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德育的渗透策略

时间:2022-05-04 07:02:05

小学语文课堂德育的渗透策略

小学阶段对每一个儿童来讲,是其接受社会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他们的心智发展、情感导向、认知能力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小学语文教材除了要教会学生识文断字,更重要的是按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渗透了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因素,对于培养小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非常必要。

一、教学中道德教育的实现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挖掘教材本身的德育因素,充分渗透与启发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还要将人文主义精神和道德传统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以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首先要让孩子们知道哪些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一些关于传统美德的寓言、格言、警句等的篇幅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是比较含蓄的,又因为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对于一些隐含的思想内容教师应多加引导。倡导学生进行积累和运用。方法一可以按照课本上学到的这些美德让学生去思考和寻找身边类似的故事,让学生写小作文互相交流;二是老师可以列举一些真实的历史典故让学生分析故事中有哪些美德,又有哪些违反道德的方面。这两种方法一是能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还能增强他们履行道德责任的自觉性。

2.磨练学生的道德意志。任何事情在完成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在履行道德责任时也是如此,关键还要壮大他们为了追求道德目标而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内心意志和精神力量。首先要教育他们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己在道德品质上好的一面及存在缺陷的方面,要知道每个人并不是天生完美,有真善美的一面,也有假恶丑的一面,关键如何让真善美去战胜假恶丑。在面对各种诱惑或者难以控制自己的时候,要有扶持心中真善美那一面的能力。

3.鼓励学生将内心的道德素养转化成外在的行动习惯。仅仅有内在的道德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仅能够使一个人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但是也很难对社会、对他人有益,因此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如何将内在的道德素养转化成外在的道德行动习惯。“听其言观其行”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不应冷眼旁观,而应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帮助;在他人遭遇失败时,不是讥笑和蔑视,而应主动给予安慰和鼓励;在他人取得成功时,要真心祝贺,积极学习,而不是嫉妒和风言风语,等等。如此,言行一致,才是德育工作的成功。

二、教学案例――《丑小鸭》道德教育分析

本文以鲁教版小学二年级课文《丑小鸭》为案例,分析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本课的知识目标除了认识生字、积累词句等知识目标以及发挥学生的绘画及想象力的能力目标之外,也明确了德育目标,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小学生认识到应从小学会善待他人,互相尊重,也要正确认识自己。这篇课文内容易懂,故事有趣,可读性很强,然而却蕴含了很多道理,教师要从各方面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们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

《丑小鸭》的故事梗概为: “丑小鸭”自被鸭妈妈孵出的那天起,因为长得丑,遭到很多人的嘲笑和驱赶,经历了很多痛苦。但是它没有自暴自弃,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最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这个故事蕴含了很多道理:一是从丑小鸭自身的角度来讲,说明了我们要坚持美好理想,相信自己,当遭遇失败和他人嘲笑时不能放弃和自暴自弃,只要坚持努力,理想一定能够实现;二是从鸭妈妈的角度,说明了母爱是无私的,不管自己的孩子有多么难看或者有多少缺点,在她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都是可爱的,都是值得爱护和呵护的;第三,从其他小鸭的角度说明了要学会从小善待他人,在他人遭遇困境时一定要尊重对方,不能嘲笑他,要多鼓励和帮助他走出困境,等等。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机地给学生创设一个个表达思想感情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看法,交流各自的价值取向。譬如开展辩论会、以“假如我是丑小鸭”等为话题进行小演讲。。。。。。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如发现有偏离价值取向的观点,应及时启发学生互相讨论,表演,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中,让真善美自己浮出水面,加深他们的认识。

三、结束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在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也从价值观和情感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如“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总之,把德育贯穿于小学语文教育中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重要工作,也为全民族道德水平的提高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学习语文新课标,实现教学新突破 下一篇:谈谈作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