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琥宁与病毒唑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5-03 08:16:46

炎琥宁与病毒唑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炎琥宁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5月~2011年3月我科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0例患儿分为采用炎琥宁治疗的15例为观察组,采用病毒唑治疗的另外15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愈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愈的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体征及血象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

【关键词】 炎琥宁;病毒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90%多由病毒感染引起,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药物。炎琥宁可迅速改善患儿的症状和体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在将作者应用炎琥宁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与应用病毒唑治疗作为对照的临床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治疗的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的患儿共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14岁,平均年龄7.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采用炎琥宁治疗)和对照组15例(采用病毒唑治疗)。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0例,其中,普通感冒8例,急性扁桃体炎9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4例,急性咽峡炎5例,急性感染性喉炎4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胸部X线片无异常改变,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高,分类正常或淋巴细胞增高,部分见中性粒细胞偏高。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病毒唑10~15mg/(kg・d)静脉滴注,1次/d,疗程5~7d。观察组用炎琥宁注射液5mg/(kg・d)静脉滴注,1次/d缓慢滴注。两组均使用对症治疗及酌情使用抗生素。每天观察并记录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等。

1.4 疗效标准:

①痊愈:体温在24~48h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正常;②显效:体温在48~72h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好转,实验室检查正常;③有效:体温在72h以后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④无效:用药5d后病情无好转或有所加重,仍有发热,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善或加重[1]。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两样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15例患儿中治愈14例,其中显效11例,有效3例,另外无效1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15例患儿中治愈12例,其中显效9例,有效3例,另外无效3例,总有效率80.0%。

2.2 两组患儿临床体征及血象恢复时间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部充血消失或改善早,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

表1 两组患儿临床体征及血象恢复时间对比(x―±s)

3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由于儿童呼吸道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各种病毒和细菌均容易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但以病毒居多,约为90%,其次是细菌、支原体感染等,且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病原体主要侵犯鼻、咽、扁桃体等部位,通过释放内、外毒素等方式而引起小儿上呼吸道症状,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冬季节发病较多见。此病不宜常规使用抗生素,尤其是静滴抗生素。若合并细菌感染虽有供选择的有效的抗生素,但耐药现象日趋明显,极大地影响了临床疗效。目前用药方面抗病毒药物病毒唑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对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都有一定的影响。病毒唑及金刚烷胺抗病毒疗效均不确切,而注射用炎琥宁是纯中药制剂,具有抗病毒、抗菌作用,且近期应用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炎琥宁在治疗儿童的上呼吸道感染上具有安全、疗效确切等方面的优点,特别适合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上一篇:罗红霉素胶囊的处方工艺改进 下一篇:体外冲击波冶疗骨关节慢性疼痛及软组织损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