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警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建设现代化武警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5-04 12:48:26

走警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建设现代化武警的有效途径

摘 要:走中国特色警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胡主席“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在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化,是对世界范围内新军事变革基本经验的借鉴,是加强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武警部队应充分利用地方丰富资源,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武器装备研发生产、后勤保障、信息化建设等武警现代化建设核心内容的步伐,提高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武警;警民融合;现代化建设

武警部队是一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武装力量。胡主席明确提出:“加强武警部队建设,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在建设现代化武警过程中,武警部队积极借助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走警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推动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

一、“军民融合”是世界范围内新军事变革的基本经验

新军事变革的实质是军队建设的信息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军用和民用技术的界限越来越小,实行军民融合,推进军民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一些国家的重要政策取向,外军在武器装备、人才、后勤等方面都注意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在军队武器装备建设方面,世界各军事国家已经将军民合作作为军重要手段和途径。各国新军事变革过程中都注重大量运用民用高技术和成品,加速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以节约用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军费开支和降低投资风险,今后,“‘民技军用’仍将是各国推进新军事变革的战略举措,并将伴随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1]

在军队人才建设方面,外军纷纷重视吸纳地方的信息技术人才。一方面依托地方院校培养军队人才,另一方面面向社会广泛招聘各种信息人才。如“9・11”后,美军让民间机构进入西点军校设立反恐中心,从民间招聘优秀专家,协助军方进行军事研究,破解敌人的战术。日本也积极借助地方人才资源,加强与地方交流,促进信息技术研究成果的引进。此外,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也纷纷将渴求人才的橄榄枝伸向地方现成的人才宝库。

在后勤保障方面,外军充分运用地方资源缓解后勤能力供需矛盾。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深入推进,外军全面依托社会保障网络提升军人社会保障水平,后勤领域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成效显著,外军后勤“都在经历‘从非核心到核心领域、从平时到战时、从有形到无形资源、从后勤保障到军人社会保障’等全方位、各层次和不同程度的军民有机融合。”[2]

二、“警民融合”是建设现代化武警的有效途径

在信息化条件下,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对警民融合式发展提出了更大需求,同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警民融合式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武警部队应充分发挥双重领导、双重保障优势,走中国特色警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利用地方丰富资源,搞好联合办学、联合研发、联合建设,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武器装备研发生产、后勤保障、信息化建设等武警现代化建设核心内容的步伐,提高基于信息系统执勤处突体系能力,有效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提高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一)建设现代化武警,要建立警民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现代化武警,人才建设是关键,当前武警官兵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升,但其素质与建设现代化武警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缺乏。在武警部队中从事教学、技术保障等的专业技术干部学历相对较高,但也存在前沿知识更新慢、信息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的现象;而从事指挥等军事干部相对学历较低,在信息条件下的指挥岗位是集政治工作、军事指挥、组织训练、管理教育、技术保障于一身,是融技术、指挥、管理为一体,这就更需要具有一定的扎实科技、人文知识的指挥人才担任。二是专家级人才缺乏,武警部队缺乏在全军、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尤其是院校各种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影响力还很有限,这就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人才的培养也受到限制。

为适应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力推进人才建设,是当前武警部队建设的一项紧迫而又具有重大战略性的任务与课题。除了要通过武警院校进行培养之外,还应该把警地通用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地方的高校资源和社会智力资源,建立警民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名校雄厚的师资力量优势,这包括地方院校培养国防生、为武警部队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武警部队定期邀请地方院校知名学者来部队讲学。另一方面要广泛吸纳社会人才,现在武警部队对于地方人才的引进多倾向于应届高校毕业生,这就无形限制了人才的引进范围,今后应面向全社会引进人才,扩大从社会直接招入高端人才的数量和范围,尤其是对于一些科技含量高的信息技术人才,则需要聘用地方的相关专家为建设现代化武警服务。

(二)建设现代化武警,要建立警民融合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

当前武警部队在武器装备方面的建设,都与建设现代化武警的要求不相适应,从武器装备建设现状看,主要是性能老化、手段不足和研发能力不强,现有装备系统集成不够、技战术性能和科技含量不高。就执勤装备方面而言,“虽然执勤装备在向智能化发展,但研发力度还不够大,虽然装备信息化有所突破,但通用装备更新较慢;虽然指挥控制装备日趋完善,但单兵执勤装备需要加强。”[3]存在重大临时勤务现场、武装巡逻、押解和押运等动态勤务“看不见、听不着、控不了”等问题。反恐装备性能也不能完全满足翻空作战的要求,侦察设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查得清”的问题,突入装备,还不能为“进得去”提供高效、可靠的破拆保障;总的来说,武警部队装备智能化、集成化水平尚处于初始阶段,单纯依靠部队自我保障已难以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武警部队要充分利用其武器装备保密性要求不高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利用地方丰富的科技资源、财力资源,吸纳社会优势资源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服务,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采购竞争机制,优化警用装备科研生产结构。

(三)建设现代化武警,要建立警民融合的后勤保障体系

武警部队的后勤保障能力与保障需求矛盾非常突出,从遂行任务的实际来看,主要是“需求和保障不对称、战备物资储备结构不合理、保障功能单一、储备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比较突出。”[4]特别是物资筹供、机动投送和技术保障力量相对不足,战役支援保障能力有限。武警部队后勤保障在吃、住、医、运、修等方面与地方的通用性很强,社会保障模式多种多样,物资充足,因此武警部队各级要充分发挥双重领导的优势,与相关地方党委、政府、有关企业进行协调沟通,要本着“有利于履行部队职能、有利于减员增效、有利于提高保障质量”的原则,努力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形势任务要求相协调、与武警部队实际相符合的保障社会化体系。除了在卫生保洁和饮食保障社会化外,还应把物资储备、装备修理也纳入保障社会化范围,特别是在武警部队在大规模跨区遂行任务时,部队自身的应急保障能力不能满足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的需求,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保障资源,与地方实施联供联保,建立完善的警民融合式后勤保障机制,确保部队供应和遂行多样化任务需求。

(四)建设现代化武警,要建立警民融合的信息化建设体系

当前武警部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与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部队信息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发展速度较慢,主要是基础网络不完善,信息系统不配套和软件发展相对滞后,综合集成度较低,系统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水平不高。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敌对势力实施犯罪将越来越趋于信息化、网络化,为满足现代条件下处置恐怖袭击和突发事件决策的需要,要求武警部队必须借助高技术,使与执勤反恐行动有关的各类动态信息能够得到适时、准确、高效、保密的传输。这就需要利用地方充足的信息人才资源和信息技术,利用地方在计算机网络、系统软件、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加强对武警装备的技术升级改造和研发,实现警民技术的融合共享;武警部队应利用双重领导的优势,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建立警地畅通、互通共享的信息共享系统,使武警部队能及时获取各类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等相关信息,掌握军事行动的主动权,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地方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不断提高获取信息、掌握情况的能力。

“十二五”期间是全面推进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武警部队应适应新军事变革大势,借鉴外军在新军事变革中的经验,走中国特色警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尽快实现建设现代化武警的战略目标,不断提高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为维护国家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王保存.“民技军用”是外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举措[J].外国军事学术,2004(9).

[2]王风才,商世民等.外军后勤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后勤学术,2010(1).

[3]耿建国.坚持以任务为牵引全面提升执勤装备现代化建设水平[J].武警学术,2011(3).

[4]徐北晨.加强后勤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应把握的几个问题.武警后勤[J],2011(2).

上一篇: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教育经济学分析 下一篇:浅论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