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糖尿病十大征兆预防、诊断有标准

时间:2022-05-03 08:48:18

警惕糖尿病十大征兆预防、诊断有标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常伴有多组织、多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及时做相关检查,对指导治疗和预防并发症都有重要意义。Ⅱ型糖尿病多见于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对其征兆,中老年人应做到心中有数。

控制血糖不能自己来

习武世家的徐老今年65岁,数年前就查出Ⅱ型糖尿病,传其上辈有人患此病,更是不以为然。徐老不但不去医院做定期的血糖检测,反而认为只要少吃甜食,多锻炼就能控制血糖。所以他每天晨练不息。

这年头,患糖尿病的还真不少。他也常常被拉去听推销保健品的一些糖尿病讲课,推荐的保健品,他无一例外照单全收,每天吃着那些保健品,偶尔晨练后查下血糖,也基本正常,所以,徐老一直认为自己把糖尿病的病情控制得很好。

慢慢地,徐老发现自己的眼睛看不清了,身上皮肤开始很瘙痒,时不时晨练后出虚汗,头有点晕,他仍旧不以为意,以为是年纪大的关系。直到那天突然被送去医院,才知道是糖尿病引起的低血糖昏迷。只怪他没有自我血糖监测,没有接受正规治疗。

案例分析:

一、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为9240万,糖尿病前期人群为1.34亿。自我血糖监测对糖尿病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糖尿病学会推荐,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和血糖未达标的患者应每3个月到医院测量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而血糖已基本达标的患者则可3~6个月测量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二、正如现在很多老年人一样,徐老听信讲堂的保健品。这些保健品不是国家“准”字号药品,会给服用者带来一些副作用。可能短时间内身体会好,但有可能出现并发症。三、糖尿病患者不适合晨练,早晨气温较低,糖尿病病人遇冷空气刺激或劳累很容易突然发病。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病等慢性并发症的糖尿病病人更应该注意。另外,清晨大多数人都是空腹锻炼,这样极易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

糖尿病检查:血液、尿液必检测,特殊检查不可少

最新的糖尿病诊疗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空腹(至少8小时未摄入热量)血糖≥7.0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用75g无水葡萄糖溶于水作为糖负荷。有高血糖的典型症状或高血糖危象,随机血糖≥11.1mmol/L,如无明确的高血糖症状,结果应重复检测确认。

糖尿病主要临床类型

糖尿病根据发病的机理不同被分成四种类型,其中发病最多的是Ⅰ型和Ⅱ型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以往通常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0%,但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Ⅱ型糖尿病,以往通常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

解读糖尿病的检测项目

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检查血糖的频率和时间,在患病初期,改变饮食、运动规律时,建议适当增加监测次数。

尿酮体测定:如结果显示+或++++,即表示尿液中含有5~160mg/dl酮体。

C-肽测定:通过测定患者血中的C-肽量的多少,可以反映胰岛细胞的功能。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反映抽血前8~12周的血糖情况,建议2~3个月检测一次。

血脂检查: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紊乱,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各种心血管疾病。

肝肾功能: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尿微量白蛋白定量、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

尿检:观察有无尿蛋白、管型等症状,可以反映肾脏受累情况。尿中微量白蛋白和24小时尿蛋白的定量测定,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其他特殊检查

1.心脏及下肢血管检查:常规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并了解心肌供血情况。下肢血管超声及造影可以了解有无下肢动脉硬化或狭窄,及早发现糖尿病足。

2.血压检查: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发病率比一般人高2~6倍,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理想目标是120/80mmHg左右。

3.眼科检查:糖尿病可引起视网膜病变,严重者可失明,眼科检查必不可少。

4.X光胸片检查:糖尿病患者肺结核发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3~4倍,胸部X片可以明确是否同时合并肺结核或肺部感染。

5.腹部B超检查:可了解糖尿病患者有无胆囊炎、胆结石、肾脏病变、胰腺钙化或结石等。

6.骨密度测定:有助于发现骨质疏松症。

7.神经科检查:发现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8.CT检查:患者一旦出现手脚不灵便,意识改变等,应做头颅CT检查。

上一篇:高血压门诊药房收费与药物调配的一体性分析 下一篇:健康前沿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