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数学教学课堂的实践

时间:2022-05-04 07:31:09

生活化数学教学课堂的实践

摘 要:数学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与生活紧密联系。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活动中学习新知、掌握新知、运用新知,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关键词:创造性;生活化;课堂实践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事实上,我们的数学课堂往往缺乏生活气息,是“枯燥乏味”“学而无用”的代名词。要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有趣而富有生气,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我们就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此,就本人对中等职业学校数学第一册《函数的实际应用》(旧版)这节内容的处理和使用,谈谈如何依据课标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实践与体会。

一、利用生活实例,巧妙引入新课

《函数的实际应用》这节教材欲通过对两个市场销售问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借助函数式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先随意地和学生谈论一些常见的促销优惠活动,并投影一则网上下载的耳机促销广告,用学生熟悉的市场买卖问题为背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主题,为下面例题的讲解做铺垫。

二、明确教学目的,二次开发教材

新课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怎样的教学才能更适合学生头脑中知识的链接、衍生?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渴求和教学内容的难度,可以增加或删减一些内容以形成合理的知识技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增长他们的见识。

原例题1:某商店规定,某种商品一次性购买10 kg以下按零售价50元/kg销售;若一次性购买满10 kg可打九折;若一次性购买满20 kg,可按40元/kg的价格优惠供应。

(1)试写出支付金额y(元)与购买量x(kg)之间的函数关系;

(2)分别求出购买15 kg和25 kg应支付的金额。

看得出,例题内容空洞,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某商店”“某种商品”只是一种模型,两个问题的呈现顺序也只能导致学生被动地按照“建立函数式―解决问题”这一步骤进行,并不能感受到建立函数关系的必要性,进而主动地去寻找并建立函数式。所以我将教材例1改编如下:

现有一批优质进口耳机,一次性购买10副以下按零售价320元/副销售;若一次性购买满10副,可打9折;若一次性购买满20副,则以8折的优惠价供货。

(1)购买18副和20副分别要支付多少钱,哪个支付的金额少?

(2)试写出支付金额y(元)与购买量x(付)之间的函数关系;

(3)请你求出购买8副应支付的金额。

第一问由学生独立完成。对学生而言没有难度,而且给学生一种置身商场的真实体验。问题中的数据则是挑选出来的,结果带有一定的戏剧性:买18副需支付5184元,买20副则只要支付5120元,所以,以“买20副花的钱比买18副还少64元”这一矛盾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老师再借助假设“为什么买的多花的反而少?支付金额与购买量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来引导学生建立函数关系。最后,通过第三小问让学生体验用函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步骤。

三、注重知识形成,拓展思维空间

新课标要求“教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对教材例2是这样处理的,对问题作了较大的修改,直接将它改成开放型的,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思维空间,最后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在众多的解法中最优的还是通过建立函数关系解决问题。同时为了增加解题的趣味性,我将例题以一条网络信息的形式给出:

四、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我们希望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希望他们体会到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就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可以进行数学学习的项目,引起学生对其在课堂之外的应用及其价值的认识。

所以,在做巩固练习时考虑到课本习题太过老套,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我编了一道比较熟悉的有关《扬子晚报》的练习:

学校附近一报刊摊点,每日从报社买400份《扬子晚报》,买进的价格是每份0.40元,卖出的价格是每份0.50元,卖不掉的报纸可以以每份0.25元的价格退回报社。

(1)写出摊主每日卖报赚的钱y(元)与卖掉的报纸x(份)间的函数关系式;

(2)若某天摊主卖了230份报纸,则他当天的收入如何?

(3)若摊主要保证不亏本,则他当天至少要卖出多少份报纸?

该题学生一见就倍感亲切,让他们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简单的报纸买卖问题也蕴涵了这么多的数学学问!真是生活处处有数学啊!

我们数学老师应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我们的课堂,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客观世界,从而发现数学的深层内涵和魅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上一篇:巧妙设疑障,读好文言文 下一篇:巧用“屏幕广播”,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