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研究

时间:2022-05-03 11:27:21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研究

摘 要: 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提出了“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综合集成研讨厅概念,研究建立了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该研讨厅体系集计算机技术、决策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于一体,强调人的思维和思维成果、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各种资料信息的综合集成,强调“人机结合,以人为本”,因此,其理念能够促进实现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关键词: 课程建设; 综合集成; 研讨厅; 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7-62-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method of meta-synthetic engineering from qualitative to quantitative, the conception and framework of HWME for the office software advanced applications course construction are introduced. In this HWME framework, the modem computer technology, decision-making technology and syste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re combined into one body. The meta-synthetic of human thinking and its achievement are emphasized. The knowledge and wisdom of mankind and various information are focused on, together with "human-computer cooperative, human-oriented". It means that the HWME framework can promote to achieve the office software advanced applications course construction, systematic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urse construction; meta-synthetic engineering; hall for workshop; system framework

0 引言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早期作为一种关于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于1990年由中国科学家钱学森首先提出,而“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则是该方法论的应用发展和实践形式,它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简称。本文研究的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正是运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以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研究对象,为提高该课程的实用性、科学性,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研究领域专家、办公自动化高软件级应用课程授课教师、工作在企事业单位的一线办公自动化软件使用人员等组成的专家群体、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与开放的、基于工作实景的教学理念有机结合起来,把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各授课教师的教学经验、企事业单位一线员工的使用经验及学生自身的学习体会结合起来,集教学研讨、学生在线自主交互学习体会、企事业单位一线员工软件使用经验交流为一体,为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的研讨提供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开放式分布交互环境[1]。

1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

为处理经济系统这类复杂巨系统及其有关的决策问题,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等在1990年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研究解决有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的方法论,即“从定向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1992年,又进一步将该方法发展和拓广应用,形成“从定向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这个方法就是“以人为主,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并在实践中逐步实现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2]。即: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是从定向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的拓展应用和实践形式。

图1描述了从定向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过程。其实质就是把专家体系、数据和信息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有关学科的科学理论和人的经验与知识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系统,它的成功应用就在于发挥了系统的综合优势、整体优势和智能优势。它能把人的思维、思维的成果、人的经验、知识、智慧,以及各种情报、资料和信息等统统集成起来,从多方面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

应用综合集成法及其研讨厅体系思想研究问题时,可以在系统总体指导下进行分解,在此基础上,再综合集成到整体,达到从整体上严密解决问题的目的[3]。综合集成法吸收了还原论和整体论的长处,同时也弥补了各自的局限性,是还原论和整体论的结合。

2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综合集成研讨厅概述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综合集成研讨厅实质上就是一个分布式专家研讨环境,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教学领域的专家(如授课教师、指导专家)、应用实践领域的专家(如企事业单位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已完成该课程学习的学生)等,可在不同用户端发表有关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问题的见解,提供与之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可对其他专家的意见进行评价,还可在用户终端进行必要的数据信息查询,以获得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问题的背景信息,可以利用研讨厅所提供的统一公用数据及模型,对参加研讨的局中人的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决策结果进行评价或判断。复杂教学团队可以在该环境下求解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

“研讨厅”概念中的“厅”是一个计算机技术支撑网络体系,是一个逻辑意义上的“厅”或虚拟的“厅”,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建筑学意义上的一种建筑形式,“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及“研讨”是“研讨厅”的基本功能机制,“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是“研讨厅”的研讨对象[4],如图2所示。

3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应用分析

3.1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是开发的复杂巨系统

作为国内高职院校计算机系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工具性,且办公软件更新快,其教学需要与工作实景有机结合。任何一门课程建设总是从不完善状态向更加完善状态转化,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动态系统化过程,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也不例外。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事业单位相关工作岗位需求密切相关,注重校企合作,及时响应社会对相关人才需求变化,确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致力于培养提升授课对象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高级应用能力,是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的环境条件是十分复杂的,除社会工作岗位需求的牵引,以及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设备的制约之外,授课对象的接受能力、背景知识、感兴趣程度等,也会对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问题属于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的范畴。为寻求实现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优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就是建立用于科学决策和可持续建设的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研讨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问题。

3.2 综合集成法的应用需要研讨厅体系框架支撑

“从定向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是指导分析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的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思想方法和策略,但并不是一门具体的技术。这种思想方法和策略的实施要通过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包括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专家研讨、多媒体技术、信息融合技术、模糊决策及定向推理技术和分布式交互网络技术等。这几种技术中的任何一种,都只能从某个侧面解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建立的目的就是构筑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把上述若干技术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技术支撑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关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问题的分析研究。

3.3 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发展使研讨厅体系的建立成为可能

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特别是以Web2.0(博客、微博、维基、社交网络等)、泛在网络(互联网、无线网、物联网)、现代通信技术(3G、4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形态和创新形态的变革,促进知识社会和创新2.0的形成。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是:①无所不在的信息化,所以又被称为“泛在网络(Ubiquitous network,无所不在的网络)”、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等;②自下而上、自组织的发展模式,Web2.0系统就是依靠大众参与发展起来的。例如谷歌地球、百度百科等;③智慧化/智能化,例如智慧的在线自主学习系统通过用户的在线学习行为采集的知识背景及知识需求信息,给出最佳学习方案。

创新2.0是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在创新2.0视野下,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动态系统化过程,要求强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大众参与、大众创新、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具体表现为要求校企合作,广泛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授课对象参与其中。因此,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而产生的各种高新技术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的应用展现了广阔的前景。与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分布式人工智能、Web2.0和泛在网络[5]。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为研讨厅体系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主要探讨由多个智能体构成的系统MAS(Multi-Agent System)的行为特征与构造方式。Web2.0的发展为具有知识背景复杂、水平参差不齐的授课对象,工作在企事业单位的一线员工,授课教师等广泛人员参与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提供了便捷可行途径。泛在网络则为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研讨厅体系的泛在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目前,国内外对多智能体、Web2.0、泛在网络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些基于智能体(Agent)技术开发的智能系统、基于Web2.0技术开发的群体协作系统、基于泛在网络开发的分布式协作系统已应用于许多领域,这使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研讨厅体系的建立成为可能。

4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构想

从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功能上讲,其研究内容包含四大部分: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总体规划综合集成研讨厅、教材建设综合集成研讨厅、师资队伍建设综合集成研讨厅、教学方法综合集成研讨厅和基于工作实景的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教学演习中心,如图3所示。

⑴ 总体规划层实现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建设的战略论证、教材内容框架的总体论证、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方向论证等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问题的决策任务,这些问题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关系到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的成败。

总体规划层次在研讨厅提供的理论、模型、方法及备选方案基础上,根据目前该课程教学情况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由课程负责人、邀请的指导专家、授课教师、企事业单位相关岗位工作人员以及授课对象代表等组成的研讨几天,在系统分析人员的和决策分析者的协作下,在软、硬系统环境的支持下,确定具体计划和规划。应逐项研讨以下内容:

①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教学体系优化;

② 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

③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任务及要求;

④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教学配套设施、实训基地建设等。

在这个系统中,需要对提供研讨厅工作环境的各项内容进行研究和建设。

⑵ 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层完成授课教师培训计划研讨、选用教材或自编方案研讨、教学方法研讨等。

为使总体规划层研讨厅的决策有据可依,需要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层研讨厅在收集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实现有关数据、信息的综合,内容除专家群体、计算机网络外,主要包括综合数据库、教材库、教师资源库、工作实景库、教学案例库、教学方法库等[6]。

⑶ 课程教学演习中心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总体规划层研讨厅、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层研讨厅各项研讨项目进行仿真分析,提供教学场景演示及实训条件。其目标与任务是对专家研讨决策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模拟仿真的对象为来自研讨厅的研讨结果。参与研讨人员可以利用模拟仿真提供的环境对研讨结果进行检验,然后再对仿真的结果进行分析,修改决策方案,利用专家的经验与计算机的快速数据处理能力达到对问题的最佳解决。同时,该系统也可以为该课程的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提供自主培训、自主学习的有效平台。

主要研究与开发建设的内容有:

① 研讨厅对仿真环境的功能要求及分析,研究分布交互式仿真环境的体系结构及设计原则,建设研讨厅仿真支持环境;

② 建设基于各种工作实景的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模拟教学系统。

5 结束语

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建设,无疑对该课程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但研讨厅体系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一方面,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需要课程负责人、授课教师、授课对象、企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等协同作战,而且办公自动化类软件更新极快,相关岗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研讨厅体系仍有许多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研讨厅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标准等。为了验证研讨厅体系是否可行,同时也为进化更大规模的研讨厅体系建设积累经验,可开发研讨厅的“原型系统”。随着技术的成熟与经验的丰富,再在原型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和完善,逐步建立功能更强、规模更大、涉及范围更广的研讨厅系统,以促进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建设及高职院校其他课程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希,魏灿秋.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应用前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

[2] 刘勇,蒋卫东,潘斌.基于知识管理与综合集成研讨厅融合的孵化器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4):132-134,143

[3] 赵经纬.从x-Japan模式看日本新一代网络发展策略[J].通信世界,2009.39:21-24

[4] 付奎亮,江景,滕静涛.基于工作过程的公共基础课程开发――以会计专业《0ffice办公软件应用》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1):40-42

[5] 戴汝为,操龙兵.综合集成研讨厅的研制[J].管理科学学报,2002.5(3):10-16

[6] 齐小刚,李元左,常显奇.空间军事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功能需求分析[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9.21(2):14-18

上一篇:基于NoSQL数据库的大数据存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模式识别”课程虚拟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