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载物平和养寿

时间:2022-05-03 02:49:28

仁爱智者乐生活

从“城市化与健康”的主题,我又想起了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著名版画家、教育家王琦教授。王老今年已经93岁,却仍旧耳聪目明、身强体健,思维敏捷、精神矍铄。这位杰出的艺术家为何高龄而身健、耋耄而神明?因为他具备仁,智、爱、美的四大品性修养。

王老性格开朗豁达,为人宽容大度,得理让人,与人为善,不计较,不妒嫉;钟情于美术,钟情于版画艺术,思维敏捷,具有很强的逻辑分析和学习能力,对周围事物分析客观实际,不偏激,不固执:仁爱于心,爱国家,爱人民,爱社会,爱家庭,热爱生活,其画如人,亦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心存仁爱,自然气质优雅,内心和外表和谐统一,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恰到好处,充满魅力。

王老的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但王老却不售卖自己的作品获利,而是一次次将自己的作品捐赠给国家,陈列于艺术馆,给更多的人欣赏。仁心厚德,泽被神州。

由于受到爱心的滋润。脑内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的物质内啡肽,刺激大脑细胞膜上的吗啡受体,产生喜悦愉,同时内啡肽还可转化成一种免疫活性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也正因为如此,王老人际关系和谐,使自己生活在一个相互理解信任、相互帮助,充满友情和温暖喜悦的环境里,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地从事工作、学习和生活。他为了中国的美术事业发展奋斗了一生,同时也得到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和肯定,国家也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使他的精神生活很充实,晚年生活很丰富,衣食无忧。思想敞亮、生活幸福,孩子们也都生活得很美满。

“智者乐,仁者寿”,健全的心理,往往与健康的躯体相互促进。这正应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厚德才能心平和

综观自古至今的寿者,无论其是生活在城市里还是生活在乡村中,可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心怀宽广,仁爱有德。如古之孔子,寿至古稀,当时的生存条件下,这已十分难得。孔子就推崇“养生之道,莫大于养德”,身体力行,并断言“大德必得其寿”。其后东晋著名养生家葛洪、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等厚德之士,皆为长寿之人。当今时代,见证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长寿者亦莫不是忠厚大德之士。享年106岁的吕正操上将、年近百岁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教授,享年98岁的“兼容百家、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季羡林教授、94岁的译坛翘楚杨宪益先生……都是德才兼备的前辈,是因“天人合一”而得享天年的典范。

我国当今城市特别是大都市,无论是物质生活条件还是医疗卫生水平,都大大高于农村。正因为这样,城市人口的平均寿命要比农村人口平均寿命高。虽然在城市里有更多的“富贵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但是,较高的医疗卫生水平,健康保障体系还是能让人们寿命更长。这就是科技进步的结果。

然而,因为人口的高度聚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无限接近,每个人的活动空间自然受到挤压,于是,心理防卫机制自然发生反应。防卫性加强,就逐渐导致人们不自觉地拉开人际间心灵的距离,人际关系逐渐变得淡漠:而狭窄的生存空间也加剧了为生存的竞争,人与人之间更容易出现反差,进而引起人们的心理失衡。这些因素都在客观上加剧了城市病的恶化,也为危害城市居民健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是城市居民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更为突出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这个层面来讲,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更应该注意道德的修养。所谓“明心见性”,偏见自消。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眼前有一个人,我们就会对他产生印象,形成“人际知觉”的心理过程。而偏见产生的最初原因首先来自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微妙而深深地影响着人们互相间的关系。然而,第一印象又往往不很准确,因为在很短的接触中所依据的材料十分有限,据此来评价一个人往往不可能完全正确。产生偏见的一个更为普遍的原因是错误的逻辑推理。这是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种很强烈的心理倾向。人们往往从一个人存在某种品质为出发点,这种推理上的偏差会造成以偏概全的偏见。

而明心见性,即知道自己是什么,想要什么,能够做到什么;对方是什么,想什么,想做什么。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必然能明心见性,洞察人性,了解自己的性格,也会明白他人的性情,了解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别存在,对待问题必然就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待他人的错误也能心怀宽恕。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因为宽厚仁爱,才能心气平和,不偏激,不生怨气,心怀感激,心灵就有越来越宽广的天地,就能精神平衡,更有效地应付生活压力,更富有成效地进行工作,就能像历代厚德之士一样健康长寿。天人合一意为合天地和谐之气

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往往被一些单纯追求利润的商蒙利用,或被一些别有用,鼋的。“学者”曲解。

一些商家广告称:使用了他们生产的“有机产品”,就能“天人合一”,因为他们的产品原料源自于天然生长的原料,符合自然生长的原则。

一些“学者”称:要贴近自然,生活于原生态的丛林乡野中,就能感受,吸纳天地自然之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样的说法显然肤浅可笑。但是,由于健康教育在我国并不太普及,并且很不系统,许多百姓不免人云亦云,以为吃“有机食品”,用“有机商品”,或干脆去乡下居住生活,就能“天人合一”,健康长寿了。

其实,我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多是为了引导人们进行心灵修炼,引导人们了解天地,自然的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进而通过养身、养神、养气、养德,使自己身心和谐,与自然和谐,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有仁爱之心。爱人爱社会之德,就能阴阳平衡。五行相生,心平气和,和谐自然,健康长久,福寿双全。

上一篇:城市健康平衡法则 下一篇:笑满城廓康泰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