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仁交乐汉墓群

时间:2022-05-04 03:09:34

贵州在汉代进入了中央王朝的视线范围,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派唐蒙进入夜郎地区,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立了郡。在往后的300多年中,汉军源源从巴蜀进入,在冲要地方驻军、屯田,大量的汉墓群就是当年汉族移民开发贵州的历史见证。汉墓主要分布在贵州西部、北部及黔中,威宁中水、赫章可乐和辅处、务川城关和大坪、仁怀合马、毕节双树湾、黔西甘棠和野坝、兴义顶效和万屯、兴仁交乐、清镇陇坝和芦获哨、平坝尹关和天龙及安顺宁谷等地,都有成群的汉墓。在兴仁县雨樟镇的交乐,龙树脚、云南寨、长庆等村,分布着90多座汉墓。这里不仅汉墓密集,而且出土物丰富。1975―1987年进行了3次发掘,打开了一个又一个宝库,共出土陶器、铜器、印章、钱币及其他文物600多件,其中有不少是汉代精品。1999年交乐汉墓群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的汉墓散布在交乐河两岸的台地上,总面积9平方公里,大抵属东汉墓。墓葬有土室墓、砖室墓和石室墓3类,规模较大,文物丰富。1983年6号墓突然被盗,公安机关采取紧急措施破案,追回了铜车马、摇钱树、连枝灯、提梁壶、抚琴陶俑等一批珍贵文物。这是一座长方形的石室墓,长7.72米、宽2米、高2.4米。最大的是14号墓,它是一座多室券顶大墓,男、女室并列,异穴同冢,由主室、前室、后室、侧室4部分组成,男、女室之间有甬道相通,占地百余平方米,封土直径15米,墓壁残高2米。像这样宏大而气派的汉墓,目前在贵州仅此一例。

交乐汉墓的陶器,可复原的有60多件,多为泥质灰陶或黑陶,有两件事釉陶。这里出土了两件陶制的水田池塘模型,与兴义万屯类似的出土物可相互媲美。模型是一个圆形的陶盘,中间用泥条隔开,它象征一道堤坝,坝下有涵洞相通。坝的一边是刻划稻禾的水田,另一边是养有鱼儿、田螺及种植莲藕、菱角的池塘,活画出东汉时期农耕和农田水利的情景。陶屋、陶灶、陶井及陶鸡、陶狗,可视为田园生活的写照。最珍贵的是那件抚琴陶俑,一个披着头巾的文人雅士,双膝并拢跪坐在地,面带笑容,若有所思,一手轻抚古琴,另一手在拨弄琴弦,优雅自如,栩栩如生。此件曾在1990年选送北京举行的“中国文物精华展”,并作为这次展览的宣传画页。

选送“中国文物精华展”的,还有铜车马、连枝灯、摇钱树和提梁带盖壶,它们都是中国文物的精品。贵州共出土两套东汉铜车马,一套出自兴义万屯,另一套出自兴仁交乐。交乐的铜车马用青铜浇灌,分部铸造套合而成,一匹骏马昂首挺胸,左前腿提起作奔跑状,后面拉着一辆车子,马通高116厘米,长85厘米。车子由驾马、轮轴、车厢三大部分构成,铸工精巧,形制与甘肃武威的“斧车”相似,但规模要大得多。连枝灯通高117厘米,造型奇特,灯座中心是一个称为“玄武”的怪物,有两条龙沿主杆盘旋而上,枝条从龙口中伸出,枝端有圆形灯盏。枝上塑有朱雀、鹦鹉和乐人,乐人或蹲或跪,在灯架上吹箫、唱歌。摇钱树用铜锡合金浇灌而成,通高96厘米,树杆是空心的,枝杆上布满铜钱状饰物,叶片上有人物、鱼儿、飞鸟及盘龙,还有一个狗首人身的图腾。提梁壶本是中原典型器物,但这只提梁壶有些不同,腹部上有一对兽面衔环铺首,壶上有盖,盖口与壶口以母子口套合,盖钮呈半球状,好似一条曲身的龙,盖上纹饰丰富。此外,这里还出土了一件五铢钱纹铜碗、一件带盖刻花铜奁、一件刻花铜瓶,还有一件铜甑和一件铜俑。

汉代在贵州推行郡县制度,授予官员印章,但因历史沧桑,许多印章都不知去向,而交乐汉墓中侥幸地保存了一枚“巴蜀郡守丞印”。这枚印章是铜制鎏金的,方形、麒麟钮,通高3厘米,宽2.1厘米。印章上篆刻着“巴郡守丞”四字,四壁阴刻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研究东汉时期西南地区行政建制的重要文物。另有一枚是私人印章,在长方体上铸有扁薄的长钮,印文为篆书体,镌刻着“臣王千万”四字。据考证,“臣王千万”是汉代流行的一种吉祥印式,象征家财万贯,祝福富有。这种求富的意识,在摇钱树和五铢钱纹铜碗中一再体现出来。在这些汉墓中,发现了数百枚汉代“五铢钱”,还有“半两”、“货泉”等钱币及金银饰品。

上一篇:印度的拉奥革命与贵州“两欠”省情(一) 下一篇:何志旭:拓展生命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