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体的质量》教学案例谈有效物理问题的设置

时间:2022-05-05 07:23:59

从《物体的质量》教学案例谈有效物理问题的设置

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了柳州市第十六届中学青年教师汇报课的教学展示活动,课题是粤沪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体的质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质量的概念以及如何正确称量物体的质量,教师围绕课题,以实验为载体,以问题为线索,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的抛出,让学生一直处在浓厚的物理情境中,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充满了亲和力和吸引力。要想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的物理问题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要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备好教材,掌握学情

1.所提的问题是否有计划性

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教学环节中提问,这个问题归属于哪一个层次,打算让中等生还是优等生回答,学生给出的答案会有哪几种可能,这一系列的细节都要有所预设和筛选。这样充分的准备,既保证了教师的稳定发挥和临场处理突发事件的沉着冷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的新课程理念,让尽量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所提的问题是否有启发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易错和易混淆的知识点为发问的切入点,“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类似于“是不是”“对不对”之类过于简单的问题就不必设置了。对于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解读,也要注意保持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把会陷入“死胡同”、会思维“打结”的难题果断地剔除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建构全面而准确的知识系统是教师设置问题的出发点。

3.所提的问题是否有趣味性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的形式尽量丰富,学生才更有兴趣去探寻和发现。在本节课中,教师就让两名体型差异很大的同学站在体重秤上,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提出:“为什么这两位同学在秤上表示的数不同?”在学生的疑惑中引入新课“学了今天的内容,你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学生的好奇心被一下子吸引过来了,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猜苹果、香蕉、课本的质量,哪一个同学的回答最接近之前已经标好的克数就获得该物作为奖励。学生都积极踊跃地举手回答。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得到释放和升华。

二、联系生活,贴近实际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自己当时举出的是一辆小轿车和一只大象的质量。学生听得很模糊,在练习当中就反映出了教学的低效和无效,对于质量的估测题,错误率很高。

而这在节展示课中,教师举出的苹果、香蕉、课本,都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物品了。这些问题都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不仅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建立了一种亲和力和亲切感,也让学生明白学习物理是有用的,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和提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错误示范,巧设陷阱

在使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时,教师并没有一开始就讲解操作的注意事项,而是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相关内容,完成导学案的“关于天平使用方法”的填空后,利用桌面上提供的一块橡皮擦,一支铅笔、一个空易拉罐进行测量,同时使用电子设备把有代表性的三位同学抓拍下来:“用手直接拿取砝码”“把物品放在天平的右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左盘”“游码一开始不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把学生原本模糊的操作,通过这样直接、明白的呈现,提出:“你认为这些操作妥不妥当,为什么?”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学会辨别错误,掌握正确的操作。以一种鲜明的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互助学习、共同成长。

在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时,谈到学习了“重量”的知识,教师用充满情感的问题反问在座学生“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什么?”学生在齐声回答“质量”后,一方面强化了对质量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自己对刚才那名同学的答案进行了判断。尽管还不清楚“重量”的具体含义,但至少已经清楚知道“质量”和“重量”的定义是有区别的。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科学规范的表达,达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转换方式,因材施教

虽然教师预设了学生可能提供的几种可能性回答,但是课堂是动态的,学生也会有超出预想的答案。这时,教师就要准确判断学生的水平,及时转换提问的方式,降低提问的难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你从橡皮泥的例子中得到什么启示?”站起来的学生一下子没能跟上教师的思维,教师并没有像传统的教学直接自己说出结论,而是立马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发问“那你告诉老师,把这块橡皮泥按压成其他样子,什么在改变”,学生很快就答上来“形状”。学生紧张的情绪得到了缓和,同时得到肯定的支持后,自信心逐渐提高。教师又在这样的情势下,进一步发问:“那现在你能判断出同一物体的质量和它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吗?”学生顺着教师的点拨,很顺利地得出了“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的答案。

虽然看起来,教师并没有“教会”学生,而是学生完成了对自己的“教育”。实际上,教师功底强大的用“穿针引线”的问题链起了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教师要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不光要把关注点放在教案的准备、教学的安排上,还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设置合适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某些物理新知识的教学难度,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使其保持持久的学习物理的动力。

总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有的放矢地努力思考在现有条件下,如何设置有效的物理问题,无疑是优化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第十二中学)

上一篇:组织公正促进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路径研究 下一篇:关于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