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粮食物流发展现状与建议

时间:2022-05-04 04:37:25

福州粮食物流发展现状与建议

1引言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福建省的粮食需求量及输入量也将不断扩大。因此,改善福建省粮食物流的现状,加快福建省粮食物流的现代化转型,对于促进粮食产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增强福建粮食流通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实现全省粮食供求平衡,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顺利进行,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福建省粮食现状分析

粮食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粮食是指谷物类,主要有稻谷、小麦、玉米、大麦、高粱等;广义的粮食是指谷物类、豆类、薯类的集合。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多山地丘陵,省内地势可概括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特殊的地理状况导致了福建缺粮的省情。福建省需求量最大的三类粮食品种分别为稻谷、玉米和小麦。其中,稻谷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以及主要粮食需求品种,占需求量的45%以上,玉米、小麦及其它品种约占55%。从供需现状上看,以口粮消费为主的稻米消费量三分之一左右要靠省外补充,市场供应的面制品所用的小麦和饲料行业加工所需的玉米则完全从省外调入,全省粮食自给率不足50%,粮食产销缺口大。福建省的缺粮省情早已不容乐观,而近年来耕地的不断减少、粮食总产量的不断下降以及人口的不断上升,更加剧了省内粮源的供给不足。从表1中可以看出,福建省的粮食播种面积由2000年的1828.51千公顷减少到2010年的1232.30千公顷、粮食总产量由2000年的854.68万吨减少到2010年的661.89万吨,人口却由2000年的3410万人上升到2010年3693万人,导致了省内人均粮食占有量日趋减少。福建省的人口不断增长、经济发展对粮食的需求不断扩大和粮食的总产量的不断下降,导致福建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为了缓解这一矛盾,福建每年必须从浙江、江西、两广、东北地区以及海外调入粮食,使之自然而然成为全国粮食主销区之一。

3福建省粮食物流现状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生产资料的采购、粮食生产的组织到粮食产品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管理等,实现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流动。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粮食行业开始逐步进行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改革。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对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视不断加强。除国家和地方政府掌握的政府储备粮源外,定购粮食逐步开放,并将最终走向完全市场。2006年由省发改委、省粮食局通过的《福建粮食现代物流设施规划》,更是在建设跨省和省内主要粮食物流通道,建设区域性粮食物流节点,发展散粮运输方式,提高粮食物流的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对福建省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3.1主要粮食物流通道

受福建省铁路网运力的“瓶颈”限制,福建省的铁路交通并不发达,粮食的跨省运输主要依靠水路交通。福建省现有赣龙、梅坎、峰福、鹰厦、温福、厦深6个出省铁路通道,粮食铁路运输基本集中在鹰厦及赣龙两条线路。据调查统计分析,调入福建省的粮食中,水路运输约占54.4%,而铁路及公路等运输方式约占45.6%,较为薄弱。目前福建省进行粮食物流接卸中转的港口有:福州长乐松下港、厦门港东渡港区、厦门港招银港区、湄洲湾秀屿港区和泉州石井港区,其中,东渡港区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粮食接卸港口企业。

3.2区域性粮食物流节点

3.2.1粮食仓储设施

至2011年,福建省建设国家储备粮库10个、省级储备粮库10个,平均每个库点仓容为0.6万吨。在2011年,福建省粮食局根据省发改委、省政府下发文件新增了对长安库、松下库、南安库、长汀库、安溪库、晋江库六个粮库的扩建。福建省内仓储设施的仓型大多使用平房仓和楼房仓,比例分别高达78.9%和18.8%,但圆筒仓型的使用较为匮乏。

3.2.2粮食加工企业

至2010年,福建省共有150家加工企业,分别为:福州28家,漳州16家,厦门15家,三明18家,泉州20家,莆田7家,宁德11家,南平20家。其中较大规模粮油加工企业约20家,主要分布在福州及厦漳泉地区,年加工能力近500万吨。

3.2.3粮食批发市场

福建省共有批发市场20个,年粮食批发交易量约340万吨,吸纳经销商200多家,占全省粮食年流通总量25%左右。南安官桥、福州、漳州浦口的年交易量超过200万吨,成为全省粮食物流链上的重要环节。

3.3粮食运输方式

福建省粮食物流以包粮运输方式为主,占总流量的85%左右。与粮食包装作业相比,粮食散装作业具有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流通速度、降低劳动强度、减少污染损耗和节约流通成本的优点,是国际通用的粮食运输模式。省内只有少数几家国家粮库配置了散装设施,省级以下储备库散粮存放比重较小,有散装粮条件的民营运输公司数量少,“四散化”流通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4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

国家粮食局在粮食信息化技术讨论会中就以下几点关于我国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展开会议:研讨进一步推广信息化成果,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粮食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方式和方法;结合“十一五”行业信息化应用试点经验,探索在粮食流通过程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技术、RFID等技术的途径和方向。响应号召,福建省粮油储备管理信息系统已开通使用,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省局与各市、县(区)粮食局及各级储备库计算机系统联网,作为补充,南安官桥、福州等主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及商务工程也开始实施。

4福建省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

4.1现代物流理念

淡薄在观念上,粮食企业只把粮食物流看作是运输、仓储以及配套装卸搬运的总和,并没有将现代粮食物流的理念扩大到流通增值加工、销售、信息处理等领域。大多数企业只关注自身的利益及运输资源的合理性安排,没有顾及到整个供应链上宏观的资源分配问题,导致粮食运输环节中频频出现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不能共同开发利用的局面,造成了物流资源的浪费以及粮食物流成本的增加。并且,缺乏适应现代物流及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也是福建省粮食物流上的一大问题。

4.2组织化程度较低

省内粮食经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销脱节,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些地方所属粮食企业与中央所属粮食储备企业的粮食物流设施设备由各自分散占有,造成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低、资源闲置浪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物流基础设施不能得到有效的统筹使用。此外,福建省粮食物流所依靠的公路、铁路、水路三种运输方式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政府对各个部门之间的宏观调控缺乏应有的力度,各公共部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造成了多式联运的过程衔接不流畅,时常出现拖延状况,大大降低了粮食物流效率。

4.3物流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虽然福建省通过《福建粮食现代物流设施规划》等一系列法案,并在粮食仓储建设等一些基础设施上提出大量改进,但省内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总体进程缓慢,致使省内粮食物流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在省内现今的粮食物流园区中,粮食物流业务较为单一,仓储、运输、装卸、流通加工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具备一定规模和粮食流量的粮食物流园区只有少数几家。但从现代粮食物流园区的角度来看,物流园区应集粮食仓储、运输、货运、加工、交易、整理、配送、检验检测、市场信息等现代物流功能于一体,实施综合经营,目前省内的物流园区普遍只具有其中一小部分功能。另外,福建省内的粮食运输仍以人工拆包入库、灌包出库、人力装卸车为特征的包粮运输作业模式为主,这种运输作业模式不仅劳动强度高、作业环境差,而且粮食损耗高、作业效率低、作业费用高,增加了物流成本。

4.4信息化程度仍然偏低

目前,福建省粮食物流信息系统建设进程仍止步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粮食物流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粮食物流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和规范不统一;小型粮食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应用起步困难;物联网技术与传感器技术、RFID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仍有待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5福建粮食物流发展对策

5.1加强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自动化技术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只有实现粮食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才能降低物流运作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在现今福建省粮油储备管理信息系统已开通使用的情况下,应以福建省粮食局为牵头单位,其他部门积极配合,继续发展粮食物流信息化,构建全省范围内的粮食储备和流通网络体系。对有条件的粮食物流企业,要加快信息网络技术的建设步伐,与国内大型粮食企业、银行、税务、海关等部门建立相连的电子网络,开展电子商务贸易,进行网上信息交流,不断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流通费用,提高物流效益,发挥政府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宏观指导作用。

5.2完善粮食物流基础设施设备

粮食仓储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粮食物流运作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加大对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粮食储运条件。适当增建部分圆筒仓和标准房式仓、散粮发放运输设施,并在更大范围内研究、推广平房仓的机械化作业,进一步提升散粮运输的整体功能。在运输环节上,应增加散粮自动接卸、计重设备和专用运输工具,适度提高集装箱运粮的比重。粮食加工环节应调整布局、重组资产,淘汰落后的、高能耗的生产设备,研制和引进先进的设备,为粮食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创造条件。加强粮食物流各个环节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粮食物流环节链始终处于良性运作状态,使粮食物流真正做到快捷、高效。

5.3完善政策法规制度

福建省应给予粮食企业特殊的市场准入、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性政策支持,如给一定的财政补贴,贷款支持,长期低息,鼓励和扶持一些条件成熟的粮食企业上市融资等。制定引导社会和民间投资参与粮食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尽快形成以国家政策为指导,投融资、财税、工商管理等领域的政策支持的福建粮食现代物流发展格局,清除束缚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障碍,为粮食物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在总结现行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等粮食行政法规的基础上,应尽快完善福建省粮食法制体系,制定粮食法,使福建省的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政策能通过法定程序具体化、规范化、法制化、提高粮食流通效率,改善资源配置的粮食政策体系,确保福建省粮食安全。

5.4促进第三方粮食物流的发展

众所周知,企业发展自营物流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建设仓库,购买设备以及建立信息网络平台,还需要有专门的物流人员。这样不仅运营风险与成本高,管理压力大,而且缺乏整合机会。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整合与规范多元粮食市场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同时,积极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流通,促进第三方乃至第四方粮食物流企业的发展,从而节约物流成本,提高效率,增强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如中储物流此类的大型物流企业的带动下,适度建设一批与粮食物流中心相配套的专业性很强的中小物流企业,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大中小协作配套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同时,还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粮食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发挥粮食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中的作用;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粮食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推动福建省粮食现代物流业的高起点发展。

6结束语

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历来被各地所重视。基于福建人多地少、粮源不足的现状,粮食物流不畅的问题已成为了制约福建省粮食经济可持续发展,危及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实现对福建省粮食物流的优化,必能以粮食物流为依托,促进和带动福建省的粮食经济发展,同时也会促进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

上一篇:农委效能建设指导意见 下一篇:文广新局廉政管理指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