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插图点亮课堂

时间:2022-05-04 11:40:37

让插图点亮课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是当下讨论较多的热门课题。教材是教学之本,无论是课文的编排还是课后练习的设计,都来自教育专家和编委的精心设计。尤其是为教学内容配的插图,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紧扣教材,贴近生活,引人生趣,令人思考,给人启发,对于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尤其对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能看懂插图给出的信息,并借助这些信息更好地理解课文。然而,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忽略了插图的作用,没有把插图很好地与课堂教学结合,教师参考书中也没有对插图给出具体的运用方法,插图没有被很好地派上用场。如此现成的教学资源没有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是一种损失和浪费。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插图的运用,利用插图激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探究心和好奇心,让静止的图画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下面笔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运用插图。

1.借用插图感知和导入新课

相比文字,学生对于色彩和图画的兴趣要高得多,而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已不仅仅只对漂亮的画面和色彩产生兴趣,对于画面中描绘的内容也具有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所以开始教一篇新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古诗《山行》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他们说说能从图中看出哪些信息。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看到了红叶,说明是秋天;有的说看到了车停在路边,诗人停下车看风景;有的说到了远处山和云雾,还有片片屋顶,说明有人家……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大体意境有了初步的感知,教师再结合插图讲解诗句的意思,整首诗理解起来就容易很多。

2.巧用插图突破重点和难点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之所以配上插图,除了起到图文并茂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更主要的是用插图展现课文内容的精华和高潮,点明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插图,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如果只是让学生自己理解课文,教师不示范,对于理解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弄明白用刀切苹果时的操作方法,分不清从顶部切向底部是怎样切,拦腰切又是怎样切,也就弄不明白五角星是怎么出来的。有了插图,苹果的切面和五角星便一目了然。

3.运用插图让学生放飞想象

在语文课堂中,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插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打开想象的思维空间。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和顺序,如先人后景,先远后近,先整体后局部等等,观察人物要从衣着打扮到动作表情,不漏掉细节。在完成细致的观察之后,再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对插图中的人物和事件展开想象,体会事件发生的情景、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插画师作画的意图,等等。这样一篇课文所表达的意境便会被释放和渲染,人物便如电影画面一样活灵活现起来。

例如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文章最后儿子把母亲抱在怀中轻轻摇动,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放到床上时,发现她的眼角流下了两行眼泪。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画面中母亲的眼睛是闭着的,此时她有什么心理活动?为什么会偷偷地流下了眼泪?这两行泪是苦涩还是甜蜜的?通过这样的深入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对文章的意境起到升华的作用。

4.活用插图培养学生表达和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然而,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口语表达往往是杂乱无序的,或者“茶壶煮饺子有嘴倒不出”,这也直接导致他们的写作水平不尽如人意。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活用课文插图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例如学习三年级上册《哪吒闹海》一课,可能很多学生都从动画片或故事书中知道了这个故事,正式讲解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讲述一下这个故事,比一比看谁说得最精彩、最接近课文内容。另外,在讲解完一篇课文后,还可以让学生借助插图进行大胆想象,对课文进行续写,或者自己配上图画进行续编。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又练习了写作。

5.结合插图理解和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和一些精彩段落要求学生能够背诵,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词句,积累文字素材。插图中描绘的内容都是文章的高潮和重点,背诵时如果让学生结合插图,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清句子的层次、理解字句的意思,更快地达到背诵的目的。

插图不仅为枯燥的文字增添了色彩和生气,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个教学资源,让静止的画面闪耀出流动的光彩,来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

上一篇:观察事物,需要五官总动员 下一篇:追错源,纠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