的计算单位,并根据学生已取得的一定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1]。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了学分制,它给高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而由“教学”和“管理”集合而成的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学分制系统运行是否稳定、效果是否良好和教学质量是否得到保证。

一、学分制概述

学分制起源于18世纪末德国的课程选修制,后被引入美国,并在美国高校得到广泛运用与发展。我国开始以学分制为主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之后,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学分制概念,主要有学年学分制、复合型学分制、计划学分制、全面加权学分制和特区学分制[2]。

二、教学管理现状

1.学分制管理制度。在实行学分制之前,教学方面最重要的变革就是学分制学生管理规定。在考核与成绩记载、学籍时间、转专业、授予学士学位条件等方面都有所变化。学生成绩登记表的课程成绩以该门课程四项成绩的最高成绩予以记入;学生可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在校最长年限为八年(含休学);学生在一年级结束时可因成绩优秀、有专业特长或者某种特殊原因不转专业即无法继续学习来申请转专业;除了在受过处分、实践环节不合格等方面相同之外,增加了必修课学分加权平均成绩必须达到一定分值的要求。

2.教学计划修订和管理。制定了学分制管理制度之后,与之同等重要的是教学计划框架改变和修订以及管理。我校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最初作了以下变革:一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识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本位,把学校培养人才的定位和各专业特色融于培养方案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培养的结合、统一规格要求与发展学生个性的结合,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二是进一步精简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突出理论联系实践,确保实践教学效果。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不少于15%~20%,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提高至25%~35%左右;三是强化全面服务中国气象事业的“三个主动”的指导思想,开设气象特色课程模块;四是将毕业总学分规定为180,比之前的总学分提高了20%,并且尽可能提供较多的自主选择课程机会。

3.学分制信息支持系统。学分制给予学生极大的选课自和学习空间,并且学生可以多次对不及格课程或者对成绩不满意的课程进行重修,这无疑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量和复杂度,此时若仍然采取手工方式进行选课和重新学习报名,则既不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又使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更加繁重。在此情况下,很有必要开发一些网上管理系统,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科学选课和报名。

我校开发了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和实践教学信息平台。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使用者涉及与教学相关的多个角色,不同角色可以通过此系统获取各种信息,达成各自的目标和完成各自的任务。为教学管理人员单独开发了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系统界面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排课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生管理、网上评教等。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在开发了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开发了实践教学信息平台。它包括实践课程管理系统、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和学科竞赛管理系统三个子平台,其各自功能划分清楚,目的明确。这些系统大大简化了管理流程,减少了时间支出,管理信息化水平相应有所提高。

4.学业预警。学分制管理制度对留级和退学都设置了一些警界线,例如一学年所获学分、几年级结束所获学分等,一旦某位学生达到某个警界线,则要做出相应的处理。针对目前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抱着无所谓或稀里糊涂的态度或者处于拉一把就可跨越到另一个状态的情况,制订并实施了学业预警制度。这一制度设立不同预警等级,按照标准对学生的学生问题进行警示,及时告知学生本人及家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采取相应的补救和防范措施,其作用在于通过学校、学生及其家长三方面的沟通与协作,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引导、监控,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5.预选课制度。实施学分制之后,学生选课自扩大了,学生可以在本专业或外专业的教学计划范围内自由选课,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可以随意选课,还是需要在专业老师指导下有的放矢地选择,那么就在前一学期组织专业老师对下学期本专业即将开设的课程进行说明和解释,对学生提出的疑惑进行解答,帮助学生认真选择和正确选择。

6.教学信息员制度。单纯依靠学校教务处、学院教学秘书以及其他管理人员检查或者随机抽查,都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设备及环境、课程设置等与教学相关的信息。需要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群体中的代表帮助我们获取这些教学信息,建立了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信息员是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加强学生与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联系的重要方式,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举措。教学信息员主要收集和反映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室内容、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的意见和要求,以及对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外辅导、实践指导、考试等)的意见和要求;学生对教学计划、课程内容、专业发展的意见和要求;学生对学校教学条件和资源的意见和要求;学生上课、实习、作业、考试的状况和学习;学生对学校和学院教学管理的意见和要求。

三、存在问题

1.教育观念有待改进、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教务处或者学院教学秘书所学专业不一定都是教育专业,可能是理工科或者文科其他专业,走上教学管理岗位之后才慢慢接触教育观念,慢慢熟悉教育管理业务知识和相关规定,对一些新的教育观念不能很快接受和消化。同时教学管理岗位是学校的重要岗位,也是压力较大、工作烦琐的行政岗位之一,如果学院行政岗位补充新人员或者有机会调换岗位,则教学秘书岗位人员更换较为频繁,既不利于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也不利于学院教学管理。

2.教学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或者未形成长期化。学分制的特殊性使学生学籍异动增多和多样、学生选课自由度增加等,使教学管理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教学管理人员因日常管理工作非常琐碎、非常繁重,整日忙于上传下达、整理各种教学材料、落实教学任务、安排各种考试、统计成绩等,可以说在工作时间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教学事”,学习领会学校教育发展理念和掌握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机会比较少,一年或许只有一两次,参与教学会议的次数也较少,组织外出参观交流的次数更少之甚少,大多中重使用、轻培训的状态,事实上长远来看,这种情况对于提升教学管理质量是非常不利的。

3.教学计划制订不尽合理,选课体系不合理。学分制对于教学计划制订的要求很高,对于选课方法规定的要求也很高。教学计划制订之后适用多长时间,教学计划修订时如何保证跨越教学计划修订年份的两个年级所修课程之间的衔接,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选修课程采用了以分科、分专业为基本特征的系科制作为学科制度与组织形式,无法涉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只重视适应知识的高度分化的要求,而忽视了对知识的高度综合的适应,它在本专业内产生凝聚力的同时,也使本部类或专业与其他专业相脱离[3]。另外,只要有学生选修的课程就予以开设还是设定一个选修学生人数的课程开设标准,这也是值得推敲的问题,设定了开课人数标准,就会出现初选时选课人数超过该标准,并根据该选课结果安排了任课教师,可能又会出现下学期初因选课人数低于该标准而导致该门课程停开的情况。

学分制是以学分衡量学生学业是否完成,但这并不能完全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虽然一再强调和切实执行了学生选课之前的指导,但多数学生采取从学长那儿获取信息这一途径或者凭借对于某门课程任课教师的印象,倾向于选择容易过关或者容易完成的课程,使得选课指导成为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大实际效果,从表面上看学分已经修满,但所学课程不系统,知识结构不合理,学习质量不升反降。

4.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待完善。学校一般都会设置科学严密的教学质量监控流程、教学监控组织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和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明确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各监控主体及其职责,建立了各教学环节规范和质量标准,制订了教学监控环节的实施与评价制度和办法,同时对监控信息反馈与调控制度和办法也做出相关规定。

但在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有效实施监控结果反馈,有效激励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方面还需进行探索。

5.相关配套制度有待制订完善。学分制的建立和实施需要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它们为学分制服务,并与之相协调,如导师制、以学生学籍管理为中心的学生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可能会在制订、实施之初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或遭遇阻力,但确实是亟待制订完善的。导师可以帮助、指导学生选课,对学生在学业上的困惑进行解答,并且可以引领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科研课题。

四、建议和措施

1.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完善选课制度。学分制的目标是教师给予学生专业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再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点,选择一些课程,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如果能很好地达成这一目标,达到学分制的预期功能,应在以下方面予以加强:首先应该进行课程体系优化,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并结合学校特色,对每个专业的课程进行合理设置,既保证学生可以较为系统地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又能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他感兴趣的知识领域进行学习和探索;其次应该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使学生能够参加想学习的课程学习,满足他们选课多样化的要求,拓宽知识面。

2.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稳定性,建立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岗位是高校重要岗位,也是烦琐、细致和苦累的岗位,这种岗位不易出成绩,也难以达到部分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发生岗位变动,新上岗人员又需要花费至少一个学年时间熟悉、掌握岗位业务,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高校教学管理。教学管理人员是否安心立足此岗位,是否爱岗敬业,又关系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管理队伍应保持相对稳定。

学分制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比学年制的要求高,教学管理人员既要熟练掌握学分制以及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又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养、教育理论素养和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水平。经常性地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或者组织参加一些教学会议,并定期组织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业务交流,不但可以促使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过程、制度以及存在问题进行思考,而且可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鼓励教学管理者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积极撰写教学管理研究论文,激励和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从而保证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3.建立健全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准确地掌握、分析和处理教学信息,对规范教学管理、督导教学运行、监控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全面确定教学信息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信息、教学效果信息、教学动态信息和教学改革意见信息;其次需采取合理、科学的信息采集方式和途径,如常规教学检查、教学信息员填报教学信息,更可以让学生通过电子邮箱、信件、电话、BBS论坛或其他途径反馈信息;最后通过对教学信息内容汇总整理,及时通过邮件、教学管理系统或教学管理人员等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而相关人员也需及时对存在问题和反馈意见形成处理意见,明确整改措施并予以落实。

4.实施学分制下的本科生导师制。聘请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理解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和架构,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在学业和就业等方面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逐步建立基于学分制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对导师选拔、聘任、工作职责和范围以及奖惩做出明确规定。

参考文献:

[1]徐佩琴,王宏伟.学分制的由来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赵洁,刘悦梅,郄立峰.学分制下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改进[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104-105.

[3]赵晓林.正确把握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理念与价值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39-40.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陈雯,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管理。

上一篇: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 下一篇:我为什么辞职去卖肉夹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