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厌食症患儿舌苔变化及运脾中药的干预作用

时间:2022-05-03 05:11:14

60例厌食症患儿舌苔变化及运脾中药的干预作用

摘 要:目的:探讨厌食症患儿舌苔变化机理及运脾中药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60例厌食症患儿,其中厚腻苔组30例,花剥苔组30例,分别给予运脾中药治疗,观察患儿舌苔变化、临床症状、外周血微量元素含量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有明显食欲差、恶心呕吐、嗳气、腹痛、多汗、疲乏、大便不调等症状,治疗后摄食量、体重等指标均升高,症状积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外周血微量元素检测。60例厌食症患儿有缺锌,花剥苔组更加明显,铁、铜、钙、镁均在正常水平,还发现厚腻苔组30例患儿有铅过量现象,治疗后缺锌和铅过量均改善,恢复到正常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疗效比较,厚腻苔组有效率为96.67%,花剥苔组有效率为93.33%,两组疗效接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厌食症患儿的病机,从中医角度讲与脾胃虚弱、胃肠积滞有关;从营养角度讲可能与微量营养素锌缺乏和有害微量元素铅过量有关。运脾中药儿宝方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健脾,又助运消食。也就是说:既能促进营养素锌的吸收。又加强了废物铅的排泄。

关键词:舌苔:厌食症:中医药疗法

笔者于2006年1月-7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选取60例厌食症患儿,给予运脾中药儿宝方治疗,观察患儿舌苔变化、临床症状、外周血微量元素含量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厌食症患儿60例全部来自深圳市儿童医院门诊,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为1-14岁,平均3.96岁;病程1个月-8年。分为厚腻苔组30例,花剥苔组30例。

1.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3 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见表1,表2。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服用脾中药儿宝方,药方苍术10g,陈皮5g,炒山楂10g,鸡内金10g。水煎服,1日剂,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

1.5统计学处理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食欲与食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显著增加,主症积分减少≥2/3者;有效:食欲有改善,食量有所恢复,主症积分减少≥1/3,<2/3者;无效:食欲、食量均无改善,主症积分减少<1/3者。主症积分减少按[(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后积分]计算。

2.2摄食量和体重的变化比较用药前,两组患儿有明显食欲差、体重不达标现象。用药后,两组每日摄食量、体重明显增加,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3。

2.3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两组患儿治疗前有明显食欲差、恶心呕吐、暖气、腹痛、多汗、疲乏、大便不调等症状,但厚腻苔组恶心呕吐、暖气、腹痛、大便不调等症状更加明显。

2.4实验检查血微量元素含量的比较见表5。

两组厌食症患儿有缺锌,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花剥苔组更加明显。铁、镁、铜、钙均在正常水平,治疗前后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还发现厚腻苔组患儿有铅过量现象,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2.5疗效比较见表6。

结果表明两组总体疗效接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小儿厌食症是多种病因与病理生理异常的一组常见症候群,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儿厌食症尤为常见,其病因和病理生理改变成为研究焦点。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婴儿和学龄前儿童进食问题(厌食、拒食)的发生率约为12%-34%。因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被认为是富裕社会儿童的主要摄食问题之一。中医学认为,舌苔异常(厚腻苔或花剥苔)是厌食患儿食欲低下、不愿进食的病理特征之一,运脾消食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可靠,已经为中、西医学术界所公认。舌苔变化是否与患儿某些营养缺乏有关是当前中医界研究的前沿,本次临床观察发现,服用运脾消食中药后,患儿食欲明显好转,食量、体重明显增加。临床相关症状恶心呕吐、暖气、腹痛、多汗、疲乏、大便不调等均明显好转或消失,充分证实了运脾法的有效性。外周血微量元素检测发现,60例厌食症患儿有缺锌,花剥苔组更加明显,铁、铜、钙、镁均在正常水平,还发现厚腻苔组30例患儿有铅过量现象。因此,此次临床研究笔者认为小儿厌食症与缺锌有关,与诸多学者观点相同,但厚腻苔患儿有铅过量现象,是否与胃肠食热积滞,废物排泄障碍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运脾消食中药儿宝方是在全国著名中医儿科专家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指导思想下确定组方的。运脾法正是针对小儿生理特点“脾常不足”提出来的,属于八法中的和法。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的特点。“运”者有行、转、动、旋之意,具有动而不息的特性,运与化,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故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运脾”一名,始见于张隐庵《本草崇原・苍术》“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黄元御在《玉楸药解》中曰:“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苍术味微苦而气芳香,其性走而不守,功能醒脾助运,开郁宽中,疏化水湿,正合脾之所喜,故运脾法中以此为主药不必为其性温刚燥之情所阃。儿宝方,以苍术燥湿助运为主药,配合理气助运、消食助运之品陈皮、山楂、鸡内金等,故运脾中药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健脾,又助运消食。也就是说,既能促进营养物质锌的吸收,又加强了废物铅的排泄。适合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运失健证。

上一篇:针灸临床课临证思维模拟教学法的应用与研究 下一篇:舒利康对大鼠前列腺炎的治疗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