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价影响中国几何

时间:2022-05-04 10:58:29

高油价影响中国几何

高油价虽然已经开始灼伤全球经济,并使得我国炼油企业承受巨大经营压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孕育了成品油价格及其改革机制调整的大好时机。价格市场化之后,发挥价格调控市场的功能,长期来看更有利于通胀压力的减轻。

中国的原油供需

2007年,我国生产原油1.87亿吨,比2006年增长1.6%,从国外进口原油1.59亿吨,全年原油表观消费量为3.46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6.05%;全国2007年加工原油3.27亿吨,同比增长6.4%,生产成品油约1.94亿吨,成品油基本实现自给。

中国的原油储备及进口

截至2006年,中国原油储量163亿桶,占全世界原油储量1.3%,储量寿命12.1年,但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0.5年。2007年,中国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的原油占据了全国进口量的75%,进口地相对较集中。从中国自身的资源享赋考虑,较高的能源消耗和原油进口依存度,能源供给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油价变化对国内各行业的影响

原油是是我国第二大基础能源,也是各种石化产品的基础原料。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政策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原油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日益提升,我国对原油的需求大大提高。在石油产业链中,原油并非如煤炭及其他能源直接进入生产领域为大众所利用,而是通过石油炼制等工艺生产出成品油和石化产品进入我们的消费领域,原油的价格高涨是通过石油化工产业链的成本递增而影响下游产业链条:

按照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我国年均GDP增长要达到7.2%以上。在此期间,中国的产业结构将从以轻工为主向以钢铁、汽车、机械等高耗能行业为主的重化工业方向转变,这必然带来能源需求的增长。

国内成品油消费结构

2007年,我国成品油产量19517万吨,表观消耗量19249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10.3%和6.7%。按照成品油被使用的领域,2006年,我国有23.59%的汽油用于汽油车,20.77%的柴油用于柴油车,可见交通运输是我国成品油消耗的大头。

油价上涨对成品油消费行业形成压力

以2007年WTI期货均价72.45美元/桶,新加坡92号无铅汽油81.75美元/桶以及新加坡柴油88.24美元/桶计,WTI原油价格上涨10美元,即上涨13.8%,汽油和柴油相应涨13.8%,即上涨11.28美元和12.18美元。以下假设需求量保持2006年水平不变,计算各行业对油价的敏感性。由此可见,油价的上涨对交通及运输业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农业和建筑施工及民用行业,对电力行业和渔业的影响相对不大。

由于国内成品油价格没有随国际原油价格同步上调,所以因油价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对国内各用油行业“绝缘”,以下计算的是假设成品油价格随原油价格同等幅度上调而带来的各行业用油成本的增加。

在以消费升级、城市化与重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经济对能源的依赖性很大,油价的高涨会增加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而高油价带来的示范效应,将引起其它替代能源价格的同步上涨,从而带来行业运营成本的升高,这必将影响社会的消费习惯,从而对需求产生一定的抑制。

石化产品市场的影响

我国石化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生产能力有大幅度增长,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各主要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缺口。油价的上升同样会通过石化产品的价格上升而影响市场的消费,增加众多行业的成本。

高油价带来的挑战:考验国家财力

中国自1998年起,原油的作价机制开始与国际市场接轨。绝大部分原油的作价是与印尼的部分原油联动,少部分原油与马来西亚的TAPIS联动,每月以相当于官价的形式调整一次,应该说,原油的作价方式已基本上与国际惯用的方法十分接近。

2001年10月17日起,中国开始实行新的石油价格接轨办法。新办法将国内汽油、柴油价格与新加坡、鹿特丹、纽约的汽油和柴油平均离岸价格的加权平均(权重分别为6:3:1),并在考虑合理的运输费用和税收的基础上,制定并公布汽油和柴油的零售中准价,使油价更充分地反映国际油价变化态势。销售公司可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零售中准价上下8%的范围内制定汽油和柴油的零售价,并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的不少于零售价格5.5%的折扣制定批发价。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准价在不同的省份会有所不同。国家发改委通常只有在加权平均价格的波动幅度超过此前公布的零售中准价8%时才进行调整。这样的定价机制尽管与国际价格挂钩,但并非完全市场化。在国家政治或经济环境不平稳的时候,价格调整往往无法如规定一样顺畅的执行。如:从2004年国际油价持续上涨至今,我国的成品油价格仅仅进行了几次调整,特别是2007年以来,原油价格超常飘升,我国的成品油价格仅上调了一次。目前,与国际成品油出厂价格相比,我国的成品油折价约40%一50%。

成品油调价形势迫切

对于目前需要47%原油进口的中国经济来讲,输入型的成本上升非常明显,直接的表现就是国内的炼油企业承担了巨大的政策性亏损。虽然历史上国家给予炼油亏损财政补贴,但仍然是治标不治本。

对石油石化行业的炼油亏损补贴在历史上有三次,即2005一2007年,分别补贴了94亿元,50亿元和123亿元。2008年4月份,为了缓解炼油企业的经营压力,国家已经启动了对成品油和进口原油增值税返还的政策,调动油企的积极性,保障社会的油品供应。从下面两个表可以看出,2007年之前,油价还未达到目前高度的时候,国家征收的石油特别收益金可以返还给亏损的炼油企业还有富余。然而,当油价到达90美元/桶的时候,保持原油进口量与2007年一致,石油特别收益金已经不能弥补炼油的巨额亏损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按照国家目前的原油进口增值税返还政策,是远远无法弥补炼油企业的亏损。若想保证石油公司经营持续,则国家在油价达到130美元/桶的时候需要补贴炼油行业亏损两千多亿元。假设目前国家用于财政补贴的资金额为7000亿元,按照目前的所需补贴额计算,并假设国家率先补贴石油石化行业,则补贴可持续的时间也只有2.5年,非常短暂。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简单,首先,高煤价导致发电行业全面亏损,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以及天灾等,都需要国家补贴的支持;其次,按照国家目前的原油进口增值税补贴额度,130美元/桶原油的价格下,中石化补贴78亿元/月,中石油14亿元/月,远远无法弥补炼油企业的亏损,成品油调价迫在眉睫。

成品油上涨,影响最大的就是汽油车和柴油车的使用者。按照当前汽油车和柴油车的保有量,若成品油价格上调1000元/吨,按照2007年汽油车保有量2840万辆,以及柴油车保有量1840万辆计算,每辆车一年增加的成本分别是1511元和2053元。

在当前国内通胀的压力背景下,政府不调成品油价格压制CPI上涨可能有其短期宏观调控的合理性,但从长期来讲,要素定价政策必然面临大的变化。缓解财政压力,抑制国内高涨的油品需求,让国家油价回归至理性的水平,从更长期来看看,更有利于通胀压力的减轻。

我国成品油改革之路

市场化是最终目标

目前,我国正在尝试推行的定价机制为“原油成本法”,即在原油及炼油成本基础上加适当利润从而形成成品油价格。这样的方法可实现双赢,一方面可使国内炼油板块不亏损,另一方面可保障消费者不会成为国际成品油高价转嫁的对象。不过,这个阶段性目标是“解决问题”式的政策,所解决的问题是高油价而导致的利益扭曲。但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如原油进口成本问题。尽管原油进口成本的降低可以搭上人民币升值的顺风车,但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原油进口成本仍将是中国油企的一大负担;再如炼油成本的降低问题,以及“合理”利润的问题,合理的垄断利润是否会降低炼油企业的竞争力?

所以,市场化的改革仍是下一步的目标。对于国内炼油板块来说,从不亏到具有国际性的竞争力才是发展的目标。而对于政府来说,今后真正要解决的不是简单地调节价格的高低,而是对石油市场的培育,让市场发现价格,炼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改革要与调控相结合

由于石油是上游产品,石油的价格变动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它可能会带动整个物价指数的上升。所以其定价机制改革应与价格调控相结合,避免定价机制改革成为油价上调的信号,从而带来价格连锁反应。另一方面,石油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受政府的管理。最有效的方式是政府只在市场失灵的时候去调整,不该干预的太多。每个国家每个阶段都有个适应性的机制,不可能十全十美,比如美国的机制使得它的能源消耗量极大,而欧洲和日本的定价机制也有其局限性。所以,中国的油价改革必然是要从自己国情出发,改革要与调控相结合。

近期高油价孕育成品油价格调整及改革机制出台良机

高油价虽然已经开始灼伤全球经济,并使得我国炼油企业承受巨大经营压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孕育了成品油价格及其改革机制调整的大好时机。

短期来看,我们认为今年(2008年)下半年应该实施一次成品油价格调整,且应该是较大幅度的调整。按照目前炼油亏损面来看,成品油价格提高1500元/吨,既可弥补企业亏损,也可以有效的抑制需求,同时防止市场形成“调价预期”而囤积居奇。政府应该采取“大步快走”的调价措施来缓解目前的内忧外困,理由如下:

首先,一步到位的调价会削弱此后的调价预期,有助于成品油价格正常反应市场供需;若仍采取小幅多次调价,则会放大市场对调价的预期,从而可能导致囤货待沽的现象出现,并最终影响成品油市场供应秩序。

另一方面,大幅上调价格可以有效的抑制需求,缓解成品油供给压力,同时,可以有效地平抑国际油价。

长期来看,《能源法》草稿正在讨论,预期将于明年定稿或者出台。此法将为我国能源价格机制全面市场化提供法律支持,并最终做到培育石油市场,让市场发现价格,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价格市场化之后,发挥价格调控市场的功能,长期来看,更有利于通胀压力的减轻。

上一篇:忧虑“通胀”与恐惧“超调” 下一篇:越南金融危机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