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荷包》的艺术特点及风格比较

时间:2022-05-02 11:45:57

《绣荷包》的艺术特点及风格比较

《绣荷包》作为一种民歌题材在我国流传甚广,主要传唱在黄河流域、东北平原和长江上、中、下游等地。它曲美情深,结构严谨,旋律性强,易于上口流传,属于民歌中的小调。有的还叫《绣麒麟》《十绣》《麻城掉》《绣花调》等等,有的也在春节舞灯时演唱,化为灯歌。《绣荷包》在其流传过程中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在传唱相互吸纳、相互感染,经过艺术家们的不断加工、提炼,形成不同地区的不同艺术风格。本文便选取了山东苍山、云南弥度的两首《绣荷包》来谈谈其各自在曲式、旋律、语言、情感上的特点。

一、两首不同地域《绣荷包》

(一)山东苍山《绣荷包》

1.曲式特点

这首《绣荷包》属于单乐段的一上二下的三句式曲体,这也是山东民歌中较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为了配合旋律的婉转特征,在中间加了很多富有地方语言习惯的衬词,使旋律变化重复时能起到一种强调词曲的作用,变化重复中用了缩减前半句的手法,而改用衬词,来达到前后乐句都有衬词的这一种呼应感,同时保持了曲体结构的平衡、统一、完整性。

这首《绣荷包》是一首以sol、dol、re 为主的六声音阶宫调式歌曲,在五声音阶中加入了变宫音。“在山东民歌中,以徵调式歌曲为数量最多,约占民歌的50%左右,宫调式占30%左右”可以说徵调式宫调式是山东民歌的主要调式。

2.旋律特点

这首《绣荷包》的旋律进行曲折,形态多样,是一首五度以内跳进的旋律,是以三度小跳为主的六声音阶。旋律中,绝大部分是各种音程结合交替出现,以小三度跳进及级进解决为主,穿插四度、五度、七度,显得旋律流畅通顺,优美动听。从歌曲的衬句特点来看,《绣荷包》中小衬句的运用不仅使重复句富有变化,避免了呆板单调,而且还加强了结束句的语气。

3.语言特点

鲁南临沂地区的口头语“得儿依、呢”等在《绣荷包》中的运用,起到了一种过渡和衔接的作用。再如,儿化音,也是山东地方语言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歌曲中的“得儿”“上儿”这种小辙的巧妙运用,恰当地表现了一种甜美、喜悦、舒畅、甘甜、活泼的情绪与格调。

(二)云南弥度《绣荷包》

1.曲式特点

云南《绣荷包》为五声羽调式,音级为6 1 2 3 5 ,以相互级进为特点,有完整的调式骨架音。曲体结构为上句含有两句分句,下句一气呵成的呼应性质的两句体。这首《绣荷包》由四句唱词构成,形成“a b b a b b”的曲式结构。羽调式色彩一般表现得稍黯淡,较适于悲伤、内在的情感,而这首《绣荷包》在节拍、节奏、速度的调整下,打破羽调式的常规,表现得极为开朗而欢愉。

2.旋律特点

云南的《绣荷包》旋律由于受到江南民歌的影响,旋律的发展以级进为主,多在音域不宽的四度内平稳环绕,偶尔的四度音程跳进,都是在弱拍出现,似微波之中的浪花突起后,又很快回到了级进。这首《绣荷包》是两句型乐段,其音调有浓厚的抒咏性和鲜明的歌唱性。但它又属于“花灯调”,经常在各种民俗节日里歌唱,又唱又表演,切分音的多次运用富于变化的节奏,使音乐具有动感,演唱场合和艺术功能的变化,使它的音调融入某些明朗、活泼的成分,与其他黄河流域的咏唱思盼的《绣荷包》形成了对比。

3.语言特点

云南是全国民歌最丰富的少数几个省之一,它的《绣荷包》词曲简洁明快,像只有上下句式的黄梅调一样好记好唱,因而传唱到了世界。云南方言由于阴平调值降低为次高平调,上声转化为与次高平调值非常接近的中平调,调类间极差减少,使得这一带语言语势平稳,声调之间多为渐进关系,语调起伏不大,音程上形成了相互间的级进进行的特点,所以它的旋律多级进进行与其语言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演唱风格

(一)曲风的异同

1.相同点

这两首《绣荷包》都属于我国民歌中的小调,因此都具有小调的一般风格。小调的音乐曲调还因委婉、含蓄的歌词表现,具有概括、凝练的艺术特点。音乐旋律常常以装饰手法润饰,曲调在委婉流畅中又曲折有变化。小调的节奏大都均匀规整,但节奏较丰富。在内容上,两首《绣荷包》都表达了女子对情郎的思慕和思念,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情。

2.不同点

在情感上,山东的《绣荷包》表达得更为细腻,借物达意,歌颂美好爱情,恰当地表现了一种羞涩、甜美、喜悦的情绪与格调,其音乐语言质朴、形象,与山东人直爽、坦率的性格一脉相承。云南的《绣荷包》则相对急切、热烈,表达得更为平铺直叙,旋律开朗热情、悠扬流畅,歌词朴实大方、简洁生动,从歌词上看,这首歌的情感表达奔放自由、无拘无束、勇敢热烈,洋溢着少女的热情,充满了青春魅力。

(二)演唱风格

通过对上述两首《绣荷包》的分析与概述,显而易见,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与风格,所形成不同的艺术特点与艺术氛围。但是,它所升华的艺术情趣和艺术标准不止局限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而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姊妹艺术,形成民族艺术的大家族。笔者就这两首《绣荷包》提一些在演唱方面的建议:

1.以情带声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战国时公孙尼子的《乐记》中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以情带声的必要性,同时情感表达还是引起听众情感共鸣的基础。要想唱好《绣荷包》首先要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正如上述分析,这两首《绣荷包》都是歌颂美好爱情,描绘思慕情郎的少女形象的,因此在演唱上,热情、甜美、欢喜的情感是基本基调。而这两首《绣荷包》又具有各自其不同的情感偏向,山东的《绣荷包》羞涩妩媚,云南的《绣荷包》则委婉清秀。因此,在歌曲的情感处理上,会有所不同。

2.声情并茂

声情并茂是声与情俱佳的完美统一,是歌唱的最高典范,是歌唱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歌唱艺术美得最高标准。在充分把握歌曲情感的基础上,声音的传达成了重中之重。笔者认为这两首《绣荷包》都为描绘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形象,因此在音色上偏向于明亮、纯净、圆润、甜美。另外,在咬字上,特色的地方性歌词对歌曲的表达增添了新的风味。因此,演唱者在演唱前应先反复用歌曲所要求的方言诵读歌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绣荷包》是我国传统民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由于我国各地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和风俗习惯不同,《绣荷包》在传唱过程中形成了在旋律、节奏、调式等方面韵味殊异的特点。各地的《绣荷包》既变化万千又同出一辙,既千姿百态又保留旋律大体相似,细细体味起来,着实引人入胜。这些独具一格的地域音乐,所反映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心理状态等诸多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它构成我国民歌的传世之宝,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特有的魅力,激起人们感情的浪花;以其不同的韵味,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上一篇:如何促进中学体育业余训练的发展 下一篇:浅析汉画在青少年美术教学中的应用