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内心力量化解无奈现实

时间:2022-05-03 05:03:05

3月初的《南方人物周刊》对“80后”生存现状作了一个专题进行探讨。其中《80后一代人的怕和爱》一文公布了下面这些调查数据:

武汉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住房、婚恋、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父母赡养、个人亚健康状况、保险保障等,构成了“80后”青年普遍面临的现实枷锁……残酷的生态直接对应危险的表征。《中国青年报》针对“青年”问题的样本分析表明:14%的受访者出现抑郁症状,17%出现焦虑症状,12%存在敌对情绪。 2005年,北京联合大学的程小龙向北京联大、对外经贸、北京中医大和北京化工大的“80后”学生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近1/3被访者承认 “产生过自杀念头”。在大城市的“80后”白领,因压力考虑过自杀的,北京占到12%,上海23%,深圳10%,广州8%。《中国日报》认为,自杀已成为这一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而上海的一份医学研究报告则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80后’白领占到白领总人数的70%”。

这是一组非常堪忧的调查数据,它说明,城市“80后”一代的生存困境已然成为当下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如何化解这一危机?除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深化改革、政策调整之外,如何坚强、乐观、负责地走过自己的一生,或许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可以为此提供必要的帮助。

所谓“80后”一代,是对1980-1989年出生的人的通称。时势造人,人们习惯用10年为界,将人分成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群体。虽然这一划分稍嫌笼统,但一代人又毕竟有着相近的文化背景,也必然会塑造出他们文化心理上的一些共性。中国的“80后”,特别是中国大中城市中的“80后”,诞生于中国的市场改革之后,没有经历过战乱流离,没体验过思想改造,淡化了政治上的崇高或伪崇高教育,没有感受过食不果腹的艰辛,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时,电视已经普及,现代化城市建设已初具规模,商业活动正在走向繁荣。

出生赶上了和平年代,本该是幸福的,为什么反而又会在他们身上反映出如此严重的问题?从“80后”的生长环境来着眼分析,中国的“80后”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就是曾经舆论中热议的“小皇帝”、“小太阳”,他们是前辈饱经苦痛挣扎后得到的甜蜜果实,因此他们被悉心呵护,被过度期待。不过,“80后”的童年也存在着很多不和谐音。比较普遍的,父母是双职工,繁忙而努力拼搏生活的父母常因压力大而爆发“战争”,“80后”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是单亲哺养;再比如学习压力大,学校环境也不如以往单纯;再比如缺少立身教育,有关于人生的意义、操守的内涵、信仰的价值、传统的重要性,有关于这些用以丰富一个人的心灵的内容的教育几乎可视为零,“80后”的少年们都是带着他们的迷茫在金庸小说、日本卡通中自己去苦苦寻找这类问题的答案。

童年和少年是一个人性格养成的关键期,拥有诸上童年背景的“80后”,对于成功及独立的认识也有失偏颇。在他们中的很多人看来,有房有车似乎成为评判一个人是否独立成功的标准。对自己是否有清醒的了解与定位,对未来是否有明确规划,对大千世界是否仍抱有开放的心态,这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独立的有效标准。

但人们仍旧惯于从眼前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来判定他的价值,这虽不无道理,但却也未免短视。“80后”小说家郭敬明的价值观就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在不久前《南都周刊》对郭敬明的访谈中,他很坦然地表白自己的价值观:“我是用一种很残酷的方式去呈现一种竞争状态。我的很多读者都是学生,我希望告诉他们不要老是抱怨这个社会有多不公平,或者公司对我有多坏。它就是这样的一个系统,你要么认可它要么就完全不认可它。你既然选择了进入社会去工作,要买房想买车,那就应该去付出,我希望告诉他们这样一个看上去挺残酷,但却是很公平的交换道理。”

能说出这番话的郭敬明是诚实的也是勇敢的,他说出的,可能也正是当今在职场上奋斗的“80后”们的心里话,只不过郭敬明已经成功,因此这话显得很有底气,那些没成功的说出来则会更悲壮些罢了。但是从心理学角度上看,这样的价值观却代表了一种不独立的依附型人格。人活着就会不断寻求,有的求权,有的求名,有的求财,这些追求没有什么错,但有一点我们应该明白,归根结底我们求的,其实是内心的满足、安全与宁静。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茵里希・伯尔的一篇寓言流传甚广,最能说明这个道理。这是关于一名MBA和一个渔夫的故事:

某天下午,一名正在海边旅游的MBA发现一个渔夫坐在沙滩上晒太阳打盹,MBA奇怪他为什么不去打鱼?渔夫说,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MBA摇摇头,他决定用自己所学帮助这个穷渔夫: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捕鱼,卖鱼的钱可以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这样你就可以捕到更多的鱼,然后再去买更多渔船,这样你就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的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食品工厂;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繁华富裕的大城市,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大的工厂……渔夫问:然后要怎样呢?MBA憧憬着未来,笑着说:那时候,你可以搬到海边的一个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钓几条鱼,然后就悠闲地在海边晒太阳!渔夫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

这恐怕是一个大多数“80后”不知道的故事,因为“80后”们背负了太多的期望,也就等于背负了太多的责任,要不辜负父母所托成家立业,要证明自己在童年时就被家人赋予的优越感,要在商机无限的时代证明自己的能力……在这些目标中,唯独缺少的就是对自己内在的关注。关于“我是谁”,“我的才华是什么”,“我的梦想是什么”,“我的成长方向在哪里”,“我如何表达我的爱给这个社会”……这些问题在现实的压力面前,变得缥缈而又虚幻,也许恰恰是享乐虚度型、忧郁感伤型以及失败退出型的“80后”们,他们因为与这个社会现实保持的距离而使他们更容易有机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如果有一天,越来越多的“80后”们明白,真正的成功从来都不是依靠负担和责任能得到的,外在成功真正的动力是内心不竭的渴望,所以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退一步,安静听听自己的内心,它会告诉你成功的路在哪里。■

・心疗DIY・

玩布袋木偶对抗不良情绪

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不是简单的情绪发泄。我们想告诉你的是:情绪只是情绪,如果摆脱情绪的困扰,问题的本质其实清晰简单。那么,就让我们把情绪化为一种游戏!两只手各带一只布袋木偶,一个是你,一个是给你造成坏情绪的人。那么你现在要同时扮演两个角色,记住对一个演员来说,演谁就得把自己化成谁。先把自己的抱怨愤怒不满都表达出来,然后再给对方个机会,站在他的角度想他的说辞。然后你再换回自己,把想说不敢说不能说的说给代表对方的布偶听。就这样,反复转换角色,直到你找到解决方案。如果你的内心有矛盾挣扎,也可以用两只手偶代表自己不同的两个方面,让他们出来对话,也会有出人意料的美满结局。

・心理CT・

你能突破金钱的束缚吗?

1. 请选择一项符合你对于工作与报酬关系的认识:

a. 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虽然很累,但我会为了生计而努力。更多的想法,比如赚大钱、在工作中体验乐趣什么等,对我来说只是奢望。

b.报酬不是我工作的唯一原因,即便我有足够的钱,我也愿意有份工作。

c. 如果工作只是为了挣钱,我是不甘心的。我有特殊的能力和创造力,终有一天我要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哪怕挣钱不多,只要够生活就行。

2. 如果你的一个从未向你借过钱的朋友因正当理由向你借钱,这笔钱对你来说不算困难,但以他的经济实力,将来还账却不容易。你对他的态度是:

a.不借,编个理由把他打发掉。

b. 不是很情愿地借给他,并且计划着,如果他总是不还钱,就会找机会告诉他,借钱不还是不道德的。

c.借给他,而且他不还也不会太在意。

3. 你准确地了解你工作收入的每一笔钱的来由,并且对银行存款情况了如指掌吗?

a.是,很清楚。 b.基本掌握,但不太准确。 c.不清楚。总是记不住。

4. 休假期到了,本来要用积蓄外出旅游一圈,忽然接到通知要你缴纳一笔税费,如果缴了税就没钱旅游,这时你的选择是:

a.出行取消,在家里静静待上十天。

b.借些钱去旅行,但路线已大大缩短。

c.照旧出行,税的事回来再说。

5. 看见别人在你面前花销阔绰,你的心理是:

a.又羡慕又妒忌,恨自己命运不济。

b.很羡慕,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还可以平常心对待。

c.没什么感觉,他怎么花钱是他的事。

6. 下列选项中,你最愿意用以填补你的空闲时间的是:

a.购物b. 做家务或看电视c. 运动、读书、博物馆

7. 如果上司对你不怀好意,借提拔之机实现暧昧关系,而你对他(她)没有半点好感,你会如何对待?

a.能被提拔不容易,以后上司还可能会提供更好的机会……相比之下,有些事不那么重要。

b.左右为难,只能苦心周旋,如果为了提升被他(她)占了便宜,一定会找机会报复。

c.拒绝,不能提拔甚至被辞掉也无所谓。

8. 如果你是女士(如果你是男士,请假想你如果是女士),你购买服饰的频率是:

a.每周一到两次。b. 不固定,有需要或有时间就去买。

c. 每月一次或更长时间一次。

计分:a. 1分 b. 2分 c.3分

上一篇:人头骨买卖第一案 下一篇:中国房地产崩盘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