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中国拒绝呼拉圈

时间:2022-05-03 01:30:36

1959:中国拒绝呼拉圈

提起“呼拉圈”,很多女性都喜欢;闲暇时间,把呼拉圈套在腰上,随着它的旋转轻轻地扭动腰肢,燃烧脂肪,使身体灵活健美。1992年和2003年,我国很多城市都曾掀起过“呼拉圈热”,不仅有大量的中青年女性和大、中、小学校的学生热心学扭呼拉圈,居民小区、公园里、操场上随处可见扭呼拉圈者的身影,而且有人把它和舞蹈、杂技结合起来,舞得让人叫绝,玩得令人钦慕。然而,很多人可能想不到,1959年春节前后,面对风靡世界的呼拉圈运动,中国却视之为“腐朽堕落”的西方文化。

1958年冬到1959年春,美国、日本、法国、芬兰、南非联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一股玩呼拉圈的热潮,人们竞相购买呼拉圈,闲暇时间纷纷跳呼拉圈舞,很多机构和团体兴味盎然地举办花样叠出的呼拉圈活动,众多媒体也不厌其烦地报道各种有关呼拉圈的信息,对之大力提倡。街头巷尾,舞动呼拉圈的人们或三五成群地一边闲聊一边舞动,或独享其乐。人们普遍地把呼拉圈看成一种健身器材,把玩呼拉圈当作一种瘦身运动。一时间,呼拉圈成了最抢手的商品,许多厂家日夜不停地批量生产,市场上仍供不应求。就连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波兰、南斯拉夫,呼拉圈也如一股旋风般迅速刮遍大、中、小城市。

对大有席卷世界之势头的呼拉圈及呼拉圈舞,我国的文化宣传部门是如何看待的呢?且看文化部办公厅《文化动态》和新华通讯社《内部参考》中的两篇报道。

《文化动态》1959年1月17日刊出的文章《西方堕落文化的畸形产物――玩“呼拉圈”》,把呼拉圈舞和“阿飞舞”、“脱衣舞”相提并论,称:“南斯拉夫最近对此(笔者注:指跳呼拉圈舞)大加欣赏,极力宣扬,许多报刊常常登载英美等国女人穿着游泳衣跳丑态百出的‘呼拉圈舞’的照片……这种激烈的‘娱乐活动’,不仅反映出西方文化的腐朽堕落,而且使得许多人遭到莫名其妙的伤亡,如有人因跳圈跳得胃壁洞开,有人脊骨脱臼,很多人因而患了急性盲肠炎或急性腹膜炎。在横滨,曾因跳圈引起交通事故,日本警视厅为此通令全国禁止在街上玩圈。在荷兰,有一位妇女扭断了腹部的筋而被送进医院。‘呼拉圈’的盛行,使得许多资本家大发其财。美国一家玩具公司在三个月内即售出了2000万个‘呼拉圈’;英国一个星期内即售出25万个圈;日本目前日产两万个圈,仍供不应求,东京百货商店‘创造’了每秒钟售出一个圈的‘纪录’。”

《内部参考》1959年2月20日刊登的文章《呼拉圈舞风靡全波》讲,从西方传来的呼拉圈舞立刻席卷全波兰:“从华沙到中小城市到处都有人跳。在华沙首先是在一个不很正派的学生地下室剧团开始跳起来的,接着男女老少竞相效尤,波兰连许多高级负责人的家属也在跳这种舞。……去年年底,波兰国家工业部门共卖出了7000多个呼拉圈,尽管每个圈的售价高达180兹罗提(合人民币16元多),仍到处发生排队抢购现象,并出现了私人手工制造的呼拉圈和黑市。……波兰的报刊好像对此十分提倡,电影厂拍了纪录片,报纸著文介绍。……华沙体育界还开办了呼拉圈舞训练班,每人要交学费50兹罗特。最近,在‘近卫军’体育宫举办了选拔呼拉圈小姐的比赛,由体育界的‘闻人’作评判。……我们所知道的波兰唯一反对跳呼拉圈的地方是格罗沙兹城的化学技术学校。这个学校宣布呼拉圈舞是一种道德堕落的舞蹈,禁止学生们跳。”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我国对呼拉圈的态度:一、跳呼拉圈舞不仅会使人身体受损,无益健康,而且影响市容,妨害交通;二、呼拉圈舞是西方腐朽堕落文化的一种,跳这种舞的女人丑态百出;三、呼拉圈使资本家有利可图;四、波兰、南斯拉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竟然也风靡不正派的呼拉圈舞,国家高级负责人的家属也未能幸免。

为什么对这种被当时许多国家认为是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可以使肌肉发达、身体平衡发展的运动,我国却如此不屑和敌视呢?这和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国情有关。

首先,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建立在经过了数十年内战和对外战争摧残的国土上,到处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需要人们鼓足干劲把一切力量投入到经济的恢复与家园的重建上。为此,在整个50年代,舆论号召人们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业务和政治,努力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对加班加点工作的行为大力赞扬,基本不正面谈论娱乐,只是为了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提倡全民在工间或课间做广播体操;鼓励群众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方面,而不是个人的穿着、身材、相貌方面。尤其是1957年以后各行各业掀起的运动,需要人们对工作付出超常的热情和精力,牺牲本来就很有限的闲暇,放弃属于个人的娱乐。为了配合运动的需要,舆论视所有的休闲娱乐为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为不思进取的小资产阶级情调。1958年冬至1959年春,方兴未艾,各行各业都在“鼓干劲,争上游”,超时超量超强度工作成了家常便饭。常言说,什么最稀缺,人就最向往什么。在没有休闲、只有没日没夜地工作的年月里,人们最渴望的是休闲,是娱乐。然而,生产上的跃进、一个又一个的高指标不容人们去娱乐,即使是谈娱乐、说休闲也无异于泄跃进之气。可以说,这是一个谈“娱”色变的时代,谁要表现出对娱乐感兴趣,那就表明谁不追求进步,而留恋资产阶级生活。这在50年代人人都追求进步、追求无产阶级化的社会环境下,就意味着腐化、堕落!

更何况,世界各国的呼拉圈迷中,女性占了绝大多数,因为女性更爱美,更在乎自己腰肢的健美。一旦呼拉圈进入中国,那将首先吸引女性的目光。然而,从1949年以来,新中国为了动员女性普遍地参与国家建设,从媒体到各级妇女组织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到1958年,女性已经成了各个行业的主力军之一,尤其是少不了女性的广泛参与。

抵制呼拉圈,就是在抵制人们对休闲娱乐的向往,抵制外界对女性的诱惑和对女性劳动力群体的解构。也难怪,当呼拉圈风靡世界的1958年至1959年,中国对呼拉圈如躲避瘟疫一般唯恐避之不及。对呼拉圈如此,对所有的娱乐亦如此。

其次,50年代世界许多国家为冷战思维所囿,存在浓厚的意识形态观念。中国更是在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明确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奉社会主义国家为优越与进步,而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视为腐朽与堕落。这一点从50年代中国对待英语和俄语的态度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这两种分别作为资本主义领头者英美和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的官方语言的语种,在当时许多中国人眼里是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含义的:“俄语是无产阶级的语言,英语是资产阶级的语言。”因而,学俄语在各机关、学校、厂矿成为一种时髦,人们趋之若鹜,几乎每个省和直辖市的无线电广播电台都开设了俄语广播,一时听众千千万万;英语则备受冷落,学习它被看成是崇美、反动。南京大学退休老教授王觉非回忆50年代的大学:“解放前中央大学的外文系各专业中英语专业的师资力量最强,学生人数最多,而俄语只有一个专修班,师资力量薄弱,学生也少。解放后,英语专业的学生人数骤减,学英语不但被忽视,而且被认为是有崇美倾向的表现,受人轻视。……南大一个英语专业毕业的女生分配到新成立的南京航空学院,院领导分配她到马列主义教研室教中国革命史。她反映说,她在大学是学英语的,是否让她担任英语教学任务。院长兼党委书记听后大发脾气说,学英语有什么用?难道想听美国之音吗?这个女同学只得改行,把原来学的英语抛荒了。”可以说,这种情形不只发生在南京,在全国各地是普遍存在的。

50年代颇有影响的俄语学习刊物《俄语》创刊词中的一段话可以作为这种现象的有力注脚:“社会主义苏联,是根据人类最先进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根据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与方法论而建设成功的,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等方面,它都代表了人类最先进的思想与技术。”苏联是社会主义的代表,自然社会主义的思想与技术就是人类最先进的了。按照当时中国大多数人的思维,既然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都最先进,那么资本主义的一切必然是落后腐朽的。“呼拉圈热”从美国刮起,它源于资本主义国家,必定是落后、腐朽、堕落的,如果中国人效仿它,便是效仿一种没有任何优越性的堕落文化。坚决地拒绝呼拉圈,也就顺理成章了。

小小呼拉圈,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不过一个简简单单的健身器材而已,然而在1959年的中国,它承载了很多,它复杂得让人们避之唯恐不及。

1959年,中国拒绝呼拉圈。

(责编 周边)

上一篇:在上海首次击落入侵的美国轰炸机 下一篇:石勒是武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